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痨3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18

 肺 痨
  (定义)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主要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病轻者诸症间作,重者可以先后相继发生,或兼见并存。
  约而言之,有“三性”和“四大主症”。
  三性;传染性(痨虫感染)、慢性(绝大多数由渐而起,呈急性发作者很少)、虚弱性(见全身虚弱不足之症)。
  四大主症:咳嗽(久延不已的慢性咳嗽), 咯血(轻者为痰中带血,重者可大口咯血),潮热(下午发热,傍晚为著,子时后渐轻,上午凉爽),盗汗(寐中出汗,寤时汗溅然而止)。 .
  病名释义,肺,指肺脏。痨,义同劳,意指劳损。由于本病劳损在肺,故称肺痨。本病的别名很多,历代变迁不一,故李中梓曾有.‘使学者惑于多岐。之说。归纳起来有下列两类意义;
  (1)说明其具有传染性。尸注、劳疰、虫疰,毒疰、传尸、飞尸、鬼注等。。尸”指病人尸体,“注”义同疰,指有传入或久留之意,与“传”字义同“虫”指劳虫,“毒”指病邪,“劳”指虚劳或劳损。意为肺痨患者,生前(劳疰)或死后(尸注、传尸),其痨虫传染给别人(虫注、毒疰)而致病。至于“飞尸”、“鬼注”,乃指痨虫之传染,难有形迹可见,故以“飞”、“鬼”两字形容之。正如《古代疾病名候疏义》
说。“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了解到互相感染的情况。
   (2)按症状特点而定名的;肺痿疾、骨蒸、伏连、劳嗽、急痨、痨瘵等。
  ①痿。虚弱也,本病重症,后期可发展为肺痿不用,故称痿疾。②骨蒸;形容其发热,如从骨髓蒸发而出。⑧伏连;指痨虫伏藏于内脏,连接染易,最后形成五脏俱损的痨病。④劳嗽。身形瘦弱而久咳不已。⑤急劳:指肺痨在其发病过程中急性恶化,迅速出现败症。⑥痨瘵;瘵,病也,痨指有传染性的虚弱性疾病,自宋代开始即用痨瘵以统诸称,直至晚清。
  [历史沿革)
  历代中医对肺痨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统属于慢性劳损性疾患;中期认识到具有传染性,后期对病因病理及治疗大法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一、认为本病属子慢性劳损性疾病
  在战国到三国时代,医学家认为本病属于虚劳或劳损病的范围。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洇……肩髓内消。。对本病的临床特点即有较具体的叙述(“大骨枯槁。形容全身消瘦,瘦骨嶙嶙,腰部高骨及腿臂之骨突出。“大肉陷下”,指腿臂之肉,如厉、肘、臀、股、踹等处的肌肉瘦削,消陷。。胭。,指肘膝后大肉高起之处)。《灵枢.玉版篇》说。“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生动地描述了肺痨的主症及其慢性消耗表现。张仲景《金匮要略.虚劳病篇》包括本病及其合并症候在内,指出。若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认为。马刀。(缺盆及腋窝部的结核,连在一起狭长如马刀者)、侠瘿(侠义同挟,分布在颈之两旁者,名为“挟瘿”)皆由于虚劳之患而发生,现代对马刀与挟瘿,均通俗称为。瘰疬。。
  二、明确本病具有传染性
  华佗《中藏经。传尸》已认识到与患者直接接触,是导致感染的条件,认为。“入之血气衰弱,脏腑虚羸……或因酒食而遇,或问病吊丧而得……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葛洪《肘后方。治尸注鬼注方》言其“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王焘《外台秘要。传尸》说,。传尸之候……莫问老少男女,皆有斯疾……大都此病……先内传毒气,周遍五脏,渐就赢瘦……骨髓中热,称为骨蒸,内传五.脏,名之‘伏连,,不能疗者,乃至灭门…”指出传染的严重性。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诸虫尸鬼注》,“千金谓劳则生热,热则生虫。……惟肺虫为急。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声嘶。”通过实践推断本病有一种特殊的生物性病原。
  三,确立病位、病机和治则
