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宋 丁谓(1)

 高山仙人掌 2015-11-14

丁谓(0966-1037),字谓之,后改字公言,宋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太宗淳化三年(0992年)进士,为饶州通判。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封晋国公,为人机敏有智谋,善谈笑,但有才无德,贯于狡诈谄媚,坏事干绝。尤喜为诗,图书、博奕、音律无不洞晓,与孙何并称“孙丁”。是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元老,显赫一时,后获罪被贬。宋朝奸臣,西昆体诗人,古文家。
  宋太宗淳化三年(0992年)进士,为饶州通判。为人机敏有智谋,鬼点子多,善谈笑,尤喜为诗,图书、博奕、音律无不洞晓。文章出众,时与孙何齐名友善,并称为“孙丁”,为王禹偁所推重。真宗咸平初官福建转运使,擢三司户部判官,权三司使。不久,自请赴边僻远郡历练,不动刀枪,安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叛乱,并根据西南地区产粟米,缺食盐的情况,从内陆调入食盐换取当地粟米的充军粮,使官民两利。还建议按当年全国户籍和粮赋数为准,固定粮赋的数额,获朝廷采纳。大中祥符初因阿谀真宗封禅,拜三司使。咸平五年(1012年)进户部,历任侍郎、参知政事,后出知升州。天禧三年(1019年)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副宰相)。天禧四年(1020年)为枢密使,迁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6),迎合帝意,谗言迷君,大搞封禅,极力排挤寇准,自己出任宰相。对寇准一再打击,并且“凡与准善者,尽逐之。”寇准最后被贬与海口一水之隔的雷州任司户参军。这时寇准后悔莫及,史称“寇准用丁谓之失。”乾兴元年(1022年)封晋国公。天圣元年仁宗即位,为山陵使,后以“丁谓前后欺罔”诸罪,被贬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司户参军。明道中以秘书监致仕。生平在《东都事略》卷94、《宋史》卷283有传。
  宋景祐四年(1037年)病卒(同上书卷120),终年71岁。著有《丁谓集》(8卷)、《虎丘集》(50卷)、《刀笔集》(2卷)、《青衿集》(3卷)、《知命集》(1卷,见《宋史艺文志》)均佚。今遗有诗集《西昆酬唱集》(见《四部丛刊》本)、影印《诗渊》等书录得125首(编为2卷)等传世。

丁谓自题联

四序开新历;
三光肇载阳。
——感时自题

瑞露零宵极;
仙盘奉帝家。
——感时自题

自然堪下泪;
何必更残阳。
——触景感题

珊瑚新笔架;
云母旧屏风。
——自况感题

戴归双彩胜;
就赐五辛盘。
——自况感题

称觞一之日;
祝圣万斯年。
——自况感题

帝奖甘露醴;
天宴碧霞浆。
——自况感题

即席椒花颂;
延年柏叶觞。
——自况感题

气候灵台上;
书观云阙前。
——自况感题

千金家累非良宝;
一品高官是强名。
——自况感题

楚子梦云铃阁密;
郢人歌雪射堂开。
——感时自题

九万里鹏重出海;
一千年鹤再归巢。
——自题勉志

丁谓撰题联

鹰鹘腾双眼;
龙蛇绕四肢。
——观景感题

绿杨垂手舞;
黄鸟缓声歌。
——观景感题

梅花过岭路;
桃叶渡江船。
——观景感题

莺栖清艳魂应爽;
蝶醉秾香舞更颠。
——观景感题

莺惊凤辇穿花去;
鱼畏龙颜上钓迟。
——题宋真宗赵恒钓鱼
  一次,丁谓奉旨陪同宋真宗赵恒去钓鱼,群臣应制。大臣们一个个钓了一条又一条鱼,个个兴高采烈,而宋真宗的鱼飘子却不摇不动,鱼儿就是不上钩。宋真宗对竞技钓法仅略知一、二(于拉力赛冠军相比略逊一筹)而钓鱼的兴头非常大,钓不上鱼心里甚是着急。看到大臣们钓到鱼了,自己却一条也钓不上,顿觉有点失君主的脸面,欲发肝火。丁谓见状,随口吟出一联,宋真宗听了龙颜大悦,转怒为喜。虽然明知是丁谓迎逢自己,可当众臣之面有了台阶可下,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此联虽然是一副典型的骗人鬼话,却把一个掌握生杀大权也有可能因钓不到鱼而怪罪大臣的宋真宗给哄乐了。有人说这是丁谓有知识、有水平、有智慧,能用皇帝喜欢的谄联趋利避祸,并且还被传为化险为夷的佳话;也有人说丁谓是文人中的文痞,喜欢溜须拍马,专门讨好卖乖,把丁谓归为小人之列;也有人说这副谄联的句子本身没有问题,口占这副谄联的人也没有问题,关键是听的人怎么对待。是啊,趋利避祸也好,讨好卖乖也罢,这都怪不得文人,这可能是古代文人们的生存状态。试想,当时若不是丁谓急中生智冒出这副谄联来,说不准就会有人被骂挨打,甚至会人头落地。说来也巧,宋真宗一开怀,鱼儿连连上钩,宋真宗频频提竿,竟然一举打破了一个时辰钓上148尾鱼的拉力赛的单场最好成绩,打破了宋代“君臣杯”钓鱼大赛的世界纪录。

