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乾麟心脑血管病

 清茶清清 2015-11-16
1、心病宜温
心血管病多属于祖国医学之“ 胸痹” 、“ 心痛” 、
“ 真心痛” 、“ 心悸” 、“ 怔忡” 、“ 水饮” 、“ 厥证” 等范畴,其病机可概括为“ 阳虚阴凝” ,阳虚为本,阴凝为标,颜老首先提出“ 心病宜温” ,因温药既可温补阳气,叉可温运血行、温化寒饮,标本兼顾,有一举而两得之妙。
“ 心病宜温” 其主要涵义有四:其一,温补阳气:阳气为一身之主宰,阳气充沛,布达全
身,客邪即自散去,《素问· 生气通天论》曰:“ 阳气者,若天与日。” 心居阳位,清旷之区,诸阳受气于胸中,心阳虚衰往往出现虚寒症候,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着重强调“ 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的重要性,注重温补阳气,用附子剂以振胸中之阳气。临床常用参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加减。其二,温通心阳;心为阳中之阳脏,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致使胸中之阳气不展,寒邪乘虚而人,两寒相得,酿生痰浊,凝滞气血,痹阻心脉,不通则痛,发为胸痹、心痛等病症,临床所见患者多伴胸膺痞闷、舌苔白腻,遵《内经》“ 心病宜食薤” 的原则,取瓜蒌、薤白、桂枝等温阳通阳,临证常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萎薤白白酒汤、桂枝甘草汤等加减。治疗心血管病轻则通阳,重者必经温补阳气,方可收到良好效果。其三,温运血行:“ 寒性收引,筋脉挛急” ,瘀阻血脉,不通则痛,瘀血又名死血,是心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与发病重点,“ 血气喜温而恶寒” 。血遇热则行,遇寒则凝。而温药有温经
散寒,活血祛瘀的功效,用于心血管病的治疗颇为台拍,临床常用桂枝汤、当归四逆汤等加减。其四。温散寒饮:胸阳不振,阳气失于斡旋,或肾水上凌于心,均可致水饮凝于胸中,复损心阳,故水饮久结胸中不散,饮为阴邪,得温则化,得寒则凝,《金匮要略》日:“ 夫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故取附子、桂枝等温化水饮,意为“ 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临床常用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加减。
2、升补宗气
宗气即积于胸中之气,又称“ 大气” 、“ 胸中大
气。” 《灵柩· 邪客》日:“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故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心肺功能的调节上,宗气失常则心脉不畅,肺气失于宣肃。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类似中医之“ 心水证” ,用升补宗气、肃泻肺水的方法。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素问· 平人气象论》日:“ 胃之大络名虚里,贯膈络肺出入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充分说明宗气主心气,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依赖于宗气的强弱。《灵枢· 刺节真邪》日:“ 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火能取之。” 这表明
宗气正常是气血运行通畅的必备条件;宗气失常,则心血凝滞,痹阻心脉。心主血脉,而宗气主心气,故而宗气决定着心的生理功能、脉道的畅通及血液的运行。心血管疾病应注重升补宗气,临床常仿李东垣补气升阳之法。取黄芪、党参、蔓荆子、升麻、柴胡、苍白术等药升宗气,宗气得升,则心气足、心脉畅、心血行。然而,心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病情缠绵难愈,心病日久,多导致心阳不振,水饮内停,即现代医学所讲的慢性心功能不全,临床出现心悸、喘促、水肿、紫绀及小
便不利等症状,故在升补宗气的同时,重视泻
肺逐水,常取苦降辛散之葶苈子清热平喘、利水消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葶苈子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减幔,增加心输出量,利尿而无水电解质紊乱之弊.对治疗心功能不全最为合拍。升宗气与泻肺水二者结合,对治疗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病程较久、病情较重、伴有水肿等症的患者,临床疗效较佳。
3、脑病宜清
脑血管疾病多属于祖国医学之“ 痴呆” 、“ 癫
证” 、“ 狂证” 、“ 郁证” 、“ 中风” 、“ 眩晕” 、“ 颤证”等范畴。其病机可概括为邪气蒙蔽清窍,病邪久郁,多化而为热。颜师率先提出“ 脑病宜清” 的治疗原 则,源于“ 头为天象,诸阳之会,清则灵” 。“ 脑病宜清” 的涵义有三:第一,清心开窍:“ 心主神明” ,而“ 脑为元神之府” ,即“ 清心即为清脑” 。对临床常见的兴奋性症状,如躁扰不宁,喜笑无常等.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取黄连、黄芩、黄柏、山栀等清心火,必要时可加苦参以加强清心之力,但要注意:应小剂量运用苦寒之品。且一旦病情好转则减量或以平和之品代替,临床常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治疗老年期痴呆等有精神行为障碍者。第二。清热化痰:“ 久病痰作祟” ,脑病患者多为痰湿浊邪,直冲犯脑。蒙蔽清窍,郁久化热,使气血逆乱而发病。故患者
