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热剂比较

 -Cihang- 2015-11-15

 什么是清热剂呢?它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方剂立法是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里”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的论述。 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一、             清气分热——热在气分证

温病学家用治气分热病;《伤寒论》属阳明经热。

白虎汤(石膏 知母 甘草 梗米<知母石膏草梗米>)(《伤寒论》)

    方歌:白虎汤用石膏煨,知母甘草梗米陪;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舌生苔。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壮热头痛、口干舌燥、烦渴引饮、面赤恶热大汗出、脉洪大有力。临床归结为四大症,简称为四大: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里热熏蒸则身大热,热迫津液外泄则汗大出,热伤津液则口大渴、邪盛而实,热盛于经则脉洪大。)

    本方证之病机为里热炽盛。故法当大清里热:

                 内清胃火

(君)石膏                        清热生津

                 外解肌热

                 助石膏以清热

(臣)知母                               清热养阴

                 滋大热已伤之阴

    甘草   甘缓益胃

                      和胃护津(既防寒凉伤中之弊,又缓石膏,知母苦寒重降之性。)

  使  梗米   甘润滋阴

本方加人参名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方),功主清热益气生津。用治白虎汤证兼见烦渴不止,汗多而脉浮大无力及夏日中暑——属气津两伤者。

        配伍特点:清透、滋养、护中

清热剂比较

附方: 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加人参;功效 清热,益气,生津。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

       白虎加桂枝汤:白虎汤加桂枝;功效 清热,通络,和营卫。主治:温疟。

       白虎加苍术汤:白虎汤加苍术;功效 清热祛湿;主治 湿温病。

二、             清营凉血——邪热传营,热入血分诸证

 清营汤(犀角 生地 元参 竹叶 丹参 黄连 银花 连翘<清营犀地丹参玄,银翘竹麦及黄连>)(《温病条辨》)

             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身热夜甚、口多不渴,时有谵语,心烦不眠,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象细数。

  配伍特点: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和“透热转气”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清热剂比较

犀角地黄汤(犀角 生地 芍药 丹皮<犀角生地芍丹皮>)(《备急千金要方》)

    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功效:清营凉血,止血散瘀。

    主治:1、热甚动血——吐衄、尿血便血、斑色紫黑,舌绛起刺。2、蓄血发狂漱水不欲咽(为邪居阴分,热蒸阴液上潮,故漱水而不欲咽),腹不满,但自言痞满,大便黑而易解。

        配伍特点: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患,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清热剂比较


两方比较:

清营汤                                                                   清营泄热配伍清气之品——气营两清,治无明显动血之证。

                       均以犀、地为主                                                     

                同治热入营血      

犀角地黄汤                                                           清热凉血配伍散瘀之品——纯血分药,治有明显动血之证。

三、             清热解毒——温疫、温毒,或疮疡疔毒

黄连解毒汤(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三黄及栀子>)(《外台秘要》)

    方歌: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黄芩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使。

    功效: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热盛——大热烦扰、口燥咽干、错语(本方证之错语非便秘错语,而为通利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以及外科痈肿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清热剂比较

 

仙方活命饮(白芷 贝母 防风 当归 甘草 皂角刺 穿山甲 天花粉 金银花 陈皮<仙方活命饮双花,归芍防芷皂山甲,陈贝花粉及甘草,疮疡肿毒此方佳>)(《校注妇人良方》)

      方歌: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焮(xìn)痛,或身热微恶寒苔薄白或微黄,脉数有力。

                          

清热剂比较

普济消毒饮(黄芩 黄连 陈皮 甘草 元参 柴胡 桔梗 连翘 板蓝根 马勃 牛蒡子 薄荷 僵蚕 升麻<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麻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此痊。>)(《东垣试效方》)

    方歌: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 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清热剂比较

三方比较:

黄连解毒汤                     苦寒直折,泻火亢热,三焦同治——主三焦火盛,热毒深重。

普济消毒饮    清热解毒     疏风散邪,发散郁热,重在上焦——主热毒内壅上焦之大头瘟证。

仙方活命饮                             行气活血,祛风通络,重在消散——主痈疮肿毒初起(脓未成或成而未溃)之证。

 