泣珠泉客通关市;
种玉仙翁寄版图。
——观景感题

丁谓合撰、应对联

内翰拜时须扫地;(丁 谓)
相公坐处幕遮天。(杨大年)
——宋工部侍郎杨大年(亿)答对骂丁谓
  宋朝工部侍郎杨大年(亿)长得挺精神,特别是他的胡子又密又长,都过了胸脯,真叫漂亮。一天下了早朝,杨大年从皇宫里出来,正好碰上了丁谓。丁谓看着杨大年的那把长胡子,就跟他开玩笑说:“内翰拜时须扫地”。句中的“内翰”,就是翰林。意思是说,这个大胡子翰林,向皇上磕头下拜的时候,长胡子就跟笤帚似的直扫地。这个丁谓是个大人物!和奸臣王钦若几个排挤抗辽宰相寇准,末了自己当上了宰相、晋国公。丁谓和王钦若,还有三个坏家伙,被人们叫做“朝廷五鬼”。杨大年对这个“五鬼”里头的“大鬼”,独揽朝纲,早就恨透了,他看了丁谓一眼,冷冷地对了这么一句:“相公坐处幕遮天”。句中的“相公”,指宰相丁谓。“幕”,是大帐子。杨大年意思在说,你丁谓这个宰相与奸佞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尽排挤好人,独霸朝廷,真能一手遮天。丁谓一听杨大年拐着弯儿骂自己,挺有气。可又一想,这是自己招出来的,也没法发火,只好干笑了几声。

讽刺、嵌典丁谓联

丁谓与人拂须,何其诌也;
彭乐截肠决战,不亦勇乎。
——佚名撰讽刺丁谓、颂咏彭乐(反对联)
  反对联,故名思义,是上下联由相反的内容所构成的对仗方式。用反义词或物象对立内涵相反的词语组成的楹联,正反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彼此映衬,既对仗工巧,又能深化主题。反对的对仗形式本质特点是:既对立又统一!对立指的是上联和下联分开来对比时,在主体内容上存在明确的相反事物(包含情感态度的对立、行为举止的相悖、人物形象的对立、结局效果的相反等等情况)。让这些相反而又同时并存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对比、矛盾和冲突而达到彼此映衬、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统一主要指的就是上下联存在共同的联接点:可以是“同一个人”对不同事物的不同态度、行为或观点,如:“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表达都是“我”的态度;也可以是“同一个场景”下同时存在的不同事物或同时发生的不同事件,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场景相同;还可以是“同一个事件”中不同角色的不同境遇或同一个事件造成的不同结果,如“自古未闻屎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描述的就是同一个事件。诸如此类,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对联所表达的对象或被表达的对象是统一的。由于矛盾和对立主要都集中在针锋相对的一个点上,所以对联中的反对形式一般很难用在长联的撰写之中。在欣赏或撰写对联时,要小心认识一个误区:并不是上下联句没有明显的反义词就一定不是反对。如:“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这里并没有明显的反义词,却是典型的反对形式。反之,联句上下存在反义词的也不一定就是反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第三十五》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这种说法,就当时辞赋中某些骈俪情况来说,有一定的正确性。就是说对仗以词意相反为上,词意相近为次,词意相同为劣。以下例举6副就是以“反义词或物象对立内涵相反的词语组成”的反对联:
  但愿人皆健;        青山有幸埋忠骨;      人因爱富常离我;
  何妨我独贫!        白铁无辜铸佞臣。      春不嫌贫又到家。
  ——程道州药铺联      ——杭州市岳墓联      ——清陈芳自撰春联

自古未闻屎有税;      未许田文轻策马;      赵子龙一身是胆;
  而今只剩屁无捐。      愿闻老子再骑牛。      左丘明两眼无珠。
  ——讽民国在城市征收粪税  ——灵宝市函谷关犹龙阁联  ——讽清左必藩主考官

附录:【丁谓轶事、趣闻】

溜须由来
  “溜须”一词,难见于《辞典》、《辞海》,而于宋史中则有丁谓溜须的记载。
  丁谓在宋真宗时即在中央政府的监察、财政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他伙同王钦若大营道观,屡上祥异,以迎合帝意,不久由宰相寇准一手提拔,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时丁谓对寇准为之毕恭毕敬,唯寇准之言是听。 某日,中央政府开办公会议,宰相、副宰相等在一起用工作餐,汤污寇准的胡须,丁谓起而为之揩拂,即溜其须,寇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说得丁谓既羞又恼,从此对寇准怀恨在心,这大概就是“溜须”的由来。

