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主血

 NJLJ01 2015-11-15
在博客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时侯写的忘了,题目叫什么也忘了,好象连归类到[我的原创]栏这事也没做,总之现在找不到了,不过内容是记得的,就是认为肾主血,对心主血说法的怀疑。
先不说这文说什么,先说说现代理解心主血的,上网捜搜有一[心主血]答案如下
http://baike.haosou.com/doc/1787394-1890156.html

生理学名词。心主血,是对心主行血和心主生血的概括,指心有总管一身血液运行和生成的作用。

①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肌腠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它们正常的生理功能 ,以维持生命活动。血液的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心的搏动作用尤为重要,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心气充沛,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血液才能正常的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②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之说

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作用,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作用化为赤色的血液。

...............................................
上文说心有生血的作用,我是怀疑了很久的,无疑,血在心和血管里周流,其色赤,赤为心火之色,好象血的生成,运行等都由心所主,然我那篇忘了的文章认为,血是液体,属于水一类东西,而肾是主水的,血是红的,但离开了人体的血干了之后是黑的,而黑正是五行水的本色,所以,本人大胆认为肾主血。
那么心主血的含义是什么呢?下有两文
 1,心主血 http://bbs.tianya.cn/post-805-9604-1.shtml
   (来自 百度百科)
    生理学名词。是对心主持血和血液运行功能的概括。包括--   ①心主导全身的血液。《素问·五脏生成论》:“诸血者,皆属于心。”   ②指心主血脉。详该条。
  
  心主血脉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心主血脉 英文名称:heart governing blood and vessels 定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 所属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 ;脏象(三级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生理学名词。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这一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心脏气血的虚实和病变,可影响血脉的运行;血液的盈亏,也直接影响着心脏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
  
  “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2,心主血与心生血的关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c3ad730100j9xz.html

按《内经》原文考证,“心主血”中原有“心主脉”的含义,合称“心主身之血脉”或“心主血脉”,故过去有的教材上表述心的这一功能时称为“心主血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心生血”,是省略了“脉”字。观上下文,有“肝生筋”、“脾生肉”、“肺生皮毛”、“肾生骨髓”,皆指“五体”而言,故知心当生“血脉”,方可与其他四脏所生相比。这里的“生”则具有“演化”之义,属于中医特有的“系统论”思想。然而现在一般理解的“心主血”已主要指“推动血行”这一含义了,而“推动血行”这一意义在《内经》中并未明确指出,只是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有“诸血者皆属于心”一句,隐约透出这一意义来,但这里的“属于”从表面上看也只有归属、聚集之义,而将它的另一面含义——推动血行——留给了后人。果然后世医家对先哲的引而不发心领神会,终于将这一奥义发明了出来。如《医学入门》说:“心乃内运行血,是心主血也。”其中源流,学者应知。

,,,,,,,,,,,,,,,,,,,,,,,,,,,,,,,,,,,,,,,,,,,,,,,,,,,,,,,,,,,,,,,,,,,,,,,,,,,,,,,

从上两文可以知道,心主血指的是心主管,主血的化赤,主推动血的运行,并不是血这个东西由心主管

其实血与五脏相关,再看一文

五脏与血的关系

http://zhongyi./ganbing/ganyan/bingyin/45263.shtml
   中医认为,血液与人体五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具体表现在血的生成、运行、贮藏、统摄等各个方面。
       
       心与血
       
       血液具有营养作用,脉是血行的隧道,心脏则是血行的动力。心脏和血脉相互联系,互相贯通,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血液的正常运行。血液循着脉管运行不息,从而将血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地输送到全身,以供给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虽然血液循环是心与血脉共同的活动,但心脏是起主导的、主要的作用。《内经》云:“心主身之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
       
       血液是营养机体的主要物质,营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体包括心脏功能的活动。中医认为,心脏与血脉功能状况可以通过面部色泽来表现,所以临床上医生可以从病人面部的色泽来判断心脏和血脉的情况。《内经》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正常时,心脉充盛,则面色红润光泽。如果心与血脉虚弱,则面色苍白无华;心气衰竭,则血行无以推动,必致气血瘀滞,面色灰黯或青紫;血虚,则心血不足,心脉空虚,而见面无血色,白光白无华,脉数或结代,怔忡惊悸。可见,心、血、脉三者,在生理上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病理上则又是互相影响的,其中任何一方出现异常,就可发生有关疾病。
       
       肺与血
       
       血与肺关系也颇为密切。由中焦脾胃吸收转化而成的精微物质,需“上注于肺脉乃化为血”,说明肺脏亦参与血的生成。
       
       中医有“肺朝百脉”之说,意思是说人体所有血脉都会集于肺脏,血液在流经肺脏时,将其中残存的废物通过肺的呼吸而排出体外,又通过肺的作用将新鲜空气吸入体内,汇入血中。可见,肺的吐故纳新作用保持着血液的清新,新鲜的血液在宗气的推动下,再循行于血脉,温养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血液是在“宗气”的推动下循着血脉循环不息的。宗气,是水谷精气与吸收自然界的新鲜空气相结合而成,聚集于胸中。宗气是心气与肺气的共同作用。宗气充足,则能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血循正常,脉搏和顺;宗气不足,则血行无力,脉搏微弱,甚至出现气滞血瘀。
       
       肝与血
       
       中医认为,肝藏血。唐代王冰解释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何者?肝主血海故也。”意思是说,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劳作或情绪激动时,机体各部的需血量增加,循环血量也须相应增加,这时肝脏就把贮藏的血液排出来,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当人在休息或情绪安定时,全身活动量减少,机体所需血量亦减少,部分血液便贮存于肝脏。
       