四、             清脏腑热——脏腑火热证

导赤散(生地 木通 竹叶 甘草<导赤生地木通草,并入竹叶同煎服>)(《小儿药证直诀》)

        方歌: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 清心利水又养阳,心经火热移小肠。

        功效:清心利水。

        主治:心经有热——口渴面赤,心胸烦热,渴饮冷饮,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溲时刺痛,舌红脉数等。

        配伍特点:滋阴而不敛邪,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治小儿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

       王子接:小肠—名赤肠,为形脏四器之一,禀气于三焦,故小肠失化,上为口糜,下为淋痛。生地入胃而能下利小肠,甘草和胃而下疗茎中痛,木通、淡竹叶皆轻清入腑之品同生地,甘草则能从黄肠有形之热邪,入于赤肠,其浊中清者,复导引渗入黑肠,而令气化,故曰导赤。

清热剂比较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生地 柴胡 甘草<龙胆泻肝栀芩柴,木通车泻草地归>)(《医方集解》)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功效:1、肝胆实火上炎之头痛、胁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等证。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2、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淋浊,阴痒阴肿,阴汗,妇女带下黄臭等证(《删补名医方论》中所说“ 筋痿阴湿, 热痒阴肿, 白浊溲赤, 乃肝经之为病也。”)。

    本方组成特点:有利水之品,使邪有出路。又蕴有导火下行之意是为渗利湿热以解湿热之邪壅滞下焦。亦养血之药——是因肝藏血,肝经有火易伤阴血,加之方中诸药多属苔燥渗利伤阴之品,故用归、地养血益阴以柔肝,使祛邪而不伤正。

君:龙胆草  大苦大寒清肝胆实火,泻肝经湿热。

臣:黄芩、栀子   上能泻火解毒,下能清除湿热,增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功。

佐:1.泽泻、车前子、木通   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去。 

2.生地、当归  养阴补血,针对肝经实火及诸药苦燥渗利易伤阴血,使祛邪而不伤正,燥利而不伤阴。

3.柴胡:

 a.疏利肝胆之气,针对因为湿热易郁遏肝气,方中苦寒降泻之品易阻遏肝气。使木郁达之,火郁发之;

 b.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

使:甘草 防苦寒伤胃;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驱邪不伤正,泻火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

辩证加减:

     实火较盛   木通 车前子+黄连=助泻火之力

  湿盛热轻    黄芩 生地+滑石 薏苡仁=强利湿之功

  疮痈肿痛    柴胡+连翘 黄连 大黄=泻火解毒

         鼻渊时可加通窍化浊之辛夷、苍耳、浙贝、川芎、菖蒲等;

         治带下则加山药、白果、白术、芡实、龙牡等以固涩止带;

         治疗头痛时可加藁本、川芎、白芷、蔓荆子等祛风胜湿止痛之药 

         治疗湿热下注之盆腔炎则可加红藤、鱼腥草、黄柏、白花蛇舌草等清热凉血,清热解毒药或酌加丹皮、丹参、红花、桃仁、郁金、延胡、青皮等活血理气止痛之品

         治疗黄疸则加大黄、茵陈、榔片、滑石等;

         治疗血证则加止血之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参三七、侧柏叶、血余炭等药。

         治水肿加黄芪、党参、白术、滑石等药。(古肝司二便之说,黄元御在《灵枢徽蕴· 噎隔解》中说“ 饮食消腐,其权在脾, 粪溺疏泄其职在肝,以肝性发扬, 而渣滓盈满,碍其布疏之气则冲决二阴,行其疏泄。” 说明了当秽物在大肠或膀胧中充盈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激发肝的疏泄功能,促使秽物排出体外。一旦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就会出现二便排泄异常之疾病。

        《医方集解》“此足厥阴少阳药也”。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胁痛口苦,耳聋耳肿,乃胆经之为病也。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乃肝经之为病也。故用龙胆草泻肝胆之火,以柴胡为肝使,以甘草缓肝急,佐以芩、栀、通、泽、车前辈大利前阴,使诸湿热有所从出也。然皆泻肝之品,若使病尽去,恐肝亦伤矣,故又加当归、生地补血以养肝。盖肝为藏血之脏,补血即所以补肝也。而妙在泻肝之剂,反作补肝之药,寓有战胜抚绥之义矣。”