  唐.《千金要方》巳把。尸注。列入肺脏病篇,明确病位主要在肺。《外台秘要》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尤为详细,如《外台秘要.虚劳。骨蒸方》说:“骨蒸,早起体凉,日晚便热,烦躁不安,食都无味。……因兹渐渐瘦损,初著盗汗,盗汗以后即寒热往来,寒热往来以后即渐加咳,咳后面色白,两颊见赤如胭脂色,团团如钱许大,左卧即右出,唇El非常鲜赤。。《外台秘要。灸骨蒸法图四首》联系到本病的合并症,指出。。或腹中有块,或脑后近下两边有小结,多者乃至五、六。”及至宋代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有进一步较为系统的认识,明确病因为“痨虫”、“瘵虫”。朱丹溪提出“痨瘵主乎阴虚”之说。《丹溪心法。痨瘵》突出病理重点,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明.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和。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他如元。葛乾孙《十药神书》和明。龚居中编写的《红炉点雪》等书,均为肺痨的专著。明.绮石《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认为。理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知斯三者,治虚之道毕矣。。强调了肺和脾肾在病理生理上的整体关系。晚近,在病原认识和辨病治疗方面,又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范围]
  (一)本篇主要讨沦因感染。瘵虫”导致之肺痨在中医内科范围内的辨证施洽,类似西医学的肺结核病。
  (二)若以痨瘵而言,还包括某些肺外结核在内,其辨证施治亦可参照本篇内容。
  (病因病机]
  有关肺痨的病因,一为外因感染,瘵虫伤人,一为内伤体虚,气血不足,阴精耗损。病位主要在肺,但可传变他脏。病理性质主要属于阴虚。
  一、病因 .
  (一)感染。瘵虫。
  早在西晋,即观察到本病具有传染性,宋代时创立了“痨虫”、“瘵虫”之说,提出病因痨虫感染所致,并且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为慢性传染疾患;“发病后积年累月,渐就顿滞,以致于死。”

  2.传染力强.不仅能传染给别人,而且严重到。甚至灭门。。 ,
  3.因直接接触传染致病:如问病,吊丧、看护、与患者朝夕相处,都是导致感染的条件。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所得出来的这一认识,巳为百年前从肺结核患者的痰中发现结核杆菌所证实。  
  (二)正气虚弱
  1.禀赋不足.由于先天素质不强,小儿发育未充,。痨虫”入侵致病。’明。王伦《明医指掌》;“小儿之劳,得之母胎。”
  2.酒色过度:重伤脾肾,耗损精血,正虚受感。
  3。忧思劳倦。忧思伤脾,脾虚肺弱,痨虫入侵。如清.沈芊绿《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说;“思虑过度,郁热薰蒸胸中,因而生热,而成痨瘵。”
  4.病后失调;如大病或久病后失于调治(如麻疹、哮喘等病),外感咳嗽,经久不愈,胎产之后失于调养(如产后劳)等,正虚受病。
  5.生活贫困;营养不充,体虚不能抗邪。如明.绮石《理虚元鉴。虚证有六因》说:“或贫贱而窘迫难堪,皆能乱人情志,伤人气血。”
  上述病因,均能导致气血不足,正气虚弱,成为痨虫入侵和发病的条件。但也有在感染后平时无明显症状,一旦由于上述种种因素,诱使病情发作或恶化者。
  上述两种病因可以互为因果。痨虫是发病的因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体虚感染痨虫是形成本病的关键。只有“两虚相得”,才能“著而为病”。病情之轻重也与正气虚弱程度有关,体强者痨虫入侵可以不发病,正虚者则感染后易于致病。
  二、病机
  肺痨莳病理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主要病位在肺,(二)病理性质主要在于阴虚,(三)病情严重时,病位可由肺而遍传五脏,病理性质可由阴虚导致火旺、气虚或阴阳两虚。
  (一)病位主要在肺 ,
  肺主呼吸,吸入天之清气,呼出体内浊气,职司卫外,若肺气虚弱,卫外不强,痨虫由口鼻入侵,则首先侵蚀肺体,而致发病。在临床上表现干咳,痰中带血,喉疮声哑等肺系症状。如《证治汇补.传尸痨》云。。虽分五脏见证,然皆统归于肺。”
  (二)病变可以影响整体,传及脾、肾等脏。
  由于脏腑之间有相互资生、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到其它脏器和整体,故有。其邪辗转,乘入五脏”之说。其中尤与脾,肾二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1。肺肾同病
