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建筑彩画艺术欣赏

 赶路听风 2015-11-15


清式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额枋、柱头.jpg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在木结构建筑上施红色涂料的记载。

秦汉时期在宫殿的柱子上涂丹色,在斗拱、梁架、天花等处施以彩绘,其装饰图案多用龙、云纹,逐渐采用了锦纹。

南北朝时期,受佛教的影响,产生了新的建筑装饰图案。宋代彩画多用叠晕画法,使颜色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变化柔和没有生硬感。元代出现了旋子彩画,但还不成熟。明清时期,彩画发展到了鼎盛期,新的品种不断涌现,题材不断扩大,表现手段不断丰富,法式规矩更加严密规范,等级层次更加严明、清晰。这时期的彩画分为官式做法和地方做法两种。

清代的官式彩画是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组织工匠制作的一种定型彩画,它的服务对象是皇家御用建筑、王公大臣府第、衙门等。地方彩画是民间工匠在不违背当时等级制度的前提下施绘于地方衙署、庙宇和居民建筑上的一类活泼、自然、不拘泥程式的彩画。官式彩画非常丰富,从纹饰的主体框架构图和题材方面分类可分五大类。即:和玺类、旋子类、吉祥草类、苏式类和海墁类。

 

 

中国古建筑彩画

中国古建筑彩画

中国古建筑彩画

中国古建筑彩画

中国古建筑彩画

中国古建筑彩画

中国古建筑彩画

中国古建筑彩画

中国古建筑彩画

中国古建筑彩画

中国古建筑彩画

中国古建筑彩画

中国古建筑彩画

中国古建筑彩画

中国古建筑彩画 

清式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额枋、柱头.jpg
▲清式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额枋、柱头
清式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额枋、柱头.jpg
▲清式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梁、檩、椽
清式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额枋、柱头.jpg
▲清式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清式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额枋、柱头.jpg
▲清式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
清式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额枋、柱头.jpg
▲清式雅乌墨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俗称“学子”、“蜈蚣圈”,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旋子彩画最早出现于代,初即基本定型,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

    旋子彩画在每个构件上的画面均划分为
枋心、藻头和箍头三段。这种构图方式早在五代虎丘云岩寺塔的阑额彩画中就已存在,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中“角叶”的做法更进一步促成了明清彩画三段式构图的产生。

    明代旋子彩画受宋代影响较为直接,构图和旋花纹样来源于宋代角叶如意头做法。明代旋花具有对称的整体造型,花心由莲瓣、
如意石榴等吉祥图案构成,构图自由,变化丰富。明代旋子彩画用金量小,贴金只限于花心(旋眼),其余部分多用碾玉装叠晕方法做成,色调明快大方。枋心中只用青绿颜色叠晕,不绘任何图案;藻头内的图案根据梁枋高度和藻头宽窄而调整;箍头一般较窄,盒子内花纹丰富。

    清代旋子花纹和色彩的使用逐渐趋于统一,图案更为抽象化、规格化,形成以弧形切线为基本线条组成的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枋心通常占整个构件长度的三分之一,枋心头改作圆弧状,枋心多绘有各种图案:绘龙锦的称龙锦枋心;绘锦纹花卉的称花锦枋心;青绿底色上仅绘一道墨线的称一字枋心;只刷青绿底色的称空枋心。藻头中心绘出花心(旋眼),旋眼环以旋状花瓣二至三层,由外向内依次称为头路瓣、二路瓣、三路瓣。旋花基本单位为“一整二破”(即一个整团旋花,两个半团旋花),视梁枋构件的长短宽窄组合,又有
勾丝咬、一整二破加一路、加两路、加勾丝咬、加喜相逢等多种形式。岔口线和皮条线由明代的连贯曲线改为斜直线条。

    旋子彩画按用金多寡及颜色的不同可分为
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五墨雄黄玉等几种。

