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圣会谈

 修和 2015-11-15
              君子和小人
   尚由子:仔细体味一下老君的人论,尤其是透过其对不同人的好恶标准,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老君本人。其实,好恶本身并不等同于道理,那不过是人情的自然流露。但在超越人情道理的自然流露中,理所当然会折射出好恶者自己真实的内心
   世界。
   对我们这些有志于追求“道”的人来说,认真汲取和研究各位先圣的思想、学说,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若能进而理解先圣对待人事的好恶态度,将受益更大。从刚才太上老君的教诲中,我已深切感受到这一点。下面,想恭听孔夫子的教诲。
   孔夫子:这无异于给我出了一道难题。起先,我是这样想的,如果人有善恶之分,那我当然喜欢善人,讨厌恶人,这自然不言而喻。可我转而又想这样回答,只要是做得正确的,我就喜欢,不正确的,我就不喜欢。但这样立论,也未免过于肤浅。那么,是否可以把自己的理想作为评判人好恶的标准呢?琢磨一下,似乎还是不太合适。
   看来,这个问题真有点不好回答呢。不过,如果一定要我回答,我就说,我喜欢的是君子型的人,厌恶的是小人型的人。
   既然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我赞赏的当然是前者。下面联系自己的经历作些说明。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夫子:我曾对弟子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即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而不要做一个缺德的小人。
   那么,所谓“君子”和“小人”,各自都有哪些特征呢?我们如果比较一下“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取向,就不难回答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无论碰到什么事,首先都自觉以“义”去判断是非的,就是“君子”型的人;相反,首先以私利为原则决定自己言行的,就是“小人”型的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字换成“比”字,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所谓“比”,指结党拉派,相互勾结;而“周”,则指合群、团结;“同”是指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而“和”是和谐、协调的意思。整个句子清楚地揭示了“君子”和“小人”的特征:“君子”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团结协调,而“小人”出于一己私利,或结党相互勾结,或盲目附合不讲协调。所以,我喜欢“君子”,厌恶“小人”。
   在待人接物的态度方面,“君子”自始至终能以“义”为本,处事公平无私,因此,只要对他人有好处,就绝不会拒之不管。而“小人”的处世原则是万事必须对自己有利,所以,即便可能给他人带来好处,但如果于自己无益,也会断然拒绝,有时甚至还因他人的失败而暗自庆幸。所以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则反其道而行之。《春秋》的解本《公羊传》说,“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夫子:在责任问题上也是同样。“君子”敢于自负其责,绝不推诿责任;“小人”则惯于文过饰非,逃避职责。这就是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另外,在用人上,“君子”的态度是用人如用器,首先承认他人的长处,然后用其所长;“小人”则喜欢求全责备,往往要求被用者不能有短处和弱点。一旦发生差错,“君子”能从“义”出发,如果责任在自己,就会勇于承担,并进行必要的反省;“小人”的反应则是尽可能地把责任转嫁他  人,以免使自己受到损害。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君子”的过失错误,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明白可见,“过也人皆见之”; “小人之过必文”,“小人”犯了错误,就会千方百计为逃避责任而辩解。“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君子”有了过失之后,会认真改正,像豹身上的皮毛一样越变越好,“小人”虽也“革面”,但内心依旧,只不过是表面有些翻新罢了。所以,“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即“君子”日日向上,通达于仁义,“小人”日日向下,通达于财利。
   “君子”之所以能以义为本,以公为本,成为真正的顶天立地之辈,还因为他光明磊落。人一旦光明磊落,就必然“心宽体胖”,这句俗语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同样的问题。与此相对照,“小人”以利为本,以私为本,虚伪说谎,结果时常受到良心的谴责,于是闷闷不乐,神情紧张,这就是我所概括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言行一致,小人只言不行
   孔夫子:在生死关头,“君子”和“小人”的态度更是迥然有别:“君子”坦然而不惊惧,至死也“不失正”;“小人”则惊慌失措,早瘫作一团了。
   所以,“君子”和“小人”在立场、人生的根本问题上都是完全不同的。最后,我想再重申一下,我所崇尚的是“君子”,而厌恶的是“小人”。
   释尊:把人群中的“君子”和“小人”互相对比,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老君的弟子庄子也说过:“君子殉于名,小人殉于财。”“君子”为名誉而死,但这个名誉,不是虚荣范畴的名誉,有时则表现为不惜舍身以保全自己的名声。“小人”的情形则是另一回事,他们为了财产而贪得无厌,结果常常是为财丧命。我这个结论也许有点受夫子的影响。
   尚由子:我想插几句。在孔子之后,对“君子”和“小人”进行比较的,日渐多了起来。《礼记》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就是一例。我很欣赏这句格言。“君子”处事多不考虑利害得失等因素,所以在与人交际时态度清朗坦荡,“小人”则相反,常常摆脱不了利害关系的羁绊,与他人交往,形似亲密,实际并不诚挚。因此,《礼记》提出的这个问题,实是一个巧妙的比喻。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