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便血1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18

  便 血
  [定义]
  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大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正如《三因方。便血证治》说.“病者大便卞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
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亦妄行之类,故曰便血。。
  古代所称的结阴、下血、肠风、脏毒等均指便血而言。如《素问。阴阳别论》说。。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金匮要略》即将便血称为下血。《寿世保元。便血》说。“下血者,大便血也。”而《济生方。肠风脏毒论治》对肠风,脏毒的要点作了说明;“血清而色鲜者肠风也,浊而色黯者脏毒也一
  [历史沿革]
  有关便血的记载,首先见于《内经》。除上述所谈到的“结阴”便血外,《灵枢。百病始生》说;“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下部的脉络损伤,血内溢而引起便血。《素问.气交变大论》则谈及火热太盛可导致便血,“岁火太过,炎暑流行,民病血泄注下。,“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血便注下”。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将便血称为下血,并分为远血,近血论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所列方剂,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伤寒论》太阳病篇及厥阴病篇则论及外感热病引起便血的情况。
  《中藏经.卷上。第二十九》谓大肠。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热邪及风邪伤于大肠则便血,这个论点给后世以较大影响。
  《诸病源候论》对便血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好论述,认为将适失度,劳伤脏腑及风邪热邪入侵是引起便血的重要原因。脏腑伤损,病及胃肠则引起便血。巢氏并指出便血有和吐血同时并见的情况。如《诸病源候论.虚劳吐下血候》说;“脏腑伤损,血则妄行,若胸鬲气逆,则吐血也,流于肠胃,肠虚则下血也,若肠虚而气复逆者,则吐血、下血。”《诸病源候论。大便下血候》说。“此由五脏伤损所为,藏气既伤,则风邪易入,热气在内,亦大便下血。”
  宋代的《圣惠方》、《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三因方》,《济生方》等书制订及收载了许多较好的治疗便血的方剂,并对便血的理论认识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如《普济本事方。肠风泻血痔漏脏毒》提出了便血有肠风、脏毒的不同情况,对其临床特点作了说明,并指出应注意和痔漏相区别,确属经验之谈,。如下清血色鲜者,肠风也,血浊而色黯者,脏毒也,肛门射如血线者,虫痔也”。《三因方。便血证治》对便血的定义作了很好的概括,已如前述。
  《济生方。便血评治》对便血的病因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夫大便下血者,多因过饱,饮酒无度,房室劳损,荣卫气虚,风冷易入,邪热易蕴,留注大肠则为下血”。对于治法作了概括,“治之之法,风则散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而在《肠风脏毒论治》里对肠风、脏毒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作了说明。
   《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强调便血多由热邪所致,“血泄,热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医学入门。便血》对结阴便血作了恰当的解释,“盖邪犯五藏,则三阴脉络不和而结聚,血因停留,溢则渗入大肠,阴非阴寒之谓也”。
  《寿世保元.便血》认为便血“乃脏腑蕴积湿热之毒而成”。结合临床所见,便血确以湿热所致者为多。