 旋子彩绘是用或圆润饱满、或流畅柔韧的各色线条旋转盘结而成,带给我们的却是满眼的瑰丽奇巧,眩目迷幻。旋子彩绘比和玺、苏式彩绘的形成时间都早,是中国建筑装饰史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彩绘种类。
清式和玺彩画(额枋、柱头).jpg
▲清式和玺彩画(额枋、柱头)

清式和玺彩画(额枋、柱头).jpg

▲清式和玺彩画~梁、檩、椽

 

 

    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这种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

    和玺彩画根据建筑的规模、等级与使用功能的需要,分为
金龙和玺、金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和苏画和玺等五种。它们是根据所绘制的彩画内容而定名。全画龙图案的为金龙和玺彩画。一般应用在宫殿中轴的主要建筑之上。如故宫三大殿,以表示“真龙天子”至高无上的意思;画金凤凰图案的为金凤和玺彩画。一般多用在与皇家有关的如地坛、月坛等建筑上;龙凤图案相间的为龙凤和玺彩画。一般画在皇帝与皇后皇妃们居住的寝宫建筑上,以表示龙凤呈祥的意思;画龙草相间图案的为龙草和玺彩画。用于皇帝敕建的寺庙中轴建筑上;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的为苏画和玺彩画。用于皇家游览场所的建筑上,代表园林风格。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除建筑构造让人驻足之外,其内外檐部绘就的色彩斑斑斓、构图庄重典雅的彩画也是吸引人们注意的重要部分。因为有了彩画,那些历数风雨的古建筑仍然可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从而使古代建筑有一种豪放而赫然的气势。

  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常见而重要的装饰手法。我国古建筑直至演变到明清时代,在宫殿、庙宇、寺院、王府以及园林建造上,仍需进行油漆与彩画。现在最能代表古建筑的彩画工艺水平的当数北京
故宫了。北京故宫采用的是“清官式建筑”的结构方式,这是由于“样式雷”发明而创造的。在故宫随处可见的清式彩画里,一般的宫殿房屋多使用“旋子彩画”,主要殿宇则用“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是一种比较高档的彩画,一般都用“金龙和玺大点金”,特别是在主梁上大都用这种彩画,而且也只在皇宫这样的地方能见到,普通建筑是没有这样高级的彩画装饰的。

  “和玺彩画”使用有较多的讲究,凡画这种彩画者,在明间是上蓝下绿,明间两旁的次间、稍间则上下互换分配,次间上绿下蓝,稍间又上蓝下绿。

  而额垫板都用红色,平板枋用蓝色,梁上要画“跑龙”,如果用绿色时则画“
工王云”。“和玺彩画”的箍头藻头都用线将它分成整齐的格子,把各种形式的龙都画在格子内,通常在箍头盒子内画“坐龙”,藻头画“升龙”或者或“降龙”,枋心之内画“行龙”,间或画龙凤,整个彩画的分布从枋心开始,向两端做对称式。

  还有一种是在枋心进行旋子彩画,枋心画找头,璇子花一整二破,箍头花形同菱花。这些都称之殿式彩画。

  此外宫殿彩画使用较多的还有一种
苏式彩画,苏式彩画是写实的笔法,它的内容有云冰纹、葡萄莲花牡丹芍药子、佛手、仙人、蝙蝠、展蝶、福寿、书画等等。

  除宫殿彩画外,还有民居建筑、寺院、贵族府第等建筑上装饰的彩画。这些彩画均不能按宫廷建筑的样式来进行。而彩画的作者多民间的匠师,他们可以随便选题材绘画。例如北京的许多寺庙的彩画富于地方特色风味,不按官式做法由当地匠师自由绘画。这些民间建筑的大梁、二梁彩画的梁底与梁帮均用蓝、绿、红、粉四个色调。在枋心上画红色莲花,两侧面画西番草,然后绕一圈蓝色。至于找头则用退晕边线,绿色与蓝角尖排纹样,上施红色莲花,箍头中间不画盒子,而画出红色莲花。大梁之上的单步梁只画找头,没有箍头,找头与大梁相同。山面平梁,只有找头并不做箍头,短柱用蓝色,山边大梁与中间大梁彩画相同。

