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9 方剂

 文炳春秋 2022-02-22

【三、和解剂】

    凡具有疏泄调和作用,以舒畅气机、和解少阳、调和脏腑功能的方剂,称为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根据本类方剂的不同作用,常用方剂可分为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肠胃剂。

    凡邪在表,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不宜使用和解剂。

    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    柴胡 12 g    黄芩 9 g    人参 9 g    半夏 9 g    炙甘草 3 g    生姜 9 g    大枣 4 枚

    【功效】    和解少阳。

    【主治】    1、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    本方为邪犯少阳胆经,胆胃不和所致的少阳证主方。少阳位居半表半里,邪正交争,故寒热往来;少阳经布散胸胁,邪犯则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气机郁滞,不能调畅情志,故心烦;木郁土壅,运化失职,则不欲饮食;胃气上逆,则喜呕;咽干、口苦、目眩等均为少阳郁热所致。方中柴胡为少阳经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为君;黄芩苦寒,清少阳相火为臣;柴芩相配,一散一清,共除少阳之邪。人参补气健脾,甘草调和益中,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三者共为佐药。生姜、大枣益气和胃,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共为使药。如此配伍则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伤寒论》)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疗少阳病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运用本方的依据是寒热往来,胁胀口苦,脉弦。

    【使用注意】    表证未入里时不宜使用。

    【歌诀】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柴胡    当归    白芍    茯苓    白术各10 g    甘草 3 g    生姜 3 g    薄荷 3 g

    【功效】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    肝郁脾虚证。症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纳差便溏,或月经不调,经前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缓。

    【方解】    本方证为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肝脾不和所致。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则胸胁胀痛,乳房作胀;肝胆表里经相传,少阳枢机不利,故寒热往来;木郁土虚,脾运失常,故纳差,便溏;清阳不升,故头痛目眩;化源不足,疏泄失常,冲任二脉受损,则月经不调。此补泻均不适宜,唯调和一法。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展清阳为君药;当归、白芍补血和营,养血柔肝,为臣药;茯苓、白术健脾补中,以资化源,生姜辛散,既可助柴胡解郁,又可助茯苓、白术和中,薄荷味辛入肝助柴胡解郁,又能利咽化痰,共为佐药;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调和肝脾为使药。诸药合用,既可疏肝气以解肝郁,补肝体以养肝用,又可实脾土以御木乘,助运化以生营血,如此则体用兼顾,肝脾共治,诸症自愈。

    【临床运用】    本方既是调和肝脾的要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运用本方的依据是胁痛,倦怠,纳差,脉弦缓。

    1、兼见月经不调有热症者,加丹皮、栀子以凉血清热,疏肝健脾,名丹栀逍遥散。胁痛甚者,加香附、郁金理气解郁止痛。血虚甚者,加熟地滋阴补血,名黑逍遥散。

    2、慢性肝炎、慢性咽炎、慢性胆囊炎、胸膜炎、慢性胃炎、神经官能症、乳腺增生症,更年期综合症,若兼见上症均可用本方。

    3、可作汤剂加减应用。

    【使用注意】    阳热盛者不宜使用。

    【歌诀】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舒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脾虚此方良。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组成】    白术 9 g    白芍 6 g     陈皮 6 g    防风 6 g

    【功效】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    肝旺脾虚之痛泻证。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溏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弦缓。

    【方解】    本方所治之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特点是泻必腹痛。其病机是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在脾虚运化失常时,乘土妄克,清阳不升,反下行,故腹痛即泻,泻后气机暂疏故痛减。治疗当宜补脾抑肝,祛湿止泻。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辛散祛湿,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且有燥湿止泻之功,故人称“防风辛燥发扬,最泄湿土而达木郁”,其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药相合,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止痛,使脾健肝柔,气机调和而痛泻自止。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肝脾不和之痛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痛缓,脉弦缓为辨证依据。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急性肠炎、神经性腹泻、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于脾虚肝实见上述症状者。

    【使用注意】    虚寒泻不宜使用。

    【歌诀】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    半夏 12 g    黄芩 9 g    干姜 9 g    人参 9 g    黄连 3 g    大枣 4 枚    甘草 9 g

