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胸痛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17

 胸 痹
  【定义】
  胸痹是以胸膺满闷不舒,疼痛时作为主症的疾病,甚则左胸疼痛如绞,彻背引臂。本病多见于中年人或老年人。
  “痹”即闭阻不通之意。胸痹即指胸中气血闭阻塞滞而导致心脏机能失调的病证。
  【历史沿革】
  胸痹一证早在《内经》已有记载,《灵枢·五邪》篇曾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亦谓:“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问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灵枢·厥病))篇还说:“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o ot0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o o 00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o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以上论述详细地阐发了本证的临床特点,并指出本证的病位在心,同时又与肺脾肝肾等他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真心痛则是其中危及生命的重症型。
  《内经》认为本病的病机为经脉闭阻,血行不畅。以寒邪客于经脉为其主要病因。如《素问·举痛论篇》所云:“帝日: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歧伯对日: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在治疗方面,《内经》仅着重提出了针刺治疗的穴位和方法,虽未列出方药,但《灵枢·五味》篇“心病宜食薤”的记载为后世创立的方药奠定了基础。
  东汉张仲景首先明确提出了“胸痹”这个病名,并在《金匮要略》一书中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进行了专门论述,对其病因病机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同时拟定了辨证论治的具体方药。张仲景认为阴乘阳位,痰浊内阻胸膺以致胸阳不通或胸阳不振是其主要病机,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其治疗大法。根据病情的轻重创制了不同的方剂。本证的基本方,如文中所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萎薤自白酒汤主之。”轻症则予清轻宣气之法,如文中所述:“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重症则予温补胸阳,峻逐阴寒之法,如文中“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等等。所创方剂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金元时期,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心痛》中提出用苏合香丸“治卒暴心痛”,进一步丰富了胸痹的治疗方法。
  明清时期,对胸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主要是对心痛与胃痛作了明确的区别。王肯堂在《证治准绳·诸痛门》中指出:“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日;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历代方论,将二者混同叙于一门,误自此始。"对其病位,《症因脉治·胸痛论》指出:“歧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并指出其病机为:“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予内,而闷闭胸痛矣。"在治疗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以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颇具成效。如《证治准绳·诸痛r-J))提出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疗心腹诸痛,《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等等,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近几年,随着对本证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对其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一般认为“本虚标实修是本证的病机特点,气血阴阳同病,虚实错杂,造成病机的复杂多变,在认识前人以辛温通阳、芳香开窍等法的治疗价值的同时,注意到过用辛香走窜之剂有耗伤气血之弊,不利向愈,而采用标本兼顾,即调补气血阴阳的同时兼用活血化瘀、豁痰通阳等法,大大提高了疗效。
  【范围】