  北京官式彩画,要求非常严格;出了宫廷要求则不那么严格,可自由创作了。

清式苏式彩画.jpg

 
清代皇家建筑苏式彩画的特点
 
◆ 官式苏画的特征
  官式彩画在等级制度上的划分是很严格的,不同类别的彩画在建筑装饰上是不能滥用的。而官式苏画的等级划分是比较困难的,它不像“合玺”、“旋子”彩画那样,在细部纹饰上都有严格地规定,甚至排列顺序都不能颠倒,用金部位多少都有详尽的要求。官式苏画在纹饰和工艺上都是比较自由的,官式苏画总体上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
  1、高等级的官式苏画(金线苏画),主体线路为金线,卡子、锦纹、夔龙、夔凤、花团等细部纹饰为片金或金琢墨拶退做法,局部枋心、盒子为窝金地做法。
  2、中等级的官式苏画,主体线路为墨线,卡子、蝠磬、卷草等细部纹饰基本上为烟琢墨拶退做法,个别地方点金做法。
  3、低等级的官式苏画(墨线苏画),主体线路及纹饰均为墨线,不见金色。
  官式苏画的等级关系难于划分,一般的说一组建筑群的主体建筑采用高等级的官式苏画,次要建筑采用低等级的官式苏画。
  ◆ 官式苏画装饰性强
  《工部工程做法注释》上说:苏画做法,名目虽繁,初制唯以五彩变幻运用自然,除金琢墨苏画一种线路花纹饰金,其余类以淡雅朴素见长。不若后来名目之繁,大量使用金饰。清早期苏式彩画在“金箔”的使用上是十分有限的,用金量只占画面的很小部分。到了清中期,金箔的使用大大增加了,由原来的大线、卡子局部纹饰饰金演变成较大面积饰金,如宁寿宫花园的云光楼彩画,枋心里纹饰是窝金地青绿山水,倒挂楣子的牙子是混金的。碧螺亭海墁式苏画的檐垫板是浑金底色上饰以黑花蕊的白色梅花。金色是诸颜色中最易于表现华贵、庄重的颜色。在清中期苏式彩画较大面积的使用金箔,是与当时康、乾盛世的政治经济相关的,象征统治阶级的皇权。清晚期,由于两次鸦片战争,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败,苏式彩画的用金量减少,只在局部殿座用金。例如西六宫的长春宫四角游廊彩画,枋心为窝金地花卉。
  ◆ 官式苏画题材广泛
  官式苏画在题材的选择上是为皇家服务的,体现皇帝的尊严、皇权的威严,出现了一些以夔龙、夔凤为主题的图案,配以博古、写生画、人物画、花鸟画等活泼的纹饰。从宁寿宫花园整体园囿建筑上看,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如宁寿宫花园的古花轩、遂初堂、萃赏楼、符望阁、倦勤斋等建筑彩画的纹饰是以龙纹为主要题材,次要的殿宇(配殿、亭子、游廊、敞轩)的建筑彩画有了相应降等级的纹饰变化,主要以锦纹、西番莲、博古、写生画、团花和吉祥图案为主。
  官式苏画的纹饰题材上还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吉祥图案,它运用景物隐示吉祥,寓意极为丰富。如“万寿”即万寿无疆,彩画上“万”字用在飞头上“片金万字”,“寿”字用在椽头上“片金园寿字”。万寿无疆原本是祝愿长者长寿之词,后来就成为祈祝皇帝长寿的专用词。再如清中晚期官式苏画上大量使用云、蝠图案,表示万千之意,故称“万福流云”。因为“蝠”与“福”字同音,故以此代之。清中期官式苏画的枋心、包袱心里多使用“寿山福海”,“海鹜添筹”等吉祥图案,“寿山福海”是祝辞“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演变而来的。这两种吉祥图案在皇家建筑彩画中最常见,特别是绘于祝寿之所。如故宫的体和殿、储秀宫,是光绪十年为庆祝慈禧太后50岁寿辰而绘制的彩画。
  清中期的官式苏画里的写生画,以工笔重彩为主,到了清晚期,写生画大部分为兼工代写的小写意,主体纹饰多以花卉组成的吉祥图案为主,其中又以牡丹花最多。牡丹花和玉兰、海棠寓意“玉棠富贵”,牡丹花和石榴寓意“富贵多子”,牡丹花和石榴、佛手、桃子寓意“富贵三多”,三多即多子、多福、多寿。石榴象征多子,佛手象征多福,桃子象征多寿。人物画的内容、多画“四儒八爱”等反映封建社会“贤、儒”思想的题材。
  ◆ 官式苏画工艺精
  清中早期官式苏画的题材主要和旋子、合玺彩画一样,是以龙纹、凤纹为主,吉祥图案、写生画为附。这样就决定了它的绘制工艺与合玺、旋子彩画无大的区别,遍刷青绿大色,沥粉贴金。工艺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工艺做法,玉作、拶退、平涂开墨、纠粉、反切等手法,这个时期的沥粉工艺是沥双粉,两条细粉并列组成。到了清晚期,官式苏画的题材、纹饰转向更多的写生画,故专用于写生画的“落墨搭色”、“硬抹实开”、“作染”、“拆垛”、“洋抹”等工艺作法便应运而生。“洋抹”是匠人用语,即从西洋传过来的水粉画,用光线的明暗表现物体的一种画法。如宁寿宫花园的玉粹轩找头部位的开光里,撷芳亭的枋心里的写生画都是洋抹画法。中国传统的国画是以形写神,用线条的粗细、硬软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如铁线描、钉头鼠尾、莼菜条、春蚕吐丝式线描。而“洋抹”恰恰吸收了西洋绘画的精髓,把它运用到彩画中。