清热剂比较

清胃散(生地 当归 丹皮 黄连 升麻<清胃散地归丹皮,黄连升麻巧相随>)(《脾胃论》)

    方歌: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有积热,火气上攻——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或牙龈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脾胃论》调理脾胃治验:治因服补胃热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热,发大痛,此足阳明别络入脑也。喜寒恶热,此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罗东逸:“阳明胃多气多血,又两阳合明为热盛,是以邪入而为病常实。若大渴,舌红苔黄,烦躁,此伤气分,热聚胃腑,燥其津液,白虎汤主之。若醇饮肥厚,炙煿过用,以致湿热壅于胃腑,逆于经络,而为是病,此伤血分,治宜清胃。方中以生地益阴凉血为君,佐之以丹皮,去蒸而疏其滞,以黄连清热燥湿为臣。佐之以当归,入血而循其经。仍用升麻之辛凉,为本经捷使,引诸药直达血所。则咽喉不清,齿龈肿痛等证,廓然俱清矣。”

清热剂比较

苇茎汤(苇茎 苡仁 冬瓜瓣 桃仁<苇茎苡冬桃三仁> (《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方》)

        方歌:苇茎瓜瓣苡桃仁,清肺化痰逐瘀能;热毒痰瘀致肺痈,脓成未成均胜任。

    功效: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肺痈。咳有微热,咳吐腥臭黄痰脓血,胸中肌肤甲错,隐隐作痛,咳时尤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本方为治肺痈常用方剂,疗效确切,不论肺痈将成或已成。或以之善后调理均可使用。尤以“咳则胸痛,吐痰腥臭,或咳吐脓血”者为最多。脓未成者多选加银花、鱼腥草等以加强清热解毒,散结消痈之力;如脓已成者可加桔梗、甘草、贝母以增强化痰排脓之效。

清热剂比较

泻白散(地骨皮 桑白皮 炙甘草<泻白骨皮桑皮草>)(《小儿药证直诀》)

    方歌: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功效: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主治:肺热喘咳,甚则气急,皮肤蒸热,发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清热剂比较

两方比较:

苇茎汤                       兼逐瘀排脓,用治肺热成痈。

         均清肺热以治喘咳

泻白散                       兼泻肺气,用治肺热气壅之喘咳。

芍药汤(白芍 当归 黄连 槟榔 木香 甘草 大黄 黄芩 官桂<芍药当归黄连榔,木香芩桂草大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方歌: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功效:泻热止痢,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本方证为湿热疫毒壅滞肠中),其使用要点: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如苔黄而干,热甚伤津者,可去肉桂之温燥;如苔腻脉滑,兼有食滞者,可去甘草,加焦山楂以消食导滞;如泻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者,加丹皮、地榆等凉血行血;如痢不减者大黄加量。

    配伍特点:

      1、气血并治,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2、寒热共投,清热燥湿为本,寒凉之中寓以辛热,使寒而不遏,以防冰伏。

      3、通因通用。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之中》泻痢论:“芍药汤:下血调气。经曰:泻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成方便读》:“夫痢之为病,固有寒热之分,然热者多而寒者少,总不离邪滞蕴结,以致肠胃之气不宣,酿为脓血稠粘之属。虽有赤白之分,寒热之别,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用。故刘河间有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二语足为治痢之大法。此方用大黄之荡涤邪滞,木香、槟榔之理气,当归、肉桂行血;病多因湿热而起,故用芩连之苦寒以燥湿清热;用芍药、甘草者,缓其急而和其脾。”

清热剂比较

白头翁汤(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白头翁汤黄柏连,并入秦皮四味全>)(《伤寒论》)