    【功效】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本方因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不利所致。因寒热互结,气机升降不利而心下(胃脘)痞满,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

    【方解】    本方因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不利所致。寒热互结,气机升降不利而成心下(胃脘)痞满,但满而不痛;脾胃失和,胃气不降则呕吐,脾气不升则下利。方中半夏苦辛温燥,善散结消痞,和胃降逆为君药;干姜辛热以温中散寒、又助半夏以降逆,黄芩、黄连苦寒清降、以泻热开痞,共为臣药;人参、大枣补益中气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疗脾胃不足,寒热互结之痞满证的要方,以心下痞满,呕吐泻痢,苔腻微黄为辨证依据。

    【使用注意】    食积和痰浊内结之痞满者忌用。

    【歌诀】    半夏泻心黄芩连,干姜人参枣草全,心下痞满或呕吐,法在调阳而和阴。

【四、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滋阴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称为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里热证,系指外感之邪入里化热或内生火热而致发热,但热不寒,口渴,喜冷饮。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症而言。其证表现有在气分、血分之异,实热、虚热之分,脏腑偏胜之殊。见证不同,则治法方药各异。本节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和清退虚热五类方剂。

    清热剂为里热证而设,只有在外邪已解,或里热虽盛而尚未成阳明腑实的情况下才可应用。

    清热药多为甘寒、苦寒之品,因甘寒多滋腻碍胃,苦寒多伤阳败胃,苦燥多耗伤阴液,故须配伍醒脾和胃滋阴之品。另外,为消除寒热格拒现象,常用“反佐”法,配伍“反佐”药,但其用量宜轻、宜少。

【(一)清热泻火剂】

    清热泻火剂适应于热在气分,症见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方剂以清热泻火药知母、石膏等组成。因热易伤津,故常配益气生津之品。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    石膏 30 g    知母 9 g    炙甘草 3 g    粳米(先煎) 9 g

    【功效】    清热生津。

    【主治】    阳明经热盛或外感温热病气分热盛。症见壮热头痛,面赤恶热,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大汗出,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方解】    本方证为外感寒邪化热入里传入阳明经,或外感温邪传入气分伤及阴津所致。邪热充斥,故壮热头痛,面赤恶热;迫津外泄而大汗出;津液大伤则口渴,饮水自救;舌脉均为热盛之象。方中重用,甘、辛、大寒之石膏品,清热泻火,透解阳明气分之热,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清热生津止渴,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清热泻火,养阴除烦作用更强。粳米益胃养阴,防止石膏、知母寒凉伤胃为佐药。炙甘草温胃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清热泻火作用显著,是清热之中寓有生津之效,护胃之功,使邪热得消,津液恢复,而诸症自除。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阳明经证、气分实热证的主方。临床使用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四大症)为辨证依据。临床可根据不同病情,加减应用。

    1、白虎汤证但汗多而气津两伤,脉大无力者,本方加人参益气生津,方名白虎加人参汤。

    2、白虎汤证兼有温疟症状,以无寒但热、骨节烦疼为特点,或风湿热痹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等症,本方加桂枝以通络散邪,方名白虎加桂枝汤。

    3、湿温病热重于湿而见胸痞、苔白腻之证,以及风湿热痹见身热、关节肿痛等,本方加苍术以祛湿健脾,方名白虎加苍术汤。

    现代常用以治疗流脑、麻疹、出血热、脑膜炎、肺炎、糖尿病等阳明气分热盛,伤及津液者。

    【使用注意】    凡表证未解,邪未传里;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脉见浮细或沉者等均禁用本方。

    【歌诀】    白虎膏知甘草梗,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二)清热凉血剂】

    清热凉血剂适应于热入营分、血分证,以清热凉血药组成。若气分证未罢,需配伍清气分药,如金银花、连翘、竹叶等透热转气。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    犀角 1 g(水牛角 100 g)    玄参 9 g    生地 15 g    麦冬 9 g    竹叶 3 g    丹参  6 g    黄连 5 g    银花 9 g    连翘 6 g

