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眷恋这一方水土(9)

 圆角望 2015-11-16

焦朝发 著

上期提示

当年来自中原的千余名士兵携带着家眷千里迢迢迁徙到这里屯垦戍边,第一代移民在这不毛之地开始了他们艰难的屯垦生涯,他们打破了大鹏半岛的荒凉局面,给刀耕火种的大鹏百姓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他们是拓荒者,也是万里海疆的守护神,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文明,所以他们同时也是文明的使者。如今,他们都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惟有这饱经沧桑的城墙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振威将军府”

在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楼里,每一个城门楼都是巍然屹立坚不可摧。每个城楼都由坚硬的石头垒砌,同时也是用一种信念和意志,用血肉之躯铸就铜墙铁壁的昂扬斗志。即使城墙里面的夯土,也不再是一般的夯土,因为其中浇灌了糯米汁。于是,夯土也凝结成比石头还要坚硬的意志。

站在城墙上俯瞰古城,视线所及的是古色古香的小街小巷四通八达、蜿蜒幽深,小巷两旁的古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窄窄的巷道密密麻麻地分布在青瓦盖顶的古色民居之间。古老的屋舍上点缀着各种不知名的植物。这座诞生于六百年多前的城楼,基本上是木质结构,廊柱,门扇,轩窗,斗拱,大梁,翘角,飞篷,这些建筑尽管油漆剥落殆尽,但可以想象出着它当年落成时的雍容华贵。屋顶的琉璃瓦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端坐着四大金刚的瓷像,四位金刚像大约尺许高,戎装,黄色,皆怒目炯炯俯瞰山河,六百多年风雨不曾让他们有丝毫损伤,令人啧啧称奇。

走下城楼,走在城内深巷,踩着狭窄蜿蜒的青石板甬道往前走,感受宁静古朴的气息。这条甬道入城后分作三条干道,分别通往东、西、北三个方向。坚硬的石板已失去青春的色泽,被岁月的风雨、行人的足迹雕刻成满脸皱纹。石板路两旁是古色古香的老屋,石头垒起的墙基上,承载着大块青砖构筑的墙体,灰褐的青砖浸透了岁月的风雨。浸透风雨的不止是青砖,还有墙体支撑的木质屋架,和屋顶上的灰瓦。年深日久的灰瓦颜色深成了无法掩饰的浅黑。在片片浅黑的屋瓦棱缝,生长着高高低低的瓦松。一切都在改变着初建时的容颜,唯一未改的是屋檐下门额上的雕刻,那图案或是精忠报国的大义,或是牡丹盛开的富贵,或是竹枝摇曳的清廉,仍在炫示着祖先的精神道义。

从古城南门入内往右约一百米处,坐落着大名鼎鼎的“振威将军府”。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是古鹏城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建筑。房屋的主人就是在170年前的九龙海战里大败英军的赖恩爵将军。赖恩爵出身行伍世家,赖氏三代共出五位名将,其中以赖恩爵最为声名显赫。1839年,负责九龙寨防务的赖恩爵以百余木质舰船在九龙洋面上和英军铁甲舰鏖战,最终大破英军水师,取得了小木船战胜大炮艇的辉煌战绩。战后,赖恩爵晋升广东水师提督,道光皇帝下圣旨在大鹏所城里为赖恩爵赐建府第,它就是我眼前的“振威将军府”。

在历史上,鸦片战争是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而且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不过,这不是大鹏所城的耻辱。九龙海战是大鹏所城的将士们打赢的,打得侵敌漂尸海浪之上。而且,这场战斗的开始,我军将士并没有率先开火。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英人不甘心遭受重创,挑衅闹事,居然打死村民林维喜。正气凛然的林则徐,断然下令停止供应英人船上的淡水和粮食。就在大鹏营参将赖恩爵带船巡查九龙口岸之际,义律竟然下令开炮轰击。赖恩爵毫不犹豫,命令还击。将士们“奋不顾身,连放大炮,轰毙夷人多名”,一艘双桅船当即沉没,其余夷船仓皇逃走,龟缩进了尖沙咀。英人敢于冒犯是因为我方仅有3只船,人数极少,而他们船有5只,人数更多。但是,大鹏所城走出的将士,不畏强敌,英勇还击,打得侵敌狼狈逃窜。我想,如果整个鸦片战争的每一战,官兵们都像大鹏所城的将士那么奋不顾身,在敌人炮弹击中战船,在有士兵倒下的危急关头,人人不怕死,个个拼命打,还会失败吗?不会,绝对不会!而且,我们的海疆会像血肉筑就的万里长城一样,牢不可破,永远雄峙。

对于“振威将军府”,有两种版本的传说,一说为清代骁将赖恩爵晚年解甲归隐后建造;另一说是赖恩爵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为纪念先辈功绩,光耀门庭而建造的。从有关史料推断,后一说比较恰当。如今且不去深究其府第因何而建,何人所建,将军的抗倭除寇的精神和功绩影响着,激励着一代代人。将军府大门上,道光皇帝御笔亲书的“振威将军第”五个楷书金字下,两只石狮子威风凛凛守在两侧,游客进进出出,不敢高声喧哗,似乎怕惊动将军的英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