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家庭、社会不要让德育教育脱节

 狂闪a 2015-11-17
 
小学是育人的重要阶段,德育是小学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学校是学习、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习掌握社会规范的重要时期。因此,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贯穿德、智、体、美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统领着整个学校教育。小学德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起点。

提到教育这个词,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学校。其实,多数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专门针对一个孩子付出人们所想象的教育,他们只能按照同一个规则去面对很多的学生,行使自己的本能职责。只有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家庭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德育教育体系中,家庭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平时生活中,家长给予孩子最大最多的财富,是交流感情和推心置腹的谈话,在这些活动中,孩子才能无保留地亮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家长也才能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孩子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社会环境的好坏,取决于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反之,社会环境也将影响人们的道德养成,只有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造就一代人的优良品质。我们知道“孟母三迁”孟子成为人才;我们也看过“蛊惑仔”社会出现了一帮一帮十几岁的小地痞。这就告诉我们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的重要。

综上所述,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教育中都占有重要作用,它们相辅相成,因德育而紧密联系在一起。

但长期以来,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就是一种体现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规范教育,它试图在社会急剧变化和多种价值并存冲突的环境下向孩子传授一种固定的、单一的道德规范并努力保证孩子不折不扣地服从这种外部的约束,这种道德模式的根本特征是无视孩子的主体性,把道德的功能片面理解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防范,把道德变为空洞的说教,粗暴的灌输和琐屑机械的行为训练。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般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重知轻行,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做,例如“爱护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就没有了!孩子知道怎么去爱护生活环境吗?过新年的时候孩子放鞭炮,污染了空气,破坏了生态,我们有没有告诉他们这是破坏环境呀?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清,封建迷信活动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欺骗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一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薄,有损国格人格的形象时有发生,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贪污爱贿,违法乱纪,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不能不说是德育教育的失败。孩子道德行为的养成,既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系统教育,即告诉他们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要坚决反对的,同时,更需要给他们实践的机会,一个明确、肯定、统一的是非善恶标准,使之有规可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点滴小事做起,使他们在生活中磨炼意志,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转化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最终在人生中达到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形成一种良性的社会氛围。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德育教育要求的不统一,严重制约了孩子德育的养成。一次,有位老师看见地上有个零食袋,弯腰捡起来,朝不远处的垃圾箱走去,这一幕被恰好路过的一个一年级小朋友看见了,她看见前面有片香蕉皮,赶紧走过去,弯腰捡起。这不能不让我们为之心灵一振。诚然,不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像这位老师能做学生的楷模,但是家长、社会的其他人我们做到为孩子树立榜样了吗?社会上随处乱扔垃圾的太多了,能弯下腰捡起来的有多少?学校要求学生不打架、不骂人,但孩子打架、骂人比比皆是,为什么?相信每个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幼儿园被打,问妈妈怎么办,妈妈答:告诉老师,结果一是打人的孩子受到了老师的教育,不再继续;二是老师教育了,结果打人的孩子照打不误,孩子再问妈妈怎么办?有的妈妈就答:你也打他,孩子陷入迷茫。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统一认识,行动保持一致,树立榜样楷模,才能见效。

鲁迅先生说过:“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不仅是自己的未来,还有孩子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为我们的孩子德育的养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共同肩负与人的重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