  肺肾相生,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可致。肺肾两虚。。在肺阴亏损的基础上,伴见骨蒸、潮热、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肾虚症状。
  若肺虚不能制旰,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见性急善怒,胸肋掣痛等症.如肺虚心火乘客,肾虚水不济火,还可伴见虚烦不寐、盗汗等症。
  3.肺脾同病 

  脾为肺之母。《素问。经脉别论》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虚子盗母气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亦虚,终致肺脾同病,土不生金,肺阴虚与脾气虚两候同时出现,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脾虚症状。
  3.肺,脾、肾同病 :
  肺痨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交亏,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助肺纳气,或因脾病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损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息、心慌、唇紫、。浮肿、肢冷等重症。
  (三)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火旺,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喜润而恶燥,痨虫犯肺,侵蚀肺叶,肺体受病,阴分先伤,故见阴虚肺燥之候。故《丹溪心法。痨瘵》云.。痨瘵主乎阴虚。。
  由于病情有轻重之分,病变发展阶段不同,病理也随之演变转化。一般说来,初起肺体受损,肺阴耗伤,肺失滋润,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阴虚生内热,而致阴虚火旺,或因阴伤气耗,阴虚不能化气,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之候。
  三、预后
  本病的预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体质的强弱,2。病情的轻重,3.治疗的早迟。 、
  总之,增强患者体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阻止病情恶化,是预后好坏的关键。
故《肘后备急方》云。“觉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明医杂著》云;“此病治之早则易,若到肌肉消烁,沉困于床,脉沉伏而数,则难治矣。” ’
  至于哪些证候属于难治之候,标志预后的险恶呢?归纳之有如下七个方面,姑定名之为“七恶”。
  1.治不及时,迁延日久,全身衰弱症状明显,大骨枯槁,大肉尽脱,肌肤甲错,兼有合并症者。
  2.喉疮声哑,咯血浅红色,似肉似肺者。
  3。久泻不能自制,腹部冷痛,或有结块者。
  4.猝然胸痛,喘息胸高,不能平卧者(气胸)。
  5.喘息短气,口如鱼口,面浮足肿,面色青晦者。
  6.内热不退,或时寒时热,汗出如水者。
  7.脉小数疾者。
  (类证鉴别]
  详细审察肺痨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之特点,检查是否有劳瘵的肺外症状,如颈项之马刀、侠瘿,脘腹之痃癖痞块等,结合放射线等理化检查,以掌握本病的诊断依据。并与其它相关病证作鉴别。
  一,与虚劳的鉴别
  (一)病名:肺痨是一个独立的病名,有其发生发展过程及传变规律,虚劳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综合征。
  ①肺痨仅有四大主症特点,全身无显著虚象者,不属虚劳之列.
  ②肺痨后期见虚损重症者,辨证可以归属虚劳之内。
  (二)发病特点。肺痨具有传染性,是一个独立的慢性疾病,虚劳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
  (三)病位;肺痨以肺为主,传及脾、肾等脏,虚劳五脏并重,以肾为主。
  (四)病理;肺痨主要表现为肺阴亏损,虚劳分别表现阴阳气血的亏损,且以阴阳俱虚为主。
  二,肺痨与肺瘿的区别
  (一)相同点.病位在肺,都属肺脏慢性虚性疾患。
  (二)不同点。肺痨是一个独立的病名,肺痿是肺脏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其中虽然包括肺痨,但有从轻到重的因果关系.
  ①肺痨主症不同于肺痿。.
  ②肺痨晚期可转归形成肺痿.