    【功效】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    热入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烦躁不眠,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方解】    本方证是由于温热之邪传入营分,灼伤营阴,扰乱心神所致。邪热入里,耗伤营阴,故身热夜甚;热扰心神则谵语,烦躁不眠;迫血妄行则斑疹隐现;舌、脉均为热盛伤阴之征。方中犀角(用水牛角代替)咸寒解毒,清营凉血化斑,为君药;玄参、生地、麦冬清热养阴,为臣药;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透热转气,黄连、竹叶清心泻火解毒,共为佐药;丹参凉血散瘀,以防血与热结,又能引药入营分,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清营分热毒,透营热转出气分的特点。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营解毒的重要方剂。临证应以身热夜甚,舌绛而干,脉细数,或斑疹隐隐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以治疗乙脑、流脑、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属热在营分者。

    【使用注意】    寒证或夹有湿邪“苔白滑者”,不可使用。

    【歌诀】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犀角(冲服) 3 ~ 0.5 g(水牛角 100 g 代替,先煎)    生地黄 24 g    芍药 12 g    牡丹皮 9 g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热入血分证。症见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斑疹显露,斑色紫黑,或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方解】    本方证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心主血,又主神明,热入血分,一则扰乱心神,致狂躁神昏;二则迫血妄行,致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而发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症状,离经止血溢于肌肤或留阻体内又可出现发斑;热毒耗伤津液,津亏血少则舌绛,脉细数。此时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不去,不滋其阴则火不熄,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方用咸寒入心之犀角或水牛角为君,凉血清心解毒,使火平热降,毒解血宁;臣以甘苦寒之生地,凉血滋阴生津,既助犀角清热凉血止血,又能滋养阴血;用苦心寒之赤芍、丹皮为佐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四药相配,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本方配伍特点是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本方瘀清营汤均以犀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但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清营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本方配伍赤芍、丹皮泄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依据。

    现代常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血分热盛者。

    【使用注意】    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歌诀】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三)清热解毒剂】

    清热解毒剂,具有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瘟疫、温毒及热毒之证。常见烦躁狂乱,吐衄发斑,或头面红肿,或疮疡疔毒等症。但热毒有在气分、血分的不同。在气分应配伍泻火药,在血分应当配伍凉血药和解毒药。常用黄连、黄芩、黄柏、石膏、连翘、板蓝根、升麻、玄参、蒲公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普济消毒饮、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

    本类方剂寒凉伤胃,使用时当顾护胃气。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组成】    黄连 9 g    黄芩 6 g    黄柏 6 g    栀子 9 g

    【功效】    泻火解毒。

    【主治】    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症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    本方证乃火毒充斥三焦所致。火毒炽盛,内外皆热,上扰神明,故烦热错语;血为热迫,随火上逆,则为吐衄;热伤络脉,血溢肌肤,则为发斑;热盛则津伤,故口燥咽干;热壅肌肉,则为痈肿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皆为火毒炽盛之象。治宜泻火解毒。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清泻心火为君,兼泻中焦之火;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为使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三焦之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

    【临床运用】    本方为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是治疗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属热毒者。

    【使用注意】    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量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歌诀】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发斑均可为。

    普济消毒饮(《东垣(yuán)试效方》)

    【组成】    黄芩(酒炒) 15 g    黄连(酒炒) 15 g    陈皮 6 g    甘草 6 g    玄参 6 g    柴胡 6 g    桔梗 6 g    连翘 3 g    板蓝根 3 g    马勃  3 g    牛蒡子 3 g    薄荷 3 g    僵蚕 3 g    升麻 3 g

    【功效】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    风热疫毒上攻之大头瘟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xìn)痛,目不能开,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方解】    本方为治大头瘟证的有效方剂。此证乃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风热疫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乃至头面红肿焮痛,甚则目不能开;温毒壅滞咽喉,则咽喉红肿而痛;里热炽盛,津液被灼,则口渴;风热初起,时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郁,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脉浮;舌苔黄,脉数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象。疫毒宜清解,风热宜疏散,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故法当疏风散邪,清热解毒。方中重用酒黄连、酒黄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为臣;玄参、马勃、板蓝根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甘草配桔梗以清利咽喉,陈皮理气疏壅,共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共为使药。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疗大头瘟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头面红肿焮痛,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为辨证依据。