  清中期官式苏画的颜料使用,主要以中国传统的矿物质颜料为主,普遍大色为石青、石绿,少量范围内使用洋颜料。除此以外,清中期官式苏画还广泛使用了间色,如香色、紫色、粉红色,并且一直延续使用到清晚期,成为区别其它类型官式彩画的特点。中早期官式苏画的间色使用面积较大,一般用在找头上、包袱心、枋心、柁帮等处。清晚期,官式苏画的主要颜料被洋青、洋绿所代替,间色的使用面积也逐渐缩小,只用在锦纹的箍头、带子、海棠盒等小型图案里。
  清中早期的官式苏画,在纹饰组合及设色上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比较灵活。如清晚期成型的设色规律是“青箍头、青楞线,绿找头上画软卡子、黑叶子花卉。绿箍头、绿楞线,青找头上画硬卡子、聚锦。”清中期官式苏画设色非常灵活,有的是“青箍头、绿楞线,绿找头上画硬卡子,绿箍头、青楞线,青找头上画软卡子。”清晚期的找头主要是青绿两色颠倒,而清中期大量加入了中间色,香色、米色、石黄等,中间色与青绿两色穿插重复使用,无疑冲淡了单纯青绿色的庄严、肃穆感,使整体色调变暖,色彩更加丰富。
  ◆ 官式苏画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清康、雍、乾时期,由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达,海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象朗土宁等一批外国传教土进入中国传教,把西方的文化带入了中国。这个时期相当一部分为皇家服务的艺匠,吸收了西方的文化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涌现出一批中西结合的宫廷画家。中国的实用美术工艺品、珐琅、瓷器都吸收了西方的图案、造型,同样官式苏画也接受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出现了“西洋画”。如玉粹轩找头里的开光水粉画,用颜色来表现物体的光感、质感。粹赏楼枋心里的洋卷草,就是从珐琅瓶上的图案照搬过来的。清晚期,西洋画更多的出现了,枋心里的线法山水画,即所谓的“界画”,都是通过线条、造型、色彩、光感来表现的。
  至此,清代的官式苏画,在流传中不断衍进、发展,从传人至成型后渐趋完善、规范,始自清代中叶,成型于清代后期。大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它纹样活泼、不呆板、在有秩序中求变化,形成皇家建筑彩画的独特风格。
 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样 --- 天花五彩彩画.jpg
▲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样 --- 天花五彩彩画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样 ---柱子五彩彩画.jpg
▲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样---柱子五彩彩画
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样 ---柱子五彩彩画.jpg
▲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样---斗拱解绿结花彩画
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样 --- 天花五彩彩画.jpg
▲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样---斗拱青绿彩画
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样 --- 天花五彩彩画.jpg
▲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样---斗拱五彩彩画
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样 --- 天花五彩彩画.jpg
▲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样
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jpg
▲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样