  [辨证施治]
  一:主要特点
  四大主症。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病情轻者,诸症未必悉具,重者则各种症状大多俱呈,或先后相继发生,或合并出现。
  二、证候表现
  本病发病多慢,常逐渐加重,但亦偶有急性发作,很快恶化者,其证候表现和经过每不一致,但可概括为肺痨主症与全身虚弱症两大类。
  1。肺痨主症.初起微有咳嗽,干咳少痰,继则咳嗽加剧,或痰多黄白不一,痰中偶带血丝,以至时时咳血,甚则大量咯血,午后低热,手足心热,甚则潮热、骨蒸、夜寐盗汗,由少渐多,以至汗透衣衾,或与白天自汗并见。病重者可见音哑,胸痛、胸闷,气急息促等。
  2。全身虚弱症,逐渐疲劳无力,渐渐消瘦,纳谷大减,大便溏泄,梦遗,滑精,女子月经不调或闭,唇红,咽燥,口干欲饮,性急善怒,失眠,重者可见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发焦毛耸,肌肤甲错,面唇发紫,面浮肢肿等。
  三、辨证要点
  对于肺痨的辨证,有按病理属性,以阴阳气血亏损分证者,有按脏腑病位,从肺,脾、肾分型者,有按病情轻重,从病程的初、中,末病期分型者。其中以病理结合病位进行辨证最为适合临床应用。
  1。辨病变脏器,分病理性质
  病变脏器主要在肺,以肺阴虚为主。久则损及脾肾两脏,肺损及脾,以气阴两伤为主,肺肾两伤,元阴受损,则现阴虚火旺之象。窑.辨四大主症,抓病理特点

  注意四大主症的主次轻重及其病理特点,结合其它兼证,辨其证候所属。
  四、治疗原则
  肺痨的治疗原则为补虚培本,抗痨杀虫。
  根据体质强弱,分别主次。临床尤需重视补虚培元的整体疗法,以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
  (一)补虚培元
  肺痨主要受损脏器在肺,应以补肺气、益肺阴为主。久则伤及脾、肾两脏,治宜培补真元。
  (二)抗痨杀虫 绝其根本
  《医学正传。劳极》“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
  五、证治分类
  (一)肺阴亏损证
  症状及分析。
  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白痰一一阴虚肺燥,肺失滋润,
  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一一肺伤络损, ,
  低热,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一一阴虚则内热,
  口咽干燥一一肺阴耗伤,津不上承,
  或有少量盗汗一一阴虚阳盛,迫津外泄,
  疲劳无力,纳谷不香一一肺病及脾,脾气虚弱,
  舌苔厚,边尖质红,脉细数一一阴虚之候.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月华丸加减。
  (1)方解。本方的功能是滋阴保肺,抗痨杀虫,化痰止咳,降火消瘀。用于肺痨阴虚咳嗽、咳血等症。可以用作治疗肺痨的基本方。北沙参、天冬、麦冬,养肺阴,阿胶、生熟地,滋肾阴,三七,化瘀止血,川贝母,化痰止咳,茯苓、山药,补脾助肺,百部、獭肝,抗痨杀虫,润肺止嗽。
  加减:
  肺阴虚象较著,加百合、玉竹、羊乳滋补肺阴,咳嗽痰少而粘,配甜杏仁润肺止嗽,并可另服成药琼玉膏滋阴润肺止咳,痰中带血较著,配白芨、仙鹤草、藕节收敛止血,茅根、茅花凉血而止血,或蛤粉炒阿胶滋阴止血,低热较著煮,配银柴胡,地骨皮,功劳叶、青蒿等以清热除蒸。
  (二)阴虚火旺证
  症状及分析,
  咳呛气急,痰少稠粘,或吐稠黄少量之痰一一肺肾阴伤,虚火上炎,灼津为痰,
  时时咯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液一一虚火灼伤血络,
  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骨蒸颧红一一水亏火旺,
  盗汗,量多,甚则衣襟沾濡一一阴虚火盛,津液外泄,