  《景岳全书。血证.便血论治》对便血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如论便血的远近部位说;“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近指肛门、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远指小肠及胃,作了正确的定位。但以血在便前、便后分血来之远近并不可靠,且不少情况下,血和大便混杂而下,难以分辨其前后。而便血的颜色,可作为诊断便血部位远近的参考。一般情况下,便血色鲜红者,其来较近,便血色紫黯者,其来较远。论便血的证型谓有火热,脾胃阳虚,气虚下陷,病久滑泄,邪结阴分等, 比较全面。张氏并将便血与痢疾作了鉴别。谓。“便血之与肠游本非同类,盖便血者大便多实而血自下也。肠游者因泻痢而见脓血,即痢疾也。”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便血》对便血的寒热辨证作了补充;“凡下血症,脉数有力,唇焦口燥,喜冷畏热,是为有火。若脉细无力,唇淡口和,喜热畏寒,或四肢厥冷,是为有寒。”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失血治法》说。“便血二证,肠风、脏毒,其本皆热伤阴络,热与风合为肠风,下血多清, 热与湿合为脏毒,下血多浊。”认为肠风、脏毒皆以热为主要病因,惟因夹风、夹湿的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症候。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类证治裁.便血》谓便血与痢疾的区别是;“便血与痢血异。便血宿疾,痢血新邪,兼有脓血。”
  由上可知,早在《内经》即有对便血的论述,《金匮要略》将便血分为远血、近血,并拟订了有效的治疗方剂。《诸病源候论》认为脏腑伤损,风邪热邪入侵,病及肠胃,是引起便血的重要病因病机。宋代开始将便血分为肠风及脏毒论治,并指出应与痔疾相鉴别,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治疗便血的有效方剂。明清医家对便血的理论认识及涪官方剂继,续有所发展、补充, 其中尤以张景岳较为突出。《景岳全书》对便血远近所关联的脏腑作了正确的说明,并对便血的证型,治疗等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范围) 
  内科杂病的便血主要见于胃肠道炎症,溃疡、肿瘤、息肉,憩室炎等。此外,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中毒及维生素缺乏症等疾病出现大便下血症状时,亦可参见本篇辨证论治。
  [类证鉴别]
  内科杂病的便血,应注意与痢疾及痔疾相鉴别,鉴别要点如下表。
┏━━━━━┳━━━━━━━━━━━━┳━━━━━━━━━━━━━┳━━━━━━━━━━━━━━┓
┃ ┃ 便 血 ┃ 痢 疾 ┃ 痔 疾 ┃
┣━━━━━╋━━━━━━━━━━━━╋━━━━━━━━━━━━━╋━━━━━━━━━━━━━━┫
┃ 起病 ┃一般多缓 ┃急 ┃缓 ┃
┣━━━━━╋━━━━━━━━━━━━╋━━━━━━━━━━━━━╋━━━━━━━━━━━━━━┫
┃ 病程 ┃或短或长 ┃大多较短 ┃长 ┃
┣━━━━━╋━━━━━━━━━━━━╋━━━━━━━━━━━━━╋━━━━━━━━━━━━━━┫
┃便血特点 ┃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色 ┃粪便呈脓血样,或血便伴 ┃血在大便后滴下,不与粪便相 ┃
┃ ┃鲜红、黯红或呈黑便,无 ┃有粘液、脓液,大便次数 ┃混,肛门常有异物感或疼痛。 ┃
┃ ┃里急后重,无内、外痔发 ┃多、量少,里急后重 ┃检查可发现内痔或外痔 ┃
┃ ┃现 ┃ ┃ ┃
┣━━━━━╋━━━━━━━━━━━━╋━━━━━━━━━━━━━╋━━━━━━━━━━━━━━┫
┃全身症状 ┃随证候的不同,有寒热虚 ┃初期有恶寒、发热、头身疼 ┃除反复或大量出血者外,一般 ┃
┃ ┃实的不同表现 ┃痛等外邪入侵的症状 ┃无明显全身症状 ┃
┗━━━━━┻━━━━━━━━━━━━┻━━━━━━━━━━━━━┻━━━━━━━━━━━━━━┛

  [辨证论治] 
  便血的发病主要与肠及胄有关。当各种原因损伤了胄及肠道的脉络,以致血不循经,溢入胃肠即导致便血。引起便血的原因有多种,正如《景岳全书。血证.便血论治》说;。血之妄行,由火者多,然未必尽由于火也。故于火证之外,则有脾胃阳虚而不能统血者,有气陷而血亦陷者,有病久滑泄而血因动者,有风邪结于阴分而为便血者。大多有火者多因血热,无火者多因虚滑,故治血者但当知虚实之要。。其中,以肠道湿热及脾胃虚寒两类病机所致者为多,故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及健脾温中,养血止血,为治疗便血的主要治则。 
  一,证治分类
  (一)肠道湿热证 .
  症状及分析.
  便血鲜红一一湿热蕴结,肠道脉络受损,
  大便不畅或稀溏一一肠道传化失常,
  腹痛一一肠道气机阻滞,
  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一一为湿热蕴蒸之象。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
  (1)方解。本方能清热除湿、凉血止血。地榆、茜草,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
  2)加减:大便不畅者,加大黄通腑泻热。气滞腹胀者,加枳实、木香行气消胀。腹痛者,加制香附、白芍、甘草理气缓急止痛。大便夹有粘液者.加败酱草,银花藤清热解毒。
  变证
  1.肠风下血,血色鲜红,或大便带血,湿热不甚,而腹微胀痛者,可改用槐角丸。本方亦能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和上方比较,地榆散清化湿热之力较强,而槐角丸则兼能疏风利气活血,故适于湿热不甚,而有气滞血阻之症象者。若湿热证象更轻者,则可改用槐花散凉血止血,疏风利气宽肠。
  2。若便血曰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以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其中轻者可用地黄煎丸,而湿热及血虚均甚者,则可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
  (二)气虚不摄证
  症状及分析。
  便血色红或紫黯一一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肠胃,
  食少,体倦,面色萎黄一一中气不足,气血生化乏源,
  心悸,少寐一一心失所养,
  舌质淡,脉细一一为气血不足之象。 .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1)方解:详见“鼻衄”节。

