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咳喘不停,不一定是哮喘 解放周一15

 达成书藏 2015-11-17
    ■本报见习记者 黄杨子

  立冬时节一过,气温骤凉,一些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相继进入高发期。儿童作为免疫力较差人群,在此季节也更易“中招”。宝宝有时喘咳不止,还出现眼痒、鼻痒、打喷嚏等症状,经常哭闹不止。父母们也是担心不已,他们又焦虑又疑惑,究竟宝宝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得了哮喘?怎样才能让孩子少受打针的折磨呢?本期“问诊”,记者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卢燕鸣、主治医师李亚琴,听他们介绍有关哮喘及喘息的判断、治疗与预防。

  当心哮喘“火山”爆发

  哮喘是一种慢性、过敏性的气道炎症,它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儿童哮喘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措施不正确,就很可能转变为成人哮喘。卢燕鸣介绍,虽然哮喘的症状是发作性的,但是气道炎症却长期存在。在不发作的间歇期,病人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其实他像暂时不活动的“火山”,一旦受到过敏原刺激,“火山”就会立刻爆发而出现咳喘症状,严重者在“火山”爆发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近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有上升趋势。1990年,全国0至14岁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为0.91%,2000年上升至1.5%,2013年则高达3.02%。这个数字意味着,我国存在1000多万哮喘病患儿。而在儿童哮喘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至一半的儿童在3岁前就出现过喘息发作。
  那么,喘息又是什么?它的学名叫做喘息性支气管炎。卢燕鸣说,如今有很多家长对“喘息”与“哮喘”的认识有所误解。他举例说,每当春季来临,或空气污染,很多宝宝会出现反复咳嗽的喘息症状; 有些孩子感冒后也出现气喘,不得不到医院打针吃药。其实,以上情况都是婴幼儿喘息的表现,它与哮喘症状相似,却并不相同。
  婴幼儿喘息是严重危害婴幼儿健康的常见病症,它的发作不典型,常在上呼吸道感染的同时或之后几天出现并反复发作。多数家长都赶在孩子病情发作时前来就诊,很多患儿因此常在静脉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只有极少数孩子得到了正规的诊断和治疗。如果听之任之,喘息这个“幽灵”就会如影随形,常常发作,导致气道炎症长期存在,最终演变为哮喘。宝宝经常的咳嗽、气短、活动哭闹会更加明显,甚至影响与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的玩耍、学习和成长。因此,喘息的早期发现和规范化治疗十分必要。

  得了喘息怎么办

  李亚琴近日接诊了2岁半的患儿小明,他的母亲发现孩子又感冒了,一阵阵的鼻涕喷嚏不止,吃了三四天感冒药也没见好转。前日下班回家后她发现,孩子喉咙口都是“呼噜呼噜”声,不时伴有咳嗽和呼吸急促,母亲立即带小明前来就诊。
  “他的母亲很害怕孩子是得了哮喘,之前就喘过4、5次,而且小时候有奶癣病史。”李亚琴说,约40%的小儿都有喘息发作史,但并不是每个喘息的儿童将来都会发展为哮喘,要根据喘息发作、哮喘家族史、过敏史及过敏原结果等进行判断。“要考虑小明是哮喘的可能,根据目前国际国内认可的哮喘预测指数,他将来患哮喘的概率大概有75%以上。”
  究竟喘息的原因有哪些?她介绍,季节交替、气候温差变化、感染、过敏、大哭大闹、剧烈运动等都有可能会诱发喘息,尤其是本身有过敏体质或者过敏家族史的孩子,更容易在遇到上述情况时发生喘息。
  在李亚琴的建议下,小明母亲带他完善了过敏原检查。抽血结果提示,小明对牛奶、鸡蛋轻度过敏,对尘螨中度过敏。“明确孩子的过敏情况,对今后的预防与治疗相当重要。在日常生活饮食中有意识地避免与过敏原接触,能一定程度降低喘息发作的可能。”
  经过数日的治疗,小明肺部的哮鸣音几乎消失了。他的母亲在欣慰之余询问李亚琴,是否可在平常吃些消炎药来预防感冒,将喘息症状“扼杀在摇篮里”。李亚琴表示,家长不能随意让孩子服用消炎药预防感冒,只有确诊存在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才需要使用消炎药。“我们非常不建议家长在孩子刚生病时就使用消炎药,这既不符合抗生素使用规范,也增加了抗生素耐药和过敏风险,对孩子来讲,得不偿失。”
  这是一个典型喘息儿童的就诊过程,在门诊中还有许多像小明一样反复喘息发作的患者,需要进行正规的检查与防治。李亚琴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及时带孩子前来就诊,遵从医嘱给予一定的干预性治疗,并根据孩子喘息控制的情况重新评估及调整用药。