  胸痹包括了厥心痛、真心痛以及胸痛、心痛的一部分。西医学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引起的心绞痛、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出现胸膺满闷疼痛时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特别是老年体虚或中年劳累过度在上述因素影响下,更易发生。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虚为心脾肝肾及气血阴阳亏虚,机能失调,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湿遏。在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虚实挟杂为多见。由于本病多见于中老年,机体日渐衰退之时,故一般认为,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病机。
  一、寒邪内侵
  素体阳衰,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血行不畅,而成胸痹。正如《医门法律·中寒门》所说:“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胸痹》也说:“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二、情志失调 ,
  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遂聚而为痰;郁怒伤肝,旰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使心脉痹阻,发生胸痹。
  三、饮食不当
  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心脉痹阻,而成胸痹。
  四、年迈体虚
  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则心气亦不足或为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煦而痹阻不畅,发为胸痹;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使心阴内耗,心阴亏虚,心火偏旺,灼津为痰,痰热痹阻心脉,发为胸痹。以上病因病机可同时并存,交互为患,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下述病变:
  (1)瘀血闭阻心脉一心胸猝然大痛(真心痛)。 ’
  ⑵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一心悸动,脉结代。
  ⑶心肾阳衰,水邪泛滥,凌心射肺一咳喘,肢肿(水肿)。
  【类证鉴别]
  胸痹当与胃脘痛,悬饮、结胸等证相鉴别。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加以鉴别。胸痹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当胸闷胀,时有刺痛,甚至为绞痛。一般偏于左侧,并掣及肩背或左臂内侧。多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劳累、饱餐或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常伴有心悸、气短、肢厥等证,脉象可见动数或结代。
  胃脘痛主要表现为胸腹之间、心下的疼痛,常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等脾胃病的症状,痛甚亦可掣及背部,但不向手臂扩散,多起病于饮食不节。胸痹有时亦可表现为胃腕部疼痛,并伴呕吐,此时,应结合年龄、病史及临床表现仔细观察,详加辨别。  
  结胸为伤于寒邪,表邪内陷,与水饮互结而致。主要表现为心下疼痛,按之硬满,并可见大便秘结,口舌干燥等证。
  悬饮亦可见到胸部疼痛,但多掣及胁肋,持续不解,并伴有咳嗽等肺系症状,转侧及呼吸时疼痛加重。
  【辨证施治】
  一、辨证要点 .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胸部憋闷疼痛。轻者可无明显心痛,仅有胸闷如窒、心悸、怔忡,重者则见胸闷心痛,痛势剧烈,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持续不解,伴汗出、肢冷、面自、唇紫、手足青至节,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也有一定的关系。
  一般地说,胸痹以本虚标实最为常见,辨证首先当分清虚实、标本。一般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标实常见有阴寒内结,痰浊闭阻,血瘀气滞,痰瘀气阻。本虚常见有心气不足,气阴两虚,心(脾)肾阳虚,肝肾或心肾阴虚,气虚阳脱。本虚标实常见有气虚血瘀,阳虚痰浊等。
  二、治疗原则
  由于本病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故临床表现上往往是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诸象并现,治疗中必须权衡标实本虚的轻重缓急,以决定是治本为主,还是治标为主,同时要注意到,发作期虽表现为标实证,往往潜藏着本虚;缓解期表现为本虚为主,但常常兼见实邪。治疗上,标急的可单治其标,不甚急的,可重在治标,兼顾其本。本虚的,可根据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本虚证实质上是以虚证为主,虚实夹杂,或多或少存在着气血瘀滞、痰瘀交阻、痰火上扰、水饮等邪实,故治本仍当不忘祛邪。
  三、证治分类
  (一).血瘀气滞
  症状及分析:
  胸痛如刺,或绞痛阵作,痛有定处,甚则胸痛彻背,背疼彻心,或痛引肩背——瘀血内留,心脉不畅,不通则痛。
  胸闷如窒——血瘀气滞,气机不畅。