  心烦失眠,性急善怒一一心肝火旺,
  胸胁掣痛一一盱肺络脉不和,
  男子梦遗、失精一一相火偏亢,
  女子月经不调一一冲任失养,
  形体曰益消瘦一一阴精耗伤,
  舌绛苔黄或剥,脉细数一一阴虚燥热内盛。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加减。
  ①方解:
  百合固金汤,功能滋养肺肾,用于阴伤阳浮,水亏肺燥,咳嗽痰中带血,烦热、咽干等症。生熟地,元参,滋肾水,百合、麦冬,养肺阴,芍药、当归,平肝养血,贝母,甘草、桔梗,清金化痰。
  秦艽鳖甲散:滋阴清热。主治肺痨阴虚骨蒸、潮热、盗汗等症。鳖甲、知母,滋阴清热,秦艽,柴胡,解肌退热,当归,补血和血,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乌梅,敛阴止汗。
  以上两方,百合固金汤重在滋养肺肾之阴,秦艽鳖甲散主在清热除蒸。
  ⑨加减。
  肺肾阴虚明显,酌加天冬、玉竹、龟版、阿胶、冬虫夏草等保肺滋肾;火旺较著,酌加胡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泻火坚阴,痰热蕴肺, 咳嗽痰黄稠粘,酌加桑皮、知母、花粉、海蛤粉,马兜铃、鱼腥草等清化痰热,咯血,配丹皮、山栀、紫珠草、醋大黄、煅人中白等凉血止血,血出紫暗成块,伴胸胁掣痛者,配合三七,血余炭、花蕊石、广郁金等化瘀和络止血,盗汗著者,配乌梅、瘪桃干、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
、 麦等敛阴止汗,失音或声音嘶哑者,配用诃子、凤凰衣、胡桃肉,白蜜等润肺肾,通声音。
  (三)气阴耗伤证
  症状及分析
  咳嗽无力,气短声低一一肺脾两虚,阴伤气耗,肺不主气,
  咯痰清稀色白,量较多一一气不化津,
  咳痰,偶或带血,或见咯血,色淡红一一肺虚络损,
  午后潮热,,热势一般不高,伴有怕风、畏冷一一气虚不能卫外,阳陷入阴,
  自汗与盗汗并见一一阴虚而迫津外泄故盗汗,气虚而卫外不固,故自汗,

  食少,腹胀、便溏,神倦一一脾虚不健,
  面色咣白,、颧红,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脉来细弱而数一一气阴两伤之候.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保真汤、参苓白术散加减。
  (1)方解,
  保真汤。补气养阴清热。主治三阴交亏,气阴两伤,形瘦体倦,咳而短气,劳热骨蒸等。
  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补益脾肺之气,培土以生金,当归、白芍、生熟地,滋阴养血,天冬、麦冬,养阴退热,柴胡、地骨皮、黄柏、知母,清热除蒸,五味子,敛肺滋肾,莲芯,清心除烦,陈皮,理气化痰,姜、枣,和营卫。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主治食少腹胀,便溏,面浮神倦,咳而气短,痰多清稀等症。
  参、术,苓、草、山药、扁豆、莲肉,补脾益气,砂仁,和胃理气,苡仁,理脾渗湿,桔梗,载药上行。 .
  上述两方,保真汤能补益肺,脾,肾三脏,主治气阴两虚。参苓白术散主要是用于肺脾气虚,重在治脾,培土生金。
  (2)加减.
  肺体损伤,配白芨、百部补肺抗痨,咳嗽痰多质稀、气怯,配紫菀、冬花、苏子等温润止嗽,挟有湿盛症状,配半夏、陈皮燥湿化痰,咯血较著者,加山萸肉、仙鹤草、煅龙牡、三七等合补气药以摄血,劳热、自汗、畏风,加桂枝、白芍、红枣调和营卫,合补气药以固表,
  阴伤明显,骨蒸盗汗,酌加鳖甲、牡蛎,乌梅、地骨皮、银柴胡等补阴配阳,清热除蒸;脾虚,便溏食少,腹胀明显者,加谷芽,鸡金、橘白等甘淡健脾,忌用地黄,阿胶,麦冬等滋腻药。
  (四)阴阳两虚证
  症状及分析;
  咳逆少气,痰呈白沫状一一肺虚气逆,
  声嘶、失音一一声道失润,金破不鸣,
  痰中或见夹血,血色暗淡、散漫一一肺络损伤,潮热,盗汗一一阴虚内热,
  面浮肢肿,五更泄泻一一脾肾阳虚,
  心慌,唇紫,肢冷一一肺病及心,心营不畅, .