    1、若大便秘结者,可加酒大黄以泻热通便;腮腺炎并发睾丸炎者,可加川楝子、龙胆草以泻肝经湿热。

    2、现代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属风热邪毒者。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用。

    【歌诀】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麻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成】    金银花 20 g    野菊花 15 g    蒲公英 15 g    紫花地丁 15 g    紫背天葵子 6 g

    【功效】    清热解毒,消散疔痈。

    【主治】    各种疔毒、疮毒、疖肿。症见局部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方解】    本方是治疗疔毒、痈疮的专用方剂。疮痈疔毒是由外感风温疫邪,或恣嗜肥甘厚味,使热毒内生,浸淫肌肤所致。多发于头面四肢,其中坚硬而根深如钉者为疔;漫肿无头者为痈;红肿高起,有顶溃脓者为疮;皮肤浅层红肿有白顶者为疖。治以清热解毒消散。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为君药;紫花地丁、蒲公英相须为用,是治疔毒要药,亦通用于痈疮肿毒共为臣药;天葵子、野菊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是清热解毒之力甚强的方剂。

    【临床运用】    本方适用于火邪热毒蕴结之疔毒痈疮。以局部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为用方依据。如热重加黄连、连翘之类以清泄热毒;血热毒盛加丹皮、赤芍、鲜生地以凉血解毒;气不足者加黄芪以益气托毒;乳痈加瓜蒌、皂刺、青皮等药以通络散痈。

    现代多用于疔、痈、丹毒、蜂窝组织炎、手部感染、急性乳腺炎等多种外科感染性疾病;尚可用于化脓性胆管炎、急性结膜炎、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肾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属火邪热毒内蕴者。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及阴寒证慎用。

    【歌诀】    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四)清脏腑热剂】

    清脏腑热剂,适用于阳热亢盛于某一脏腑的实热证。由于各种脏腑热证表现不同,故在使用本类方剂时当首先辨明病变所在。如心有热,常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甚则皮肤疖肿,尿赤;肺有热,咳喘痰黄,鼻衄颧红;胃有热牙痛龈肿,口渴便干;肝有热,目赤肿痛,头热胀,胸胁痛,易怒口苦;大肠热盛则便干或泻痢;膀胱有热又表现为尿赤,涩痛等。

    本类方剂多为寒凉药物组成,使用时当配合养胃之品,以免伤中气。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生地黄 6 g    木通 6 g    生甘草梢 6 g    竹叶 3 g

    【功效】    清心泻热,利尿。

    【主治】    心经火热证。症见心胸烦热,失眠多梦,口渴喜冷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起刺,苔黄,脉数。

    【方解】    本方证乃心经热盛或移于小肠所致。心火亢盛,神明不安,故烦热、失眠多梦;心火循经上炎,则见面赤唇红、口舌生疮;火热内灼,阴液被耗,故见口渴喜冷饮;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循经下移小肠,则见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起刺、苔黄、脉数均为内热之象。治宜清心泻火,利尿以导热下行,使蕴热从小便而泄。方中生地甘寒而润,入心肾经,凉血滋阴,以制心火为君;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助生地治疗心火亢盛为臣,两药相配,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佐药。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利尿泻热,并能调和诸药,还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为使药。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心经火热证的常用方,又是体现清热利水养阴治法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为辨证依据。

    1、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栀子以清心泻火;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以增强清热利水之功;阴虚较甚,加麦冬增强清心养阴之力;小便淋涩明显,加萹(biān)蓄、瞿麦、滑石之属,增强利尿通淋之效;出现血淋,可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凉血止血。

    2、现代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啼等属心经有热者;急性泌尿系感染属下焦湿热者,亦可加减用之。

    【使用注意】    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歌诀】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组成】    龙胆草(酒炒) 9 g    黄芩 6 g    栀子(酒炒) 9 g    柴胡 6 g    泽泻 6 g    木通 6 g    车前子 6 g    当归(酒炒) 3 g    生地(酒炒) 9 g    生甘草 3 g

    【功效】    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所引起的头痛、目赤、易怒、胁痛、口苦、耳聋、耳肿。2、肝经湿热下注导致阴痒,阴肿,小便淋浊,妇女带下、臭秽、黏稠,下肢湿疹、疖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