 

 

 

「宋式彩绘」:
  宋代彩画多用叠晕画法,使颜色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变化柔和没有生硬感,表现出淡雅的风格。这些,早在宋代李仲明所著的《营造法式》中就可以见到,他在总结前代建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彩画规制,对彩画图形、用色、做法等记载非常周密。
  从宋代的界画、山水人物画中的楼阁来看,宋代的建筑与宋代的经济文化一样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颠峰!铺作(斗、拱、昂的组合)的形制优美完备,宋画中的建筑以及现存宋建极少见到铺作上有施彩绘的,但宋代国家颁布的《营造法式》中却详细介绍了建筑上的彩画作制度,因而我想古代只有皇宫宗庙(践约礼制的大寺庙)等高等极的建筑才会出现这类彩绘,其它大量的建筑是不施彩绘,或以素造或涂丹朱或用黑漆。
  这个时期的彩画,除了在地下墓室和石窟壁画中,还保留着一些外,在地面建筑上已经很少有留存了。所以我们只好从宋『营造法式』的文字记载为依据,以后代描绘的营造法式彩画图为参考,去认识这个时期的彩画艺术。按『营造法式』卷十四彩画作制度,将当时彩画归纳为六种形式,即五彩遍装、辗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丹粉刷饰和杂间装。

  1:五彩遍装:在梁、拱的面上,用青绿色或朱色的迭晕为外缘作轮廓,里面画彩色花饰,以朱色或青绿色衬底,色彩效果十分华丽。

  2:碾玉装:是在梁和斗栱面上用青或绿色迭晕为外缘,内在淡绿或深青底子上作花饰。

  3:青绿迭晕棱间装:是用青、绿二色,在外缘和缘内面上,作对晕的处理,即外棱如用青色迭晕,则身内用绿色迭晕,外棱用绿色,则身内用青色迭晕,二者以浅色相接,称之为对晕,面上不作花饰。

  4:解绿装:多用在斗栱、昂面上,是在面上通刷土朱,外缘用青绿色迭晕作轮廓,一般面上不作花纹,如添画花饰者,则称为解绿结华装。

  5:丹粉刷饰:是以白色为构件边缘,面上通刷土朱,如用在斗拱上,则在昂拱的下面及耍头的正面,刷黄丹色以求色彩的变化o

  6:杂间装:是将前面五种参混使用,目的是「相间品配,令华色鲜丽」。
这六种彩画形式若以它们的色彩、色效果来区分,则五彩遍装和杂间装是五彩缤纷,鲜艳绚丽;碾玉装和青绿迭晕棱间装是以青绿为主,色调偏冷;解绿装和丹粉刷饰则是以土朱为主的暖色调。
「宋式彩绘的花纹」:
  在彩画制度中规定有华文、琐文、云文、飞仙、飞禽、走兽等几种。
  1:在华文中:又分为海石榴华、宝相华、莲荷华、团科宝照、圈头合子、豹脚合晕、玛瑙地、鱼鳞旗脚、圈头柿蔕等九品。