    方歌: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功效:清热解毒止痢。

    主治: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黄苔,脉弦数。(本方证为湿热邪毒,壅滞大肠致痢。如腹痛里急明显者,可加木香、槟榔、白芍以行气消滞,缓急止痛;赤痢血多者加丹皮、地榆以凉血活血;如腹痛拒按,苔厚腻黄,挟有食滞者,可加枳实、焦山楂以消食导滞。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厥阴病,邪从热化,肝热迫肠下利。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欲饮水者,里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伤寒论》用以治厥阴热利,热毒深陷厥阴血分,气血与热毒相搏,下迫大肠,而见便脓血,赤多白少。

    《医方集解》:“此足阳明、少阳、厥阴药也。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痢;秦皮苦寒性涩,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黄连凉心清肝,黄柏泻火补水,并能燥湿止痢而厚肠,取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

清热剂比较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 黄芩 黄连 甘草<葛根芩连草>)(《伤寒论》)

    方歌: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 内清肠胃外解表,协热下利喘汗出。

    功效:清里解表。

    主治:外感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舌红苔黄,脉数。(本方为治身热下利之代表方,故热痢,热泻皆可用之。如兼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如挟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以消食;如腹痛者,加木香,白芍以行气缓急止痛。)

清热剂比较

三方比较:

                         调气行血,用于湿热俱重之腹痛,后重较甚者。

翁汤      均治湿热下痢  主在清热,用于热重于湿者。

葛根芩连汤                     清热透邪,用于热痢兼表者。

 

五、             清热祛暑——暑热证

六一散(滑石 甘草——<六一滑石同甘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方歌:六一滑石同甘草,解肌行水兼清燥;统治表里及三焦,热渴暑烦泻痢保。

    功效:清暑利湿。

        主治:1、感受暑湿——身热, 心烦口渴,小便不利,或呕吐泄泻;

              2、膀胱湿热——小便赤涩淋痛以及砂淋等。(本方主为解暑,用治暑湿之证,以身热汗出,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为更多。如小便涩痛或砂淋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以化石止痛。如血淋加生侧柏叶、茅根、车前草、生藕节、小蓟、琥珀以凉血通淋止血。)

        本方加辰砂、灯心名益元散。主治暑热病而见惊烦不安者。

清热剂比较

六、             养阴清热——虚热证

    青蒿鳖甲汤(青蒿 鳖甲 生地 知母 丹皮<青蒿鳖甲汤生地,并入知母及丹皮>)(《温病条辨》)

    方歌: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功效: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热未尽,深入阴分,阴液已伤。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数。

配伍特点:滋清兼备、标本兼顾、清中有透,使养阴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

阴复邪去而热退。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青蒿鳖甲汤主之”。

《温病条辨》:“邪气深伏阴分,混处于气血之中,不能纯用养阴,又非壮火,更不得任用苦燥。故以鳖甲蠕动之物,入肝经至阴之分,既能养阴,又能入络搜邪;以青蒿芳香透络,从少阳领邪外出;细生地清阴络之热;丹皮泻血中之伏火;知母者,知病之母也,佐鳖甲、青蒿而搜剔之功焉。”

     清热剂比较

清骨散(银柴胡 胡黄连 秦艽 鳖甲 地骨皮 青蒿 知母 甘草)(《证治准绳》)

        方歌:清骨散君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功效: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虚劳骨蒸,或低热日久不退。症见唇红颧赤、形瘦盗汗、舌红少苔,两脉细数。

       《证治准绳》·类方·卷一:清骨散,专退骨蒸劳热。

       《医方集解》:“此足少阳厥阴药也,地骨皮、黄连、知母之苦寒,能除阴分之热而平之于内,柴胡、青蒿、秦艽之辛寒,能除肝胆之热而散之于表,鳖阴类而甲属骨,能引诸药入骨而补阴,甘草甘平,能和诸药而退虚热也。”

清热剂比较


两方一为养阴透热,症在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一为清阴分之热,症在骨蒸潮热。

 

    临床上用清热剂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辨清”热证” 的性质。其次,是要辨明”热证” 的部位与真假。寒凉之品易伤脾胃阳气,注意保护脾胃功能,尤其是老人。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姜汁,或采取凉药热服方法。如屡用清热泻火而热不退者,乃因”寒之不寒,是无水也”之缘故,宜用滋阴壮水的方法,待阴复其热自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