    【方解】    本方证是由肝胆实火上扰、肝经湿热下注所致。肝胆湿热循经上扰则头胀痛,目赤、口苦、耳鸣、耳聋;胁部经络不利则胀痛;肝经行下焦,绕阴器,湿邪夹热下趋,故见阴肿、淋浊、带下臭秽、下肢湿疹、黄水疮等。治宜清肝泻火,利湿燥湿。方中龙胆草苦寒专走肝经,泻肝胆实火,利下焦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清热燥湿泻火,助龙胆草泄热燥湿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使邪从小便而出、助君药清泻肝胆湿热,柴胡疏理肝气、条达肝木,当归、生地养阴柔肝、制约君臣药枯燥伤阴之弊,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柴胡引诸药入肝经,共为使药。纵观全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养,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配伍严谨,照顾周密,确为治肝胆实热及湿热之良方。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除见烦躁易怒,脉弦数之肝经实热证外,应以口苦咽干,下焦湿疹,带下色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为辨证依据。

    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疖肿、外耳道疖肿、急性胆囊炎、高血压、带状孢疹、急性肾盂肾炎、传染性肝炎、肝脓肿、柯兴氏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性头痛、胸膜炎、阴囊湿疹、女子外阴湿疹、瘙痒、急性青光眼、巩膜炎、尿道炎、急性盆腔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肿、妇女外阴肿痛、阴道滴虫等属于上述证型者,均可用本方化裁治疗。

    【使用注意】    本方药物多苦寒燥利,易伤胃气,应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另脾胃虚弱、素体阳虚者不宜使用。

    【歌诀】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xié),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苇茎 30 g    薏苡仁 30 g    冬瓜仁 24 g    桃仁 9 g

    【功效】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    肺痈。症见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痰,胸中隐隐作痛,咳则痛增,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    本方所治肺痈是由热毒蕴肺,痰瘀互结所致。风热邪毒入肺,或偏嗜辛辣厚味,内生积热,热毒迫肺,损伤血络,热壅血瘀,肉腐血败,酝酿而成痈化脓,故见咳吐腥臭脓血痰;痰热壅肺,肺失清肃,故见身热、咳嗽;痰热瘀血互阻胸中,肺络不通则胸中隐隐作痛、咳则痛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内蕴之征。方中苇茎善于清泄肺热而疗痈,又能宣利肺窍而化痰排脓,为治肺痈之要药,为君药;冬瓜子为臣涤痰排脓,清热利湿,因其性滑,脓未成者可化痰,脓已成者可排脓,为治痈排脓之要药;桃仁活血行滞,散瘀消痈,滑肠通下,为佐药;薏苡仁清化痰热,利湿排脓,为佐药。四药相伍,共奏清热化痰,逐瘀排脓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疗痰热瘀血壅肺所致肺痈的基础方,以胸痛咳嗽,吐腥臭脓痰,舌红苔黄腻,脉数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于肺脓疡、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百日咳属痰热瘀血互结于肺者。

    【使用注意】    方中苇茎因药源所限,近年多用芦根代替苇茎。

    【歌诀】    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淤热结肺成痈毒,清热排脓病自宁。

    玉女煎(《景岳全书》)

    【组成】    石膏 15 ~ 30 g    熟地 9 ~ 30 g    麦冬 6 g    知母 5 g    牛膝 5 g

    【功效】    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    胃热阴虚证。症见前额头痛,齿龈肿痛,牙齿松动,齿衄,烦热,口干渴,舌红苔少而干 或中间无苔,脉细数。亦治消渴症之消谷善饥等。