  2:琐文:分为六品。
  3:云文:二品。
  4:飞仙:二品。
  5:飞禽:三品。
  6:走兽:四品。

  在这几种彩画中,五彩遍装多用在宫殿寺庙中;青绿色调的彩画用在园林住宅上,而丹粉刷饰彩画多用于次要的房屋宅第,无形中有了等级的差别。

  至于华文则视建筑的性质、大小和彩画的种类形式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品类。所以从『营造法式』的记载中,和少量当时彩画的遗迹中都可以说明,宋代的彩画是相当华丽的,它在形成这一时期的建筑所具有的富丽风格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北京地坛皇祇室独特的建筑彩画

皇祇室是北京地坛最主要的建筑。据史料记载,皇祇室于“清嘉庆五年四月重修”(1800年)。这座大殿的一个特点是内檐彩画采用了“双凤和玺”式样。

    彩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籍考证和考古实物证明,早在春秋至战国时期,就在建筑物的檩、枋、梁、柱等部位进行彩画装饰。大量出土的汉代陶楼建筑(明器)的梁、柱、枋上更是都有彩绘装饰。

  双凤和玺鈥斺敱本┑靥郴实o室独特的建筑彩画  明清之际,建筑彩画已趋规范,特别是清式彩画(主要指北京地区的官式彩画)的制度性更加明显,各种彩画在构图、用色、用金和退晕层次上都有具体的规定,许多彩画已经形成了共有的特点,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和玺”、“旋子”和“苏式”三大类,另外还有一些杂式的类型。

    一、和玺彩画:这是彩画等级最高的一种,是清代官式建筑主要的彩画类型,《工程做法》中称为“合细彩画”。仅仅用在宫殿、寝宫、离宫、皇家坛庙的主殿、堂门和少量的牌楼建筑中。和玺彩画是在明代晚期官式旋子彩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为适应皇权需要而产生的新的彩画类型。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花纹绚丽。和玺彩画构图时,在梁、枋各部位都用曲折线分成段,其他主要线条一律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线(称为大粉)或者同时加晕。各个构图部位内的花纹也沥粉贴金,并且用青、绿、红等底色来衬托金色图案,整体画面非常华贵。根据各个部位所画的内容不同,和

   

     和玺彩画的做法又分为金琢墨和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金凤和玺和草凤和玺等等。

    二、旋子彩画:仅次于和玺彩画,有明显、系统的等级划分,既可以做得很素雅,也可以做得非常华贵。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一般官衙、庙宇的主殿,坛庙的配殿以及牌楼等建筑物都用这种彩画。旋子彩画的主要特点是:找头之内使用带漩涡状的几何图形,叫做“旋子”(或称旋花),各层花瓣从外到内分别称“一路瓣”、“二路瓣”、“三路瓣”、“旋眼”(或称旋花心)。旋子以“一整两破”为基础,以找头的长短作为增加或减少旋花瓣的处理依据。

    三、苏式彩画:这类彩画由图案和绘画两部分组成,是另一种风格与形式的彩画,主要用于园林和住宅。各种图案和画题相互交错,从而形成了多变的画面。在图案中一般画各种回纹、万字、夔纹、汉瓦、连珠、卡子、锦纹等。绘画包括各种人物故事、山水、花鸟、鱼虫等;另外还有一些装饰画,比如折枝黑叶花、异兽、流云、博古、竹叶、梅花等等。画题多含寓意,喻示美好和吉祥。