  (2)加减,方中的生姜可改用炮姜炭以温中止血,并可加槐花、地榆、仙鹤章加强止血的作用。  
  变证  
  1。便血日久,畏寒神疲,)肛门下坠,舌淡脉弱,为气虚下陷,可改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酌加槐花、地榆、仙鹤草止血。
  2。便血色黯,脘腹时痛,喜温喜按,按之痛减,自汗、倦怠、手足不温者,为气虚中寒,可改用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方中的生姜可改为炮姜炭,并酌加白芨,仙鹤草、地榆止血。
  (三)脾胃虚寒证 .
  症状及分析:
  便血紫黯,或呈黑便一一脾胃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肠胃,
  腹部隐痛,便溏一一寒凝气滞,健运失司,
  喜温,喜热饮一一中虚有寒,
  面色不华,倦怠懒言一一气血生化不足,失于温煦濡养,
  舌质淡,脉细一一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黄土汤。
  (1)方解s本方温阳健脾、养血止血。灶心士(伏龙肝),温中止血,附子,白术、甘草,温阳健脾,阿胶、地黄,养血止血,黄芩,.反佐,并能清肝止血。 ’
  (2)加减,可酌加白芨粉、乌贼骨以收敛止血,三七粉、花蕊石活血止血。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摄血。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加鹿角霜、炮姜炭以温阳止血。
变证
  便血日久,不仅脾胃阳虚,而且肾阳亦虚,兼见面色萎黄,日渐羸瘦,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者,可改用断红丸温补脾肾,益气摄血。
┏━━━━━━┳━━━━━━━━━━━━━━━━━━━━━━━━┳━━━━━━━┳━━━━━━━┳━━━━━┓
┃ ┃ 症 状 ┃ ┃ ┃ ┃
┃ ┣━━━━━━━┳━━━━━━━━━━━━━━━━┫ ┃ ┃ ┃
┃ 分类 ┃ ┃ ┃ 病机 ┃ 治法 ┃ 主方 ┃
┃ ┃ 主症 ┃ 兼 症 ┃ ┃ ┃ ┃
┣━━━━━━╋━━━━━━━╋━━━━━━━━━━━━━━━━╋━━━━━━━╋━━━━━━━╋━━━━━┫
┃ 肠道湿热 ┃ 便血鲜红 ┃ 大便不畅或稀溏,腹痛,口苦, ┃ 湿热蕴结, ┃ 清化湿热, ┃ 地榆散 ┃
┃ 证 ┃ ┃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 ┃ 肠络受损 ┃ 凉血止血 ┃ ┃
┣━━━━━━╋━━━━━━━╋━━━━━━━━━━━━━━━━╋━━━━━━━╋━━━━━━━┫ ┃
┃ 气虚不摄 ┃ 便血色红或 ┃ 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 ┃ 中气亏虚, ┃ 益气摄血 ┃ 归脾汤 ┃
┃ 证 ┃ 紫黯 ┃ 少寐,舌质淡,脉细 ┃ 血溢肠胃 ┃ ┃ ┃
┣━━━━━━╋━━━━━━━╋━━━━━━━━━━━━━━━━╋━━━━━━━╋━━━━━━━┫ ┃
┃ 脾胃虚寒 ┃便血紫黯或呈 ┃腹部隐痛,喜温喜热饮,面色 ┃中焦虚寒, ┃健脾温中, ┃ 黄土汤 ┃
┃ 证 ┃黑便,溏薄 ┃不华,体倦,舌质淡,脉细 ┃血溢肠胃 ┃养血止血 ┃ ┃
┗━━━━━━┻━━━━━━━┻━━━━━━━━━━━━━━━━┻━━━━━━━┻━━━━━━━┻━━━━━┛
  二、其他治法 。  
  便血轻症,可酌情选用下列简易方药治疗。
  1 槐花15克,水煎服.

  2.地榆、生地各15克,水煎服。 .
  3。仙鹤草30克,水煎服。
  4。椿白皮、乌梅各工5克,水煎服。
  5.百草霜、香附粉各6克,米饮调服。
  6。旱莲草30克,蒲黄、生地各15克,水煎服。
  7。栀子、槐花、银花各12克,水煎服。
  (预防与护理)
  应注意饮食卫生,忌烟、酒、辛辣及粗纤维多的食物,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劳累,对便血的预防及护理均有意义。
  轻症便血应注意休息,重症则应卧床。应注意密切观察血便的颜色、性状和次数。若出现头昏、心慌、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数等症状,常为大出血的征兆,应积极抢救。可根据病情进食流质、半流质或无渣饮食。做好精神护理,解除病人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