       如果肝脏有病,藏血的功能失常,既影响人体的正常活动,亦可出现血液方面的病变。若肝血不足(肝血虚),不能滋养于目,则两目昏花、干涩、夜盲;不能濡养于筋,则筋肉拘急,屈伸不利;不能充盈血海,则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若是肝失疏泄而肝气逆乱,则藏血不固,易引起出血病变,如吐血、呕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等。
       
       肝主疏泄,又主藏血。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当肝脏疏泄功能正常时,则气机条达舒畅,血随气行亦通畅无阻。若疏泄不及,肝郁气滞,可导致血瘀,出现胸胁刺痛等证。若疏泄太过,气机逆乱,则藏血不固而引起出血病变。
       
       脾与血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能纳谷受气,取水谷之精微化生为血液。血的生成与脾脏的关系较为密切。
       
       脾脏不但与血生成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脾能统血。所谓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我国早期的医学著作《难经》指出:“脾裹血,温五脏”,裹的意思就是统摄。而脾的统血功能,全赖脾气的作用。清代沈目南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后来唐容川也说:“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人身之生,总是以气统血”。可见,血液的运行,除依赖于心脏的推动、肝脏的调节之外,还必须有脾脏的统摄。明代武之望《济阴纲目》说:“血生于脾,故曰脾统血。”说明脾脏的统摄作用,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有密切关系。
       
       脾气虚弱,失去统摄血液的功能,造成血液溢出脉外而引起各种出血。清代多位医学家著书立说,对这一问题皆有论说。尤在泾说:“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夏鼎说:“营血者,水谷之精气也。脾胃有伤,营卫虚弱,故血失常道而妄行 ”。张志聪说:“有因腹满而便血、吐血者,此因脾伤不能统摄其血也”。临床上,可见到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因脾虚不能统血而引起出血证。对于这类出血证的治疗,清代李用粹认为:“故血证有脾虚者,当补脾以统其血”,即采用健脾益气摄血法。
       
       肾与血
       
       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同时,肾中命门为原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温煦、促进血液生化的原动力之所在。可见,肾是形成血液的主要脏器之一,故中医有“生血根本在于肾”的说法。而血之精华又可化为肾精。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清代唐容川说:“肾藏精,然精虽以肾为主,而合心血之所化”。意思是说,精血同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治疗上常精血并补。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用健脾补肾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生血效果。同样,肾精亏虚者在用补肾药的同时,亦给以补气血之品,有助生精补髓。
,,,,,,,,,,,,,,,,,,,,,,,,,,,,,,,,,,,,,,,,,,,,,,,,,,,,,,,,

什么叫主?主就是最重要的,血与五脏都相关,总不能五脏都是最重要的吧?故本人认为肾主血,正如上文所言,“生血根本在于肾”血是归属于肾的液体。

如果本人观点成立,那么现代血稠血管柱塞之类的病在治疗上就要正本归源,血稠,血是肾的液体,当治肾,还去治什么心?实践已证明了,温肾就能改善血稠,血管柱塞是心的问题吗?不是的,血管柱塞是血稠后粘在血管壁的,哪么,血管柱塞的治疗,治心还是治肾不是很明显了吗?寒凝则血瘀,这个寒不正是少阴的寒吗?四逆汤的温肾回阳,不正是能治心梗吗?

如果本人观点成立,有些观点亦就必须纠正,例如汗血同源,这汗亦是水,亦由肾与膀胱管,由肾阳蒸化,阳加于阴为汗也。所谓同源,反证了血是归属于肾的液体,哪么汗为心液的说法就需纠正。

1,汗为心液

http://baike.haosou.com/doc/8741619-9064757.html

释义

祖国医学对汗液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故后世有"汗为心液"的说法。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又是驱邪的一种方法。但汗为心之液,精气之所化,所以不可过泄。汗出异常的自汗、盗汗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但都是病理现象的汗证。

2,汗为心之液出汗要适当

http://www.gmw.cn/01wzb/2009-11/01/content_1002315.htm
中医认为,汗液是人体内的津液在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下,从汗孔排出体外的液体。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二者能够在血脉内外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即所谓“津血同源”。而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心又有主一身血脉之功能。因此,就有了“心―血―津液―汗”的关系链。《医宗金鉴》将其归
纳为:“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

“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或发汗过多,则易损伤津液、耗散心气,而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甚至出现肢冷亡阳的重症。

按中医五行学说,秋季燥气当令,燥邪之性干涩,最易伤及阴津。自然界中深秋落叶,是树木为了减少蒸腾,保留收藏水分阳气,抵御秋冬干燥寒冷气候的生长之道。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秋令之应,养收之道。”人体更要顺应秋季的“养收”,将“汗为心之液”的理论贯彻到深秋锻炼和养生中,日常生活,动不过力,食不过燥,减少汗液的流失,使体内的阳气逐渐由外向里收敛,以养护阴津。

深秋运动锻炼一定要适量适度,不宜选择运动量很大、出汗较多的项目,应选择一些相对平缓的项目,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饮食宜多食银耳、蜂蜜、芝麻、藕、核桃、花生、百合、梨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少食葱、姜、辣椒等辛辣发散的食物,以免阳气发散太过,不宜收藏。

,,,,,,,,,,,,,,,,,,,,,,,,,,,,,,,,,,,,,,,,,,,,,,,,,,,,,,

《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是什么含义我们可再研究,毕竟汗出与卫气开合毛孔有关,卫气由膀胱所主。津液亦为膀胱气化而成。上文2“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或发汗过多,则易损伤津液、耗散心气,而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甚至出现肢冷亡阳的重症汗多亡阳,亡的却是元阳,这是临床常见的,这不正好说明汗为心之液说法应纠正为汗为肾之液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