  手足青至节,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苔薄白,脉弦或有歇止——血瘀阻心,心脉不畅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1)方解: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升降气机,气行则血行,并可宽胸散结;生地、牛膝、甘草,顾本之品。
  (2)加减:胸痛甚者,可去生地、牛膝,酌加降香、郁金、延胡,丹参以活血理气止痛。血瘀气滞并重,胸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荜拨等辛香理气止痛,并吞服三七粉。若痛剧,伴恶寒肢冷等证,加细辛、桂枝(或肉桂)、高良姜等温通散寒之品。

变证 
  1.若见汗出肢冷,面色苍自,脉细弱等阳气欲脱者,急用四逆汤,加人参,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或急服人参粉、独参汤、静脉点滴生脉散注射液。
  2.胸闷胸痛,血瘀气滞夹痰湿者,可考虑用旋复花汤加郁金、归尾、桃仁、红花,桂枝、瓜蒌、薤白。 
  (二)阴寒内结  
  症状及分析: 
  胸闷气短,心悸,或胸痛彻背,受寒更甚,形寒肢冷——阴寒阻滞,胸阳不展,阳气不能通达,络脉拘急。
  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沉迟——阳虚内寒,水湿.不化。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结。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味。 
  (1)方解:栝蒌、薤白,通阳行气,开胸散结。白酒,助药上行,调畅气血。
  ②加减;阴寒甚者,加附子、蜀椒以温阳祛寒。痛剧者,加细辛。
  变证
  1.痛剧无休止,见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沉紧或沉微者,为阴寒极盛,胸痹重证,重用乌头赤石脂丸,以温通之。
  2.疼痛时缓时急,时觉胸中痞闷,并兼见其它湿象者,属阳虚寒湿留着,宜薏苡附子散以温化寒湿。
  (三)痰浊闭阻
  症状及分析;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背部,气短喘促,咳嗽,痰多粘腻色自——痰浊壅塞,胸阳痹阻,肺气不利。
  舌苔浊腻,脉濡缓——痰浊内阻之象。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降逆。
  方药:栝萎薤白半夏汤加味。
  (1)方解:栝萎、半夏,化痰开结,薤白,辛温通阳。
  ⑵加减:痰浊较甚,胸闷脘胀,加苗蒲化浊开窍,枳实、厚朴宽胸降气,咳嗽痰多,加杏仁、陈皮、茯苓,舌苔黄腻,痰黄,脉滑数,乃痰浊化热之象,去桂枝、薤白,加竹茹、胆星、黄芩、黄连、天竺黄,以清化痰热,胸闷气塞较甚,兼有气郁者,可加桔梗、苏梗、香附、绿萼梅等。
变证
  1.痰浊痹阻胸阳,气逆不下,治宜枳实薤白桂枝汤以通阳散结,化痰下气。
  2.胸中气塞短气而无上述重症,则属痰湿轻症。气短为主者,宜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宣肺化痰。以气塞为主者,宜橘枳生姜汤,以行气化痰。
  (四)痰瘀交阻

  症状及分析:
  胸闷如堵,心胸隐痛,甚或绞痛阵作——痰浊内阻,瘀阻心脉,痰瘀互阻,胸阳失旷。
  苔白腻,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濡滑或弦滑——痰瘀互阻之象。
  治法:通阳豁痰,活血通络。
  方药:栝萎薤白半夏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1)方解:栝萎、薤白、半夏,化痰散结;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当归、川芎、赤芍、地黄,养血和血,以通络脉。
  (2)加减;痰瘀内郁化热,症见烦躁,口干或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加黄连、陈胆星、竹茹等。胸闷窒塞较甚;可加用成方冠心苏合丸。
 变证
  痰瘀互结,寒凝气滞,胸阳不振者,可选用变通血府逐瘀汤。
  (五)心肾阴虚 ’
  症状及分析;
  头晕、耳鸣、口干、烦热,心悸不宁——肝(心)肾阴虚,虚阳上扰。
  腰瘦—一腰为肾府,属肾虚之症。
  心痛或胸闷——心阴不足,或心脉不畅,血瘀气滞。
  舌红或紫暗,或有紫斑,脉细弦——阴虚或血瘀之征。
  治法:滋阴益肾,活血通络。
  方药:左归饮加减。
  (1)方解:熟地、构杞子、山萸肉,滋补肝肾之阴,茯苓、山药、炙甘草,养脾胃之阴,使土润可以充肾阴,益心血。
  (2)加减:心痛、胸闷,加当归、丹参养血活血,以心肾虚为主要表现,症见心悸、气短、心烦、不寐、脉细数等。可加玉竹、黄精,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龙骨、牡蛎等。
  变证
  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见头晕痛、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或面红目赤,脉弦,可取羚角钩藤汤,并可根据情况选加天麻、稀莶草、臭梧桐是心非,夏枯草、石决明、牡蛎等药。
  (六)气阴两虚 .
  症状及分析:
  心悸、气短,头昏乏力,失眠,面色少华——心血不足,阴血亏耗,营络痹阻。
  胸闷或心痛阵作——兼气涝血瘀之象。 、
  舌偏红,或有齿痕,或有紫斑,脉细或结代——气阴不足,心脉痹阻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归脾汤加减。 -
  (1)方解:党参(或太子参)、黄莴、自术、炙甘草,益气扶正,麦冬、五昧子、当归,养阴血;茯神、远志、枣仁、龙眼肉,养心安神,木香,调畅气机,使补而不滞。
  (2)加减:阴虚较著者,可加玉竹、生熟地、首乌。气虚较著,见自汗、纳果、便溏、神倦者,去麦冬、当归、加白术、淮山药。心痛舌暗者,可加丹参、赤芍、郁金、红花、三七粉。

  变证
  若脉结代者,改用炙甘草汤.
