分享

施密特的思想遗产

 智能人做超人 2015-11-14

施密特的思想遗产

2015年11月12日 20:13 阅读 13939

姜 锋

   11月10日,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去世。世界政坛失去了一位智者,中国也失去了一位不同凡响的朋友。德国人对他的崇敬史无前例,在吸烟受到广泛谴责和惩处的法度中甚至宽容他口不离烟,原谅他口无遮拦地评说时事。每有重大事件发生,每当国家和社会面临着困惑,德国的目光便朝向他居住的汉堡,寻求他的智慧和启迪,而他的目光则始终没有离开中国。

施密特身边的好友说,中国是最让晚年的他牵肠挂肚的话题。他希冀在那里寻找到人类文明演变和发展的道理: 为什么古老的文明一一衰败,而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生生不息,近几十年来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一场“前所未有的实验”。他不厌其烦、不分场合地告诫着试图改变中国发展道路的那些“西方人”不要“看错了中国”,要对古老的中华和现今的“实验”保持应有的尊重,“西方”没有资格对中国走自己的道路横加指责。在干涉主义横行的时刻,他坚守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痛批把“民主”和“自由”当作政治干涉工具的做法。他对中国积极的评价,可能是习惯于对他国问题指手画脚的人最不喜欢听的话语,甚至在德国一些媒体中他被贴上了亲华“老顽固”的标签。

在中国,施密特赢得了朋友和尊重。然而,他对中国的友好不是政治家在利益面前的权宜表现,也不是出于个人的某种偏好和企图而标新立异。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和政治领袖,他有充分的理由为着国家的利益去权衡和算计,并做出合乎时宜的表态。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会看重与经济大国保持密切的关系,并在发展经济关系中尽可能地为本国获取更多的利益,或是倚重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提升本国在国际舞台上行走的分量。那些被尊奉为国际政治思想家的人们也有着同样的考量。施密特却独特地定义着对中国的关注与兴趣。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他关注中国是出于上帝赋予的“好奇”,一语道出其中的信念。施密特几十年不变、坚定地看好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朝野各界保持密切的交流,不是权宜和算计,是出于他对中华文明和中国几十年来发展的深刻洞察,是追问人类文明终极问题的驱使,也是对西方文明走向强权政治演变后对非西方文明傲慢与干涉的厌恶。

老人仙去,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失去了一位执著的智者,德国的“中国关注”可能失去了不少“厚度”。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缅怀这位长者,在中德文明关系领域,施密特留下了独特的思想遗产,后人不应该很快地忘却。▲(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