  让哮喘止步于喘息

  卢燕鸣介绍,引起婴幼儿喘息可能与婴幼儿气道发育不完善、过敏因素及一些特殊病原体感染等因素有关。气道发育不完善的幼儿随着年龄增长、气道发育成熟,喘息发作会逐渐改善; 一些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喘息则需控制感染以帮助提高患儿免疫力。而过敏因素导致的喘息最麻烦,往往反复发作,甚至迁延至成人,严重者可出现肺功能受损。因此,探究每个孩子喘息的病因,找出其中可能发展为哮喘的孩子,并予以恰当的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哮喘预测指数(API)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预测哮喘指标。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呼吸专科医生会做出判断,如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则需按照支气管哮喘进行正规治疗。在哮喘的治疗上,提倡必要的医学干预,以控制和预防为主要治疗目标。
  现今国际普遍认为,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作为喘息的日常控制手段。这一药物的副作用小,对于需要频繁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儿,白三烯拮抗剂也可作为喘息的日常控制手段,但需注意,该药物也并非对每一个患儿都有效。
  卢燕鸣说,得了喘息的患儿在日后发展有着完全不同的方向。部分患儿经规范治疗后,发作次数逐渐减少,最后全面控制;另一部分未规范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发展成哮喘,气道重塑,肺功能下降,生活质量也下降。因此他建议,如家中有反复发作喘息的孩子,应该及时找专科医生查明病因,做到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定期随访复查,达到控制喘息发作的目的。

  不要以为不喘就好了

  那么,针对已确诊为哮喘的患儿,专家又有什么样的建议?卢燕鸣表示,目前学界对哮喘的研究证实,80%的哮喘患者在采用规范治疗后可以达到完全控制或良好控制,达到不发作、不额外用药,不影响学习和生活。
  然而,哮喘治疗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它是造成我国哮喘发病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许多家长在孩子哮喘发作时特别紧张,积极就医,而一旦病情控制进入哮喘缓解期后,就会放松警惕,甚至认为只要“不喘”就是好了,就不要用药了。还有家长嫌麻烦怕耽误时间、怕花钱,甚至存在侥幸心理,结果气道的慢性炎症就失去了控制,稍有风吹草动,又会诱发哮喘。
  卢燕鸣说,哮喘的气道炎症控制需要较长的过程,喘憋症状减轻并不意味着气道炎症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如果在这时候就草率地减少吸入激素的剂量很容易出现哮喘复发。目前,治疗方案将哮喘患者的病情按严重程度分为4级,每级均有相应的治疗选择,采用个体化的阶梯式治疗规范,达到并持续控制至少3个月之后才可考虑降级治疗,降级后的治疗应继续维持哮喘控制。对于某一个哮喘患者来说,从开始应用较大的吸入剂量到应用最小的维持剂量往往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遵照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哮喘诊疗指南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才可能达到对哮喘的长期良好控制,真正做到“健康呼吸每一天”。

  名医档案

  卢燕鸣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行政副主任,南院执行主任。现任上海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变态反应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儿童哮喘协作组委员。主要从事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及风湿性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工作。
  专家门诊时间:仁济医院南院周四上午、周六全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