  (七)阳气虚弱
  症状及分析: 
  心悸、怔忡、气短或气促,阳虚气弱,心失温煦,不能自主,胸闷或心痛时作,阳虚心血不畅,心脉拘急,腰疫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唇甲淡白,阳气亏虚,不能四布,气血不畅,肾府失于温养;舌青紫或紫黯,或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阳虚血络不畅之象。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
  方药:参附汤合桂枝去芍药汤。
  (1)方解:人参、附子,益气温阳;桂枝、甘草、生姜,温通心阳。
  (2)加减:肾阳虚较著,并见夜尿多,遗精等症,可加强温肾之药,如锁阳、鹿角片、巴戟天等。若心阳虚较著,并见脉结代或迟缓者,重用人参、炙甘草、细辛。
  变证
  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饮邪泛溢,水气凌心,喘、悸、肿并见,可用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利水。
  (八)心阳欲脱 .
  症状及分析:
  四肢厥冷,出冷汗——阳虚欲脱,不能敛液。
  心悸气喘加重,神志淡漠或模糊不清——心阳欲脱、神不守舍,肺失主气功能。
  面色唇甲青紫——阳脱气衰,血不畅运。
  脉沉微欲绝一一阳衰正脱之象。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复脉。
  方药:四逆汤、参附汤、生脉散合方。
  (1)方解:人参、附子、干姜、甘草,益气固脱,回阳救逆、麦冬、五味子,敛阴。
   (2)加减:病情急者,可用红参粉调服,或独参汤灌服或鼻饲。心悸、怔忡明显的,可加龙骨、牡蛎。可配合生脉散注射剂或复方丹参注射液肌注或静滴。
变证
  如病情严重,喘不得卧,汗出肢冷,面青唇紫,重用人参、附子、并加服黑锡丹。
  (九)气虚血瘀
  症状及分析:
  心痛、心悸、胸闷——气为血帅,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不畅,血瘀气滞。
  自汗、疲乏、气短——汗为心液,心气不足,不能敛阴,气不自主。
  脉细缓或结代——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益气活血。 .
  方药;人参养营场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1)方解:党参、黄芪、当归、地黄,益气养血,以助逝行,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潘血化瘀。自术、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健脾益气。
  (2)加减:气虚甚者,党参改人参粉冲服,重用黄芪。胸痛甚者加肉桂、丹参、三七粉、延胡。兼有阴虚的,加玉竹、麦冬。挟痰浊的,加栝萎、薤自、半夏、蓄蒲。
  四、其它治法
  1.冠心苏合丸,每服一粒,心痛发作时服。或每日二至三次,可常服。
  2.复方丹参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1毫升。每日l~2次,亦可作静脉注射,用-4,'-,16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内静脉滴注。
  3.苏冰滴丸每服2--3丸,每日2次。
  4.麝香保心丸每服l~2丸,痛时服用。
  5.针灸:心痛发作时,取内关、间使,神门,心俞、阴郄,重灸关元、百会、足三里。