    北京地坛皇祇室的内檐彩画采用了金凤(双凤)和玺的做法。就目前所知,这种彩画样式在北京市区的宫殿、坛庙之中仅此一例。这些彩画的题材以“凤”为主要形象,所有的枋心彩绘图案都是双凤,没有龙和龙凤图案,这在我国现存的官式建筑物中是非常少见的。谈到金凤(双凤)和玺,有人就误以为是受到了慈禧的影响,会联想到慈禧陵墓中凤在上、龙在下的图案和石刻。其实这与她毫无关联。现存皇祗室的内檐彩画是清嘉庆五年四月(1800年)所作的,其时距离慈禧当政还有4年。

    实际上,探讨皇祇室内檐彩画的构图和作法,要结合整个地坛建筑的功能和土地崇拜文化内涵来考虑。

    明嘉靖九年,根据《周礼·大宗伯·大司乐》关于祭祀的礼制,嘉靖皇帝和上千臣属经过争议,最双凤和玺鈥斺敱本┑靥郴实o室独特的建筑彩画后决定分别在北京的四郊建成天、地、日、月坛,分祭天地(《明史纪事本末》卷51)。

    要知道,在土地祭祀文化中,关于祭祀的场所、祭祀的礼器、祭祀的仪仗、礼仪、禁忌等等,历朝历代都有严格的规定。北京地坛是明、清封建统治者进行最高规格的祭祀地祇神的专用场所,它的营建必需合乎“礼”。为了合乎这个“礼”,古代工匠们在营建地坛的过程中,从选址到规划,从整体布局到局部操作过程中采用的特殊建筑语言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两种观念和信仰,一是对承载、滋养普天之下万物生灵——大地母亲的尊崇、敬畏和虔诚;二是象征国家社稷为天之所授(即“君权神授”)的观念。

    不必说地坛整体规划一律采用“制方”的设计,也不必细查唯独地坛建筑是“坐南朝北”,更不必细数各组建筑的度量长度都是“偶数为基”,单单是所有建筑枋心的彩绘图案都是“双凤”,而无双龙和龙凤图案,这在我国的官式建筑中就极为罕见,从而被专家们称为“北京一绝”。

    从皇祇室内檐彩画的构图和作法以及现存残旧程度来分析,是清中期的彩画风格,也就是早期“和玺彩画”的做法。彩画的题材以“凤”为主要形象,表明它的象外之意代表了“八卦”中的“坤”象,表示的是“后土”和“地示”神祇等内涵。以这种特殊的图案体现了与地坛这组建筑在形象和使用功能上的一致性。

    皇祇室内檐彩画与清代晚期的“和玺彩画”相比较,具有几个突出的区别,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借鉴:

    首先,在彩绘构图中,枋心部分的长度占全间的长度比例略小于三分之一。

    其次,在彩绘图案中,箍头、规线光、皮条线、枋心头等斜线的处理上,不是采用直斜线,而是调整为稍稍弯曲的弧线,并且这些线旁边只饰用了大粉,都没饰晕色。

 双凤和玺鈥斺敱本┑靥郴实o室独特的建筑彩画   第三,柱头的彩绘方法不是像清代晚期彩画那样处理(当时的一般作法是先绘规线光或者盒子,然后在内部彩绘图案),而是在青地内直接绘以沥粉贴金西番莲,而所描绘的西番莲构图,在细部的处理上颇具明式西番莲的风格。

    第四,在横向大木上的盆子,找头和枋心内所绘制的大量的“凤”形图案,风格古朴,构图简练,优美多姿;所有“凤”的空白之处,都以比较大片的祥云作衬绘,其云层的形状和勾绘都非常讲究。

    最后,还可以看到在少量的盒子内绘制的夔龙纹圆润丰腴,转折出瓣,活泼多变,没有呆板涩滞的感觉。在这些已经变形的夔龙纹上,不仅仅绘有火焰,在尾部还附带一笔水绞,颇具特色。

    北京地坛皇祇室内檐彩画以其独特的立意、构图和具体描绘手法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增添了一朵瑰丽的小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