  口舌生糜一一虚火上炎, . 、
  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萎,女子经少,经闭一一精气虚竭,不能充养形体及资助冲任化源;
  苔黄而剥,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一一阴阳交亏之候。
  本证阴损及阳,肺脾肾三脏俱亏。诸候似与上证相同,而全身症状却表现为五脏真元败绝,病属晚期,症情重笃,预后多凶。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1)方解.本方功能温养精气,培补阴阳。用于肺痨久病,五脏俱伤,真元亏损之症。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补肺脾之气,当归,白芍、熟地,杞子,培育阴精,
  紫河车、龟版,鹿角,阴阳并补,厚味填精,远志、枣仁,宁心安神。
  (2)加减,
  肾虚气逆喘息,配冬虫夏草、诃子、钟乳石摄纳肾气,阴虚偏重者,可配麦冬,五味子滋肺纳肾,心慌,加紫石英、丹参镇心宁神,五更泄,配肉果,补骨脂补火暖土,禁用地黄、阿胶等滋腻之品。
  本证属于肺痨后期,正气耗竭,阴阳并亏。
  治疗大法虽为滋阴补阳,平调气血,但在处方用药时应掌握以下三点:①本着“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原则,注意患者的食纳情况,分别采取平补或峻补,若杳不思食,再用滋补峻剂,不仅无效,反增痞满呕恶,即使胃口尚好,用补剂时,亦应佐以健运脾胃之品,如砂仁、陈皮、焦谷麦芽等。②补剂既要持平,又要有所侧重。如阴虚为主者,补阳药宜减,以防虚火上浮:阳气偏虚者,滋阴药应减,以免阳气虚陷而洞泄。⑧不能忘记祛邪,同时抗痨杀虫。
  (五)辨主症治疗 .
  肺痨的证治分类已如上述,但临床有时表现为以某一主症为突出,为了便于临证处理,故列。辨主症治疗。一节,叙述其辨证、选方、用药。
  1.咳嗽  
  用润肺宁嗽法,方取王海藏。紫菀散。,药用紫菀、母贝、桔梗润肺化痰止咳,知母,五味子、阿胶滋阴补血而退虚热。或用《济生方》加味百花膏,药用紫菀、冬花、百部止咳化痰,抗痨杀虫,百合,乌梅润肺而敛阴。此外《医镜》清金丸亦可应用。‘属于气虚者,可用《永类钤方》“补肺汤”,药用参芪益气,熟地、五味补肾而纳气;紫菀、桑皮化痰止咳。若偏于痰浊中阻者,可用六君子汤合平胃散治疗。
  2.咳血、咯血
  一般常用补络止血法。取《证治要诀》白芨枇杷丸。药用白芨,阿胶补肺止血,生地,藕节凉血止血,蛤粉与枇杷叶肃肺化痰而止咳。亦可采用《衷中参西录》补络补管汤,药用龙骨、牡蛎、萸肉酸涩收敛,补络止血,佐以参三七化瘀止血,若咯血较著加赭石以降气镇逆止血,夹瘀者加三七、郁金、花蕊石之类,有实火者,大黄粉或赭石粉等,属于虚寒出血者,宜加炮姜。
  3.潮热、骨蒸
  一般多为阴虚,当用清热除蒸法,如《医宗金鉴》柴胡清骨散,药用秦艽,银柴胡,青蒿、地骨皮清热除蒸,鳖甲、知母,滋阴清热,佐以猪脊髓、猪胆汁等坚阴填髓。至于气阴两虚而潮热骨蒸者,可用《卫生宝鉴》黄芪鳖甲散固护卫阳,清热养阴。