  耳针可取心、交感、皮质下,留针。
  综上所述,胸痹心痛证,临床上可分为上述九型。如细分之,还有其它一些证型,需要结合临床实际辨证。本虚标实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其中以气虚血瘀证在临床最为常见。胸痹心痛的发生,总由心血瘀阻所致,不管哪种证型,均伴有不同程度血瘀证,故活血化瘀药在本病运用机会最多。标实证中,三者可以互兼,如痰瘀互结、气滞血瘀、寒凝瘀阻等。正虚各型除可兼见血瘀外,还可兼见痰浊或阴寒、水饮等,故临床应灵活掌握。  
  此外,正虚阳脱,证最危重,不仅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有时甚至猝死。故必须高度重视,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抢救措施,取长补短。
兹列辨证论治简表如下。
┏━━━━━━┳━━━━━━━━━━━━━━━━━━━━━━━┳━━━━━━━┳━━━━━━━┳━━━━━━━┓
┃ ┃ 症 状 ┃ ┃ ┃ ┃
┃ ┣━━━━━━━━━━━┳━━━━━━━━━━━┫ ┃ ┃ ┃
┃ 分类 ┃ ┃ ┃ 病机 ┃ 治法 ┃ 主方 ┃
┃ ┃ 主 症 ┃ 兼 证 ┃ ┃ ┃ ┃
┣━━━━━━╋━━━━━━━━━━━╋━━━━━━━━━━━╋━━━━━━━╋━━━━━━━╋━━━━━━━┫
┃ 血瘀气滞 ┃胸痛如刺或绞痛阵 ┃痛引肩背,左臂,胸 ┃ 血凝阻心 ┃ 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 ┃
┃ ┃作,痛有定处 ┃闷如窒,舌紫暗或有 ┃ 心脉不畅 ┃ 行气通络 ┃ ┃
┃ ┃ ┃瘀斑,脉弦或有歇止 ┃ ┃ ┃ ┃
┣━━━━━━╋━━━━━━━━━━━╋━━━━━━━━━━━╋━━━━━━━╋━━━━━━━╋━━━━━━━┫
┃ 阴寒内结 ┃胸痛彻背,受寒加重, ┃心悸,舌苔白滑或白 ┃ 阴寒凝滞 ┃ 辛温通阳 ┃栝蒌薤白白 ┃
┃ ┃形寒肢冷 ┃腻,脉沉迟 ┃ 胸阳不展 ┃ 开痹散结 ┃酒汤 ┃
┣━━━━━━╋━━━━━━━━━━━╋━━━━━━━━━━━╋━━━━━━━╋━━━━━━━╋━━━━━━━┫
┃ 痰浊闭阻 ┃胸闷如窒而痛,气短 ┃咳喘、气促,舌苔浊 ┃ 痰浊闭阻 ┃ 通阳泄浊 ┃ 栝蒌薤白半 ┃
┃ ┃’痰多 ┃腻,脉濡缓 ┃ 胸陋失旷 ┃ 豁痰降逆 ┃ 夏汤 ┃
┣━━━━━━╋━━━━━━━━━━━╋━━━━━━━━━━━╋━━━━━━━╋━━━━━━━╋━━━━━━━┫
┃ 痰瘀交阻 ┃胸闷隐痛或绞痛阵作 ┃喉中粘痰,不易咯出, ┃ 痰瘀互阻 ┃ 通阳豁痰 ┃栝蒌薤自半 ┃
┃ ┃ ┃舌紫暗或有瘀斑,苔 ┃ 胸阳失展 ┃ 活血通络 ┃夏汤 ┃
┃ ┃ ┃白腻脉濡滑 ┃ ┃ ┃桃红四物饮 ┃
┣━━━━━━╋━━━━━━━━━━━╋━━━━━━━━━━━╋━━━━━━━╋━━━━━━━╋━━━━━━━┫
┃ 心肾阴虚 ┃ 头晕耳鸥,烦热胸闷 ┃口干烦躁,心悸腰痠, ┃ 阴虚阳亢 ┃ 滋阴益肾 ┃左归饮 ┃
┃ ┃ 时痛 ┃舌红或紫暗或有紫 ┃ 心脉不畅’ ┃ 话血通络 ┃ ┃
┃ ┃ ┃斑,脉细弦 ┃ ┃ ┃ ┃
┃ ┃ + 、 ┃ ┃ ┃ ┃ ┃
┣━━━━━━╋━━━━━━━━━━━╋━━━━━━━━━━━╋━━━━━━━╋━━━━━━━╋━━━━━━━┫
┃气阴两虚 ┃心悸气短,胸闷或心 ┃失眠、面色少华,舌 ┃ 气阴不足 ┃ 益气养阴 ┃ 生脉散 ┃
┃ ┃痛,头昏乏力 ┃嫩红,脉缁或结代 ┃ 心脉痹阻 ┃ 活血通络. ┃ 归脾汤 ┃
┗━━━━━━┻━━━━━━━━━━━┻━━━━━━━━━━━┻━━━━━━━┻━━━━━━━┻━━━━━━━┛

┏━━━━━━┳━━━━━━━━━━━━━━━━━━━━━┳━━━━━━┳━━━━━━┳━━━━━━┓