    【方解】    本方主治肾阴不足,胃火有余之证。阳明胃经之脉上行头面,入上齿中,胃热循经上攻,则见前额头痛、齿龈肿痛;热伤胃经血络,则牙龈出血;热盛伤阴,故见烦热干渴,舌红苔少且干;舌中间属脾胃,今胃热津伤故中间无苔。此为火盛水亏相因为病,而以火盛为主。治宜清胃热为主,兼滋肾阴。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胃中有余之火而不损阴,故为君药;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用为臣药;君臣相伍,清火壮水,虚实兼顾。知母苦寒质润、养阴清热兼备,一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二助熟地滋养肾阴;麦门冬微苦甘寒,滋养胃阴,兼清心除烦,二者共为佐药。牛膝导热下行,是为使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清热与滋阴共进,虚实兼治,以治实为主,使微热得清,肾水得补,则诸症可愈。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胃热阴虚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火炽盛,肾水不足之龈肿、齿衄、消渴等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临床应用以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少而干为辨证依据。现代常用于牙龈炎、糖尿病、急慢性口腔炎、舌炎等属胃热阴虚者。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方。

    【歌诀】    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    白头翁 15 g    黄柏 12 g    黄连 6 g    秦皮 9 g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    热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大便脓血俱下,赤多白少,身热心烦,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    本方证乃热毒壅结大肠,灼伤血络所致。湿热疫毒,壅滞大肠,热盛则肉腐,血络灼伤,故下痢脓血;热毒郁结气机,不通则痛,故见腹痛,里急后重;热毒下迫,故肛门灼热。治疗当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方中白头翁专走大肠,清热解毒凉血,善治热毒赤痢,为君药;黄连、黄柏苦寒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共为臣药;秦皮苦涩寒凉,具有清热解毒,收涩止痢之功,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热毒血痢的常用方。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或纯下血痢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细菌性痢疾、中毒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见有热毒内盛、下痢脓血者。

    【使用注意】    脾肾虚寒,下痢纯白黏冻者禁用。

    【歌诀】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味苦性寒能凉血,解毒坚阴功效奇。

【(五)清热祛暑剂】

    清热祛湿剂适用于夏日感受暑邪而发生暑热证,治法亦当祛暑清热,代表方如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组成】    西洋参 6 g    石斛 15 g    麦冬 9 g    黄连 3 g    竹叶 6 g    荷梗 15 g    知母 6 g    甘草 3 g    粳米 15 g    西瓜翠衣 30 g

    【功效】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    暑热气津两伤证。症见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方解】    本方证为中暑受热,耗伤气津所致。夏季暑热当令,暑热内侵,故见身热心烦,尿频脉数;热蒸于内,腠理开泄,故见汗多;暑邪最易耗气伤津,故见口渴喜饮,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等。方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共为君药。荷梗助西瓜翠衣以清热解暑;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黄连、知母、竹叶用以清心除烦;甘草、粳米用以养胃和中,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暑热得清,气津得复,则诸症自除。

    【临床运用】    本方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以身热汗多、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脉虚数为辨证依据。

    现代主要用于小儿夏季热、支气管哮喘夏月发作等属中暑受热、气津两伤者。

    【使用注意】    暑热挟湿者不宜。

    【歌诀】    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津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六)虚热剂】

    清虚热剂适用于热病后期,邪热耗阴,热留阴分而出现的暮热早凉,或阴虚而致的潮热骨蒸,或长期低热不退、五心烦热的虚热证。治以养阴透热或滋阴清热,代表方如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组成】    青蒿 6 g    鳖甲  15 g    细生地 12 g    知母 6 g    丹皮 9 g

    【功效】    养阴透热。

    【主治】    热病后期,阴液已伤,邪热未尽,深伏阴分,症见低热不退,或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消瘦乏力,口干唇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方解】    温病后期,由于余热未尽,阴液已伤,邪热深伏阴分,故见暮热早凉;热退时无汗出,表示邪不出表仍留于阴分;久病阴津耗伤,无以充养肌肤,则消瘦;气随阴伤则乏力;口干唇燥及舌、脉均为热伏阴伤之象。治宜养阴透热,使深伏阴分之热邪透出体表而解。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养阴而退虚热;青蒿芳香,清热透解,能引热邪外出,共为君药。生地、知母助鳖甲养阴清热;丹皮助青蒿凉血辛散,共为臣药。丹皮清热凉血,用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滋阴清热,透达并举。养阴而不留邪,清热而不伤正,相辅相成,则诸症自除。

    【临床运用】    本方为养阴透热之有效良方,临床应以夜热早凉,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热退无汗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功能性低热及慢性疾病的消耗性发热、原因不明的久热等属阴虚有热者。