常伴喉中有痰或痰鸣、痰色黄质粘、舌苔白腻或黄腻等,取黄连配半夏、黄芩配厚朴、山栀配苍术等辛开苦降,以清化痰热,痰热得化则脑脉得清,临床常用黄连温胆汤等加减治疗中风等失语、神昏、半身不遂者。第三,清化瘀热:“ 久病多瘀” 、“ 怪病多瘀” ,王清任亦有“ 血乱而神机失常” 之说,故脑病患者属于瘀血者亦不少见,临证常见躁扰不宁、乱梦频频、急躁易怒、幻昕幻视伴口唇紫绀、舌黯等瘀血证,取生大黄一味,既清邪热,又化瘀血,此药峻下,见效则停用,以防伤正,临床常用癫狂梦醒汤加减治疗癫证、狂证等哭笑无常、打人毁物者。
4、祛风醒脑
颜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祛风可以醒
脑,对祛风药有独到的发挥。归纳有四:一者,风药可透发郁热:脑病多为病邪久郁化热所致,脑病宜清” 除应用清热药之外,还可适当加用祛风药,遵“ 火郁发之” ,临床常用柴胡、蔓荆子、白蒺藜、薄荷等祛风解表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晕舟车等有眩晕、目黑者。再者.风药可胜湿祛痰:风药多性燥,功能胜湿,有利于祛痰,风药尚具有流通之功,临床常用防风、羌活、天南星、地龙等祛风湿药治
疗中风半身不遂等,亦常用僵蚕、蝉衣、全蝎等祛风湿化痰开窍药治疗中风失语等。三者,风药活血化瘀:祛风药中如川芎、白芷、细辛、威灵仙等本入血分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多数祛风活血药可通过血脑屏障而发挥作用,临床在治疗脑血管病辨证的基础上。加人祛风活血药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四者,风药可为引经药:风药具有轻扬升散之性,或含有芳香之气,既能疏散风邪,
调畅血脉,又可引血及诸药上行于脑而加强药物的作用。如治疗脑血管病时运用通天草、细辛、白芷、羌活等可促进临床功效的发挥。
王× × ,女,58岁。2004年11月5日初诊。患
者有胸痹病史多年,刻下胸痛时发,胸闷心悸,动则气促,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清晨面浮,下肢不肿,上腹部胀闷不舒,胃纳不振,素体怕冷,夜寐欠佳,小便短少,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心电图示:房室传导阻滞,I、avL呈Q s型,T波变化。心脏超声示:扩张型心肌病( 右心为主) ;心功能不全;心包积液( 中等量) ;左心室射血分数
25%。中医诊断为胸痹、心水,证属心阳不振。宗气不足,致使寒饮内停,血脉瘀阻。治拟温阳活血。升补宗气。泻肺利水。处方:熟附子5g,生地15g,党参l O g,生黄芪15g,苍白术( 各) l og,蔓荆子10g,葶苈子15g,生蒲黄( 包) 18g,石菖蒲I0g,参三七粉( 吞) 2g,赤白芍( 各) 15g,枳壳6g,桔
梗6g,茯苓30g,防风己( 各) IO g,炙甘草5g。上方出入服用半年余,患者胸痛基本不发,精神好转,可以爬三层楼而无气促.胃纳睡眠均有好转。
本例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
患病日久,久病伤气,气虚及阳,阳虚而阴凝,治当“ 宜温” .故取参附汤加减。时值冬令,可大胆使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既可温补阳气,又可散寒化饮,配合党参、生地强心而无伤阴之弊;同时用黄芪、苍白术、蔓荆子升补宗气。从而补心气;葶苈子肃泻肺水;参三七气味苦温,善人血分。擅长化瘀止痛;生蒲黄、赤白芍活血化瘀;枳壳、桔梗开通胸阳,行气活血;苍白术又可健脾,以防诸药败胃;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心阳得复。宗气得升。水饮得化,瘀血得消,通补皆施,既心脉得通,又顾护脾胃。
嵇× × ,男,82岁。2005年12月25日初诊。患
者认知功能下降2年之久,头颅CT提示:右侧基底节脑梗塞,近一月来,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明显,定向错误,伴有幻听、幻视、-幻想,性情急躁易怒,甚则打人毁物,哭笑无常,日夜颠倒,夜寐不安,胃纳一般。大便秘结,约1周1行,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西医诊断为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为心火上亢,扰动清窍。治以清心开窍,处方:黄连3g,黄
芩5g,黄柏5g,山栀3g,苦参15g,石菖蒲30g,茯苓30g,远志10g,郁金15g,生大黄( 后下) IO g,川芎15g,蔓荆子15g,防风10g,潼白蒺藜( 各)15g,苍白术( 各) 10g,通天草9g,上方加减服用两月余,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平稳,吵闹已平,少有幻觉出现,认知功能略有好转,时好时坏.生活基本
可以自理,大便2日l 行,夜问能安然入睡。
本例为血管性痴呆中晚期,患者具有性情
暴躁,打人毁物等,均属于火旺阳亢之症,心火上扰清窍,治当“ 宜清” ,故取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黄芩、黄柏、山栀清三焦之火,且山栀导热下行,热清则神亦清;茯苓、石莒蒲、远志、郁金为定志丸出人,与清心之品合用,共同发挥清心开窍之功,可改善记忆力下降;“ 久病必有瘀” 。取生大黄清血分之热,并助血行;川芎、蔓荆子、防风、潼白蒺藜祛风醒脑;通夭草引药上行。诸药台用,热邪得祛.脑脉得清,瘀血得除。邪祛则诸症好转。收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