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研员如何策划教研活动

 江山携手 2015-11-17

长期以来,县级教研活动通常都是教研员按照自己驾轻就熟的套路和习以为常的思路,无非就是选一个主题、定一个时间、找一个地点、上几节课,会议通知一发,教师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走完会议议程就算完事。这种自上而下、想当然的思维方式一直左右着我们的教研,其工作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教研员如何策划好每一次活动,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才能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呢?

影响教研活动的因素很多,要想活动有效甚至高效,就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的要素。

一、拟定适切的主题

面对实践,教师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有太多的需求有待满足,但究竟哪些问题最为关键,哪些需求需要满足、如何满足? 这都需要我们充分调研、论证和取舍。事实上,任何一次教研活动,都会有一个背景,问题在于我们能否从中提取出适切的问题和议题,成为活动的主题。主题的适切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如果主题过大过空,教研活动就很可能走过场,出现“看看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之后一动不动”的结局。

衡量主题适切与否,一方面要看研究的问题是否明确具体,能否急广大教师之所急。换句话说,就是教研员对活动的价值定位不能一厢情愿,要与参与者的需求一致;另一方面要看主题与活动的定位是否匹配。实际上,活动的定位与参加活动的对象有关,参加活动对象的需求不同,活动的具体定位和指向就应有所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教研活动应针对学科研究的情况进行整体规划,每个活动应该纳入到学科教学研究的整体规划之中,以体现教学研究的长期性和前瞻性。同时,每次教研活动必须依据当时学科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立主题,以体现教学研究的阶段性和针对性。这样能使每次活动有鲜明而具体的主题,每个活动之间既有层次性又有连贯性。

二、提前公布主题

即使有了适切的主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机制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主题也将成为空中楼阁。一般来说,教研活动不会对参加者提具体的、强制性的要求,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负担相对不重。虽然教师在活动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但他们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对活动进行评头论足。因此,以往进行这样的活动,从活动的准备到结束,常常是上课教师在忙,评课专家在忙,广大听课教师只需带着耳朵当陪客,更不会惊动那些不参加活动的教师。为此,我们就应想方设法“让主题成为普通教师的日常话题”,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相关主题的研究中,使一次活动就能牵动一段时间、一群人的研究。

三、营造开放的氛围

俗话说:当蜘蛛同心协力织网时,他们可以捆住一头狮子。教研也是一样,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活动是大家的事,要走群众路线,教研员在活动中也只是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要通过活动打造一支教研团队。但要让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有主人翁的意识,敢于坦诚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并不容易,它有赖于一种民主、平等、求真、质疑的教研氛围,而氛围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取决于教研团队的姿态和心态,尤其是面对观点激进、言辞激烈的质疑声,教研员应平静地接纳、反思和改进。在这种教研心态的驱使下,每一次教研活动我们都尽可能留出一些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们也慢慢地习惯于心平气和地质疑或面对质疑,少了许多客套和拘泥。

活动氛围的营造仅仅依靠姿态和心态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倡导教研活动的民主和开放,并不意味着只满足于就事论事,或茶馆式的泛泛而谈;倡导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无视专业人员的引领。前面定主题、定内容的做法,已为在开放的互动交流中聚焦问题提供了前提。为此,我们就在活动的形式和程序上进行探索,巧妙地设计教师的参与点,力求开放而有序地推进活动。

四、梳理并提升活动成果

教研活动搞得好不好,绝不是只看参加人数的多少。对于成千上万的一线教师来说,能亲临现场的毕竟是少数,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绝不仅仅是少数教师的事情。作为活动的策划者,总是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事实情况是:我们辛辛苦苦策划了一个活动,而且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不错,但看看现实的课堂,教师的行为依旧,学生的学习还是老套;连活动的影子都没见着。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教学本身的复杂性,每一场教学改革都会涉及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行为的跟进,但观念的转变既需要时日,更需要成功经验的支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线教师如果没有行为变化在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深刻的。而要真正让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扎根于教师,运用于课堂,外显于学生的发展,要允许他们有一个感悟和累积的过程,有一个怀疑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有一个借鉴和亲身实践,并体验成功的过程。况且,同样的活动,同样的课,每个人内心的体验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是在亲临现场的教师身上也不见得能立竿见影,更何况是“道听途说”的场外教师呢!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活动后及时跟进对教研活动成果的梳理和提升,以进一步促进对相关主题的研究、思考和实践。所以,如何梳理和提升活动的成果,怎样扩大活动的受益面,便逐渐成为教研活动策划的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把磨课过程中的种种“煎熬”、“磕磕碰碰”和“争议分歧”作为上课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宝贵财富。活动结束后,让每一位上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磨课经历写出详尽的教学设想、教学过程和反思,让他们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梳理过程,把自己即时的感受积淀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上一个台阶,才能使这节课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真正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能让旁观者分享他们的经历,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此外,为了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活动的影响力,我们要求相关人员对教研活动进行总结,撰写综述。综述不是对活动过程的简单复述,而是要深入挖掘和梳理研讨后达成的共识,提出今后教学的改进建议。也鼓励大家把自己的体会和思考诉诸笔端。

在此基础上,我们争取宣传阵地,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如借助报刊登载详尽的会议材料,或利用教研网络,把一些案例和文章放在公共的资源库中。这样,即便是未能参加活动的教师也能随时浏览,从中获得启发。

活动策划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很强的工作,从前期准备、流程的安排到后期的延伸都需要一个个细节进行保障。一场成功的教研活动牵涉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不能忽视的是用心聆听来自一线教师的心声。事实上,教研员的成长又何尝能离开这些一线教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