    【使用注意】    湿温低热不退及中焦虚寒证、气虚低热者不宜使用。

    【歌诀】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辨,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五、表里双解剂】

    凡是以解表药和治里药共同组方,具有表里同治,内外双解作用,以治表里同病的方剂叫做表里双解剂。适用于表证未除,又兼里证,或表里同时出现的证候。

    根据表里同病的性质及其治法不同,分为解表攻里、解表清里二类。

    使用本类方剂必须见到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表里俱急才可使用。并根据表里证轻重主次,调整治表药与治里药的用量比例,灵活运用。

【(一)解表清里剂】

    解表清里剂,是以解表药和清里药共同组成。主治外用表证而里热已盛者。代表方如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组成】    葛根 15 g    炙甘草 3 g    黄芩 9 g    黄连 6 g

    【功效】    解表清里,燥湿止泻。

    【主治】    表证未解,伴湿热泻。症见身热下利,黄褐色水样便,臭秽,肛门灼热,胸脘烦热,口干渴,或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    本方证是因伤寒表证未解,邪陷阳明大肠所致。此时表证未解,里热已炽,故见身热口渴、胸闷烦热、口干渴;里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于肌表则汗出;热邪内迫,大肠传导失司,故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里证湿热偏盛之象。治宜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方中重用葛根为君,甘辛而凉,入脾胃经,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以苦寒之黄连、黄芩为臣,清热燥湿,厚肠止泻;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用为佐使。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使表解里和,诸症自愈。

    本方与白头翁汤均可用于热利。葛根黄芩黄连汤所治热利兼太阳表证,见有身热口渴、喘而汗出、下利臭秽、舌红苔黄腻等表里俱热之象,治以表里双解,尤以清里热为主、白头翁汤用治热毒深陷血分之热利,表现特点为泻下脓血、赤多白少、身、苔黄,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疗热痢热泻的常用方,不论有无表证,皆可使用。运用本方的依据是身热下利,苔黄腻,脉数。

    1、腹痛者,加炒白芍以柔肝止痛;热痢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兼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夹食滞者,加山楂以消食。

    2、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

    【使用注意】    若虚寒下利者忌用。

    【歌诀】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二)解表攻里剂】

    解表攻里剂,适用于外有表证,里有湿热积滞的证候。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烦躁口渴,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浮滑或浮数。治宜发汗解表,泻下里实。方剂多以解表药,与泻下药组成。代表方如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组成】    柴胡 15 g    黄芩 9 g    大黄(后下) 6 g    枳实 9 g    芍药 9 g    半夏 9 g    生姜 9 g    大枣 4 枚

    【功效】    外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不乐,微觉烦闷,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方解】    本方证为外有少阳之邪,内有阳明热结腑实所致。邪在少阳,故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等症;热入阳明化热成实,壅滞不通,故见心下痞硬或满痈,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症均为里热实证之象。治宜外解少阳之邪,内泻阳明腑实。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之邪为君;大黄、枳实泻下阳明腑实为臣;白芍缓急止痛,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为佐;大枣和中缓急为使。诸药合用,和解通降,诸症可除。

    本方与小柴胡汤相比,两方均有柴胡、黄芩、半夏、大枣、生姜。大柴胡汤是因少阳之邪渐次传里,正气不虚,阳明实热已结,故去掉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意在泻热除结,加芍药主在缓急止痛,小柴胡汤专治少阳病,大柴胡汤则治少阳阳明同病。

    【临床运用】    本方为主治少阳不解、阳明热结的要方,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为辨证依据。

    1、如发热较重,可加栀子、石膏、金银花以清其热;大便硬结不通,可加芒硝以软坚润燥通便;呕吐较重,可加代赭石、竹茹以降逆止呕;气滞心下胀满较重,可加木香、厚朴以理气消胀;胁肋胀痛,可加延胡索、青皮、川楝子以疏肝理气止痛;出现黄疸,可加茵陈蒿、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2、本方多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等病而见有上述症状者。

    【使用注意】    无里热积滞者忌用。

    【歌诀】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解表攻里效力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