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 刻】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创作手记 ■丛 建

 东方竹马 2015-11-15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创作手记


丛 建


创作材料:辽宁冻石、寿山石、长白石、巴林石,自己加工过的永字牌篆刻刀,手捣朱磦印泥

创作环境:书房

创作时间:四个多月

丛建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

青怜藤蔓春牵屋 绿爱荷盘夏剪衣(附边款)

规格5.1cm×3.3cm


  幼承庭训,热爱书法、篆刻艺术。书法喜魏晋钟繇、二王,明祝允明、王宠等书法风格。篆刻宗秦汉,尤喜王福庵、陈巨来及明清流派等工稳整饬一路印风。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涉及文字学、书法、绘画及镌刻技艺等,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分朱布白间蕴含着古朴浑厚的情致,表达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理想。


最难忘吟边旧雨

规格2.5cm×2.5cm


  起初治印不过是满足自己书法创作的需要,但刻着刻着,我竟爱上了这门艺术,特别喜欢刀耕石田、石花飞溅与内心产生共鸣的感觉。2006年,有幸结识我的篆刻启蒙老师、青年书法篆刻家唐瑞全先生,我们同在大连庄河市,住得很近,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篆刻刀法如笔法,印由古入、印从书出。字的篆法,冲、切刀的运用,印文、边款的刻制以及印泥的选用、印章钤盖,唐老师都毫不保留地向我传授,等等。不仅如此,我们还经常参加省、市书法培训班,到各地拜访书法篆刻名家。唐老师比我长一岁,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使我受益匪浅,篆刻创作水平很快得到提升。同时我在创作过程中也不忘篆刻艺术理论学习:“篆法为篆刻的灵魂,学印以识篆为基础,读《说文》,晓《六书》,明文字之由来,构造演变之理,若篆法高古、章法和谐、刀法精湛,合为神品;若只求刀法、章法,不讲篆法,可谓舍本逐末,只能列为俗品。治印须知盈缩增减变通之法,笔画繁者删之,使其简洁;少者增之,使其饱满;字形平正者,使其险峻灵动;圆转者,使其平整朴实,但变通要有度,不可有碍文字本义,不可乖离六艺,弄巧成拙……”


新诗吟罢紫兰秋

规格2.8cm×1.8cm


  从2012年开始,我的篆刻作品10余次入展全国展。看到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征稿启事后,开始很兴奋,同时又有点犹豫,因为我加入中国书协时间不长,若参加如此高规格展赛,心里没底。但又想,投稿本身就是个学习、锻炼的好机会,最后还是决定参与一下。接着开始认真准备,确定印章风格、数量、设计调整印稿、印稿上石、刻制、边款、印屏……历时4个多月完成。我投稿的篆刻作品总体风格为工稳一类印风,以细朱文与汉满白文多字印为主,共10方,4朱,6白。每方印力求在工稳印统一风格上有所独立变化,各有特色,印面、印文大小、风格等,可谓用心经营。其中投稿作品里有一方3.8cm×5.6cm的多字白文印,印文为李商隐无题诗,有56字,几易其稿,印稿上石、印文边款刻制用了半个月时间,创作期间废寝忘食乃至通宵达旦,此印制成后,感觉效果甚佳。虽创作辛苦疲累,但个中喜悦心情,是外人无可知的,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长乐未央 延年永寿昌

规格2.5cm×2.5cm


  上小学时父亲送我一本《常用字五体字典》,他在扉页上写道:“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列夫·托尔斯泰。这是作家经验之谈,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丛建谨记。”此段话我一直铭记在心,一直鞭策着我。艺术之旅,其实是一条无尽之旅,贵在坚持、贵在毅力、贵在领悟。

唤取佳人舞绣筵

规格2.8cm×2cm


  篆刻作品首次投稿“兰亭奖”,能获佳作奖二等奖,是我不敢想的。衷心感谢评委的提携抬爱,感谢诸多师友的指导、勉助,感恩文艺繁荣发展的这个时代。


幽溪鹿过苔还静 深树云来鸟不知

规格2.8cm×2.8cm


  我学资尚浅,是个新兵,对篆刻书法艺术的理解还很浅陋,今后我会更加努力,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和知识储备。创作出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半堵碧云蜗路湿

一帘红雨燕泥香(附边款)

规格3.5cm×2.9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