┃ ┃ 症 状 ┃ ┃ ┃ ┃
┃ ┣━━━━━━━━━━┳━━━━━━━━━━┫ ┃ ┃ ┃
┃ 分类 ┃ ┃ ┃ 病机 ┃ 治法 ┃ 主方 ┃
┃ ┃ 主 症 ┃ 兼 证 ┃ ┃ ┃ ┃
┣━━━━━━╋━━━━━━━━━━╋━━━━━━━━━━╋━━━━━━╋━━━━━━╋━━━━━━┫
┃ 阳气虚弱 ┃气短或气促,心悸胸 ┃面色苍白,唇甲淡白,┃ 心肾阳虚 ┃ 益气温阳 ┃参附汤 ┃
┃ ┃闷时疼,腰痠畏寒肢 ┃舌青或紫暗,苔白, ┃ 心脉不畅 ┃ 活血通络 ┃桂枝去芍药 ┃
┃ ┃冷 ┃脉沉细或结代 ┃ ┃ ┃汤 ┃
┣━━━━━━╋━━━━━━━━━━╋━━━━━━━━━━╋━━━━━━╋━━━━━━╋━━━━━━┫
┃ 心阳欲脱 ┃心悸喘甚,肢厥冷汗 ┃神志淡漠,面色唇甲 ┃ 阳虚欲脱 ┃ 回阳救逆 ┃四逆汤 ┃
┃ ┃ ┃青紫,脉沉微欲绝 ┃ 神不守舍 ┃ 益气复脉 ┃参附汤 : ┃
┃ ┃ ┃ ┃ ┃ ┃生脉散, ┃
┣━━━━━━╋━━━━━━━━━━╋━━━━━━━━━━╋━━━━━━╋━━━━━━╋━━━━━━┫
┃气虚血瘀 ┃胸闷心悸,疲乏气短 ┃舌暗有瘀斑,脉细、 ┃气虚推动无 ┃益气活血 ┃人参黄芪汤 ┃
┃ ┃ ┃结代 ┃力,血瘀心 ┃ ┃桃红四物饮 ┃
┃ ┃ ┃ ┃脉 ┃ ┃ ┃
┗━━━━━━┻━━━━━━━━━━┻━━━━━━━━━━┻━━━━━━┻━━━━━━┻━━━━━━┛
  【预防与护理】  
  (一)防寒保暖,特别是冬季,立冬或冬至等节气前后,更应注意避免寒冷刺激。
  (二)注意养性怡情,避免暴喜暴怒及忧思悲恐等精神刺激。
  (三)饮食起居有节,不可过度劳累或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厚味及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四)久病年迈者,正气渐虚,更应加强体育锻炼,特别是气功锻炼,以助调整阴阳,恢复正气。
  【结语】
  胸痹是指以胸膺部痞塞闷窒,疼痛时作,多发于老年的一个病证,包括厥心痛、真心痛、病理主要为血瘀气滞,痰浊闭阻、阴寒内结,或痰瘀互结为患,而使胸阳失运,心脉痹阻。其所以导致阴寒、痰浊、血瘀,与年高正气渐亏,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喜静少动等因素有关,从而影响心脾肝肾等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辨证要分清虚实9掌握标本。实证治以活血理气、化瘀通络、通阳豁痰等。虚证主要分阴虚、气阴两虚和阳气虚弱三证,以补养为主,佐以活血通络。临床以虚实夹杂为多见,尤其气虚血瘀更为常见。发病急者,先治其标;发病缓者,先顾其本或标本兼治。总要根据标本缓急,权衡用药。
  【文献摘录】
  古代文献
  《灵枢·五邪》:囊邪在心,则病心痛。”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瘸》:“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世-医得效方·心痛》:“苏合香圆洽卒暴心痛。
  《症因脉治·胸痛论》;“胸与膈,肺之分野,膈痛胸痛两症也,但胸痛止在中间,膈痛则连两胁,故歧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若痛在胸之下,即名胃痛,若胸中满塞而不痛,又名胸痞。"“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闭胸痛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