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中国的“China”:随6个瓷器展重返从宋到明清的文明

 天宇楼33 2015-11-15


本文摘自《艺术新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告知


  本周推荐的6个陶瓷展览中,既有同一地区烧制的陶瓷器皿的对比,也有来自不同机构收藏的贸易瓷的并置,这种对陶瓷形制与纹样的比照不仅帮助观众理解当时的陶瓷制造状况,本身也是艺术史基础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器物、纹饰的异同和对背后成因的追寻,细心的人也许就能从中找出风格发展甚至是中西文化间相互影响的蛛丝马迹。


  如果希望深入体会一类陶瓷制品的美感,以下展览也不会让人失望。北京艺术博物馆以浙江龙泉窑瓷器为内容的展览中,宋代龙泉瓷的残片仍以其温润如玉的釉色展现着独特的魅力。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瓶盆风华”展览以摆插花卉的明清瓷器为主,这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瓷器不仅有富贵华丽的皇家气象,也以独特的方式应对日常使用过程出现的问题。


- 北京 -


  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洪武、永乐、宣德瓷器对比展


故宫博物院 | 展至9月3日

  在明清两代,景德镇御窑是专门为皇帝生产御用瓷器的基地,紫禁城是这些御用瓷器的唯一合法使用地。如今,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收藏明代御窑瓷器的两个主要机构。御窑烧造的合格品被源源不断地送进紫禁城的同时,在严格挑选标准下的落选品和残次品均被集中销毁。经考古发掘,御窑遗址出土的这些落选和残次御窑瓷器,多可以与传世瓷器进行器型、纹样的对比。


▲ 左图: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永乐青花海水纹双耳三足炉;右图:故宫博物院藏永乐青花海水纹双耳三足炉



▲ 左图: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宣德青花缠枝莲纹方流直颈执壶;右图:故宫博物院藏宣德青花缠枝莲纹方流直颈执壶


  本次展览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和延禧宫举行,共展出瓷器297件套,与接下来故宫博物院将要举办的“明代御窑瓷器——御窑遗址出土与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明代御窑瓷器——御窑遗址出土与传世弘治正德瓷器对比展”、“明代御窑瓷器——御窑遗址出土与传世嘉靖万历瓷器对比展”形成系列展览。


盛世风华——大清康熙御窑瓷

首都博物馆 | 展至2016年2月28日

  景德镇瓷窑在清代的发展与康熙帝有较大关联。康熙御窑瓷器继承了明代景德镇瓷业的传统,丰富和提高了瓷器的品种与品味。康熙帝为振兴御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本人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修养,以及其对西洋先进科技和工艺的浓厚兴趣,成就了康熙御窑的振兴与繁盛。这场展览分为4个单元:幽靓脱俗的青花、釉里红瓷;纯正鲜丽的颜色釉瓷;缤纷灿烂的彩瓷;风格独特的杂釉彩瓷。



▲ 白地素三彩暗刻云龙花果纹盘(故宫博物院藏)



▲ 青花铜雀台比武图棒槌瓶(故宫博物院藏)



▲ 虎皮三彩多穆壶(故宫博物院藏)


比德尚玉——龙泉窑瓷器艺术展

北京艺术博物馆| 展至10月22日



▲ 南宋青釉鬲式炉


  龙泉窑,又称处州窑,窑址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这一地区自北宋时期起就出产青瓷,并以其“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的特质为世人称赏。宋代龙泉窑瓷器胎薄、釉色温润。南宋时期,龙泉窑达到鼎盛,出现不少新品种。至元朝,这里烧制的瓷器更为厚重。而明代则出现一类色泽微黄、釉色滋润的龙泉窑瓷器。直到明末,龙泉窑瓷器才逐渐息微。现今已发现的龙泉窑窑址有300多处,足见这里的瓷器烧造曾有多么兴旺。


▲ “比德尚玉”展览中的龙泉窑瓷器


- 上海 -


故宫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藏明清贸易瓷

上海博物馆 | 展至2016年1月3日



▲ 展览现场的景德镇窑青花山水图板


  本展览展出了160余件选自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藏的明清时期贸易瓷,以反映这一时期中国陶瓷外销的状况。展览分为明、清两部分。明代部分展出明代中期至晚期销往东南亚、西亚、日本以及欧洲的瓷器,揭示了中国瓷器在这些地区的流通与使用,体现了不同市场的喜好与审美趣味。清代,西方国家的东印度公司在瓷器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展品也以外销欧美的器物为主。



▲ 展览中的一对青花果树纹双管瓶制作于清康熙年间,其形制可能源于意大利的一种软陶油醋罐,其纹样则直接仿制自欧洲的玻璃器。这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双管瓶由荷兰藏家倪汉克(Henk B. Nieuwenhuys)捐赠


  瓷器在中西交流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上海博物馆的展览介绍中提到,最早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已大量销往海外。明代中期以前,中国陶瓷的主要外销市场在东亚、东南亚及中东一带,明代晚期,开始大量销往欧洲与美洲。这些贸易瓷中不少来自民窑,下图中的景德镇窑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便是一件民窑作品,看过上面对剑的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的御窑作品,这些糅合了中外文化的民窑瓷器也许会让不少观众眼前一亮。



▲ 景德镇窑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这种被称为“抱月瓶”的瓷器,其形制源自西亚器皿,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景德镇民窑烧制的这种瓷瓶专供海外市场


  在欧美的博物馆中,也藏有不少来自中国的贸易瓷,不久前,TANC在《这9本书带你以“他者之眼”鉴藏中国古典艺术》一文中就推介过以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馆藏外销瓷为研究对象的书籍《中国外销瓷》(Chinese Exported Ceramics),这本书中呈现的200多件瓷器都是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首次公开出版的藏品。那些销往欧美的中国瓷器,既有承载了中国瓷器的形制,及纹样绘制的技术和习惯,也受到欧洲不同阶层、地区的客户趣味的影响。另一方面,且不说极力模仿中国青花瓷的克拉克(Kraak)瓷器等等,17世纪至18世纪风靡欧洲“中国风”(Chinoireries),就足以说明外销瓷对欧洲文化和艺术产生的影响。


- 杭州 -


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

浙江省博物馆 | 展至10月18日



▲ “海上瓷路”展览现场


  明朝万历年间,一艘商船在广东汕头附近海域沉没,这艘无法抵达其东南亚目的地的商船,在2007年被发现,它所搭载的一批外销瓷在水下沉睡几百年后,来到我们跟前。这艘沉船便是“南澳一号”。展出了部分“南澳一号”出水瓷器的“海上瓷路”展览在过去几年曾于澳门博物馆、香港艺术馆和广州的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离开这些几个接近我国大陆最南端的城市,展览又开始了在全国各地的巡展。展览中除了“南澳一号”的文物之外,还展出了南宋沉船“南海一号”里打捞出的文物,展品共有180多件。



▲ “海上瓷路”展览中的一对景德镇窑伊万里花卉纹盘


- 台北 -


瓶盆风华——明清花器特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展至9月23日

  展览“瓶盆风华”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清瓷质花器为主,分“盆景器”、“插花器”两部分。对于盆景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的瓷器盆景,以青花、五彩、单色釉者居多。清初景德镇御窑所制青花、五彩盆景器,釉彩精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介绍中还提到,慈禧太后喜爱的花器上有“大雅斋”及“体和殿制”的款识。而在插花器方面,明清时期插花器皿以瓶为主,常附有金属内胆,以防止春冬时节瓶内水结冰而致使器皿崩裂。



▲ 清光绪“大雅斋”粉彩瓷花卉银锭式盆



▲ 清乾隆青花六连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