文字游戏
  将文字游戏引用到饮宴席上作为酒令,约起于唐而兴于宋。所谓文戏,或为嵌字联句,或为字体变化,或为辞格趣引。相传,北宋大臣,多才多艺的丁谓,一天邀请文学家、史学家杨大年(亿)喝酒。席间,杨亿行酒令说:“有酒如线,遇斟则见。”斟酒时,酒壶中流注出来的酒,仿佛线一样,而斟与针谐音。丁谓接着说:“有饼如月,因食而缺。”其谐音双关之妙趣与杨亿的酒令可谓异曲而同工。

聪明才智
  丁谓的聪明才智,亦体现在猜迷上,当时广州有个叫崔庆成的押衙,有个谜语猜不出来,就编了个鬼怪故事找到丁谓,说什么自己出差时碰到女鬼,说了四句话,不知道什么意思,请丁大人指教,四句话是“川中狗,百姓眼,马扑儿,御厨饭。”丁谓只看了一眼就解释说:“川中狗就是蜀犬,合为‘独’(繁体字“獨”);百姓眼就是民目合为‘眠’;马扑儿是瓜子合为‘孤’;御厨饭就是官食,合为‘馆’。意思是:‘独眠孤馆’。”崔庆成吓得半天说不出话,因为这个谜语就是他出差时人家出给他猜的,四个字正是他当时的准确写照。崔庆成为了证明自己不太笨,只能一个劲儿夸丁谓聪明绝顶,这也从侧面也成就了丁谓的文名。

丁谓施工
  宋真宗在位时,皇宫曾起火。一夜之间,大片的宫室楼台殿阁亭榭变成了废墟。为了修复这些宫殿,宋真宗派当时的晋国公丁谓主持修缮工程。当时,要完成这项重大的建筑工程,面临着三个大问题:第一,需要把大量的废墟垃圾清理掉;第二,要运来大批木材和石料;第三,要运来大量新土。不论是运走垃圾还是运来建筑材料和新土,都涉及到大量的运输问题。如果安排不当,施工现场会杂乱无章,正常的交通和生活秩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丁谓研究了工程之后,制订了这样的施工方案:首先,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大深沟,把挖出来的土作为施工需要的新土备用,于是就解决了新土问题。第二步,从城外把汴水引入所挖的大沟中,于是就可以利用木排及船只运送木材石料,解决了木材石料的运输问题。最后,等到材料运输任务完成之后,再把沟中的水排掉,把工地上的垃圾填入沟内,使沟重新变为平地。简单归纳起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挖沟(取土)→ 引水入沟(水道运输)→ 填沟(处理垃圾)。按照这个施工方案,蕴含着运筹学的思想,不仅节约了许多时间和经费,而且使工地秩序井然,使城内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受施工太大的影响。一则可用水运解决运送木材的困难,二则利用挖河的土就地烧砖,三则可在宫殿落成后将建筑垃圾添河复路。此计一举三得,大大节省了开支,缩短了工期,堪称古代运用系统科学和统筹思想决策的典范。

狡险过人
  北宋的丁谓,是个不小的官儿。此人有才无德,坏事干绝。丁谓当诛,这应该不成问题。然而,人们每念及于此,板子总是打在丁谓身上,这似乎有失公允。丁谓是坏,但当朝为什么要重用他呢,难道推荐、提拔丁谓的寇准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丁谓这个人是当朝宰相寇准的学生,很能干事。也很有才华,他“机敏过人……文字累数千百言,一览辄诵”。据《宋史丁谓传》载,丁谓少时已声名远播,著名文学家王禹,读其谒稿后,“大惊,重之,以为自唐韩愈柳宗元后三百年,始有此作”。寇准赏识丁谓的才能,着意提携,任谏议大夫时一再向宰相李沆推荐丁谓。
  但丁谓“险狡过人”,品格卑劣,心术不正,善于投机钻营,溜须拍马。李沆深知丁谓其人,对寇准说“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寇准听不进去,当宰相后,便提拔丁谓当了参知政事。因而,丁谓的才能成了他螫人的毒针和吮血的吸盘,成了攀龙附凤的爬梯和疯狂敛财的敲门砖。皇帝提议大兴土木营造“玉清昭应宫”,大臣中有不少反对的,丁谓却教给皇帝辞令以使群臣“不复敢言”。皇帝“乃以谓为修玉清昭应宫使”。玉清宫七年始成,祸害百姓不浅。丁谓一心觊觎宰相宝座,在宋真宗病重卧床时,勾结掌握皇权的刘太后兴风作浪,专横恣肆,含小怨而贬寇准于雷州,窜李迪(宰相)于衡州,凶险歹毒莫此为甚。后丁谓获罪抄家,发现他“得四方赂遗不可胜数”。人们从丁谓的行状可以看出,对才能不可“无限崇拜”,倘若搞“唯才是举”是很危险的。寇准重用丁谓,看重的只是他的才能,而对丁谓的德行品格,却未明察。因而,用错一个人,害国又害民,寇准是要负失察责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