  4.盗汗、自汗
  一般以阴虚盗汗为多见,用和营敛汗法。方取当归六黄汤,药用黄芪固表,当归和营,芩、柏、地黄清热养阴。若气虚自汗,可用牡蛎散、玉屏风散。牡蛎散功在益气固表止汗,自汗、盗汗均可用之,若属于自汗,当重用黄芪,并加白术,盗汗再加糯稻根,瘪祧干等,玉屏风散功在固表止汗,主要用于气虚自汗。此外,无论自汗或盗汗均可应用五倍子末敷填神阙。
  5。泄泻
  一般当用培土生金法,选方如参苓白术散,但辨证属于肾阳不足之五更泄者,当用四神丸,脾肾双亏者二方合用之。此外,清.顾松园的资生丸,亦可应用。治疗同时须注意调节饮食。
  6.遗精、月经不调
  当用滋肾保肺法,选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大补元煎”为主方,补益元气阴血。见阳痿遗精者,配合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之类以涩精止遗,女子月经不调或经闭者,配合四物汤以调补肝血,配逍遥散以疏解肝郁。
┏━━━━━━━━┳━━━━━━━━━━┳━━━━━━━━━━┳━━━━━━━━━━┳━━━━━━━━━━━━┓
┃弋:\\ 分类 ┃ 肺阴亏损 ┃ 阴虚火旺 ┃ 气阴耗伤 ┃ 阴阳两虚 ┃
┃ ┣━━━━━━━━━━╋━━━━━━━━━━╋━━━━━━━━━━╋━━━━━━━━━━━━┫
┃\厉\ ┃ ┃ ┃ ┃ ┃
┃ \扔 \d ┃ 肺失滋润 ┃肺肾阴伤,虚火内灼 ┃肺脾同病,阴伤气耗 ┃肺脾肾俱亏,阻阳并损 ┃
┃汪沿 \ ┃ ┃ ┃ ┃ ┃
┃ \ ┃ ┃ ┃ ┃ ┃
┣━━━━━━━━╋━━━━━━━━━━╋━━━━━━━━━━╋━━━━━━━━━━╋━━━━━━━━━━━━┫
┃ 咳嗽 ┃干咳,咳声短促, ┃咳呛气急,痰少而 ┃咳而无力,气短声 ┃ 咳喘少气,咳痰清稀, ┃
┃ ┃或吐少量粘白痰 ┃粘,或吐黄稠之痰 ┃低,痰稀色白 ┃ 量多 ┃
┣━━━━━━━━╋━━━━━━━━━━╋━━━━━━━━━━╋━━━━━━━━━━╋━━━━━━━━━━━━┫
┃ 咯血 ┃痰中时带血丝,如 ┃时时咯血,有时量 ┃咯血或痰中带少量 ┃ 痰中带血,血色暗淡, ┃
┃ ┃丝如点,血色鲜红 ┃较多,并混有泡沫 ┃血丝,血色淡红 ┃ 散漫 ┃
┃ ┃ ┃痰液 ┃ ┃ ┃
┣━━━━━━━━╋━━━━━━━━━━╋━━━━━━━━━━╋━━━━━━━━━━╋━━━━━━━━━━━━┫
┃ 潮热 ┃午后手足心热,皮 ┃午后潮热骨蒸,五 ┃午后潮热,但热势 ┃ 潮热形寒无时,热势 ┃
┃ ┃肤干灼 ┃心烦热颧红 ┃不剧,伴有怕风畏 ┃ 高低不一 ┃
┃ ┃ ┃ ┃冷 ┃ ┃
┣━━━━━━━━╋━━━━━━━━━━╋━━━━━━━━━━╋━━━━━━━━━━╋━━━━━━━━━━━━┫
┃ 盗汗 ┃或有少量 ┃睡中汗出量多 ┃、盗汗与自汗并见 ┃ 同左 ┃
┣━━━━━━━━╋━━━━━━━━━━╋━━━━━━━━━━╋━━━━━━━━━━╋━━━━━━━━━━━━┫
┃ 其它 ┃口干咽燥,胸部隐 ┃心烦失眠,性急 ┃便溏,腹胀,食少, ┃ 声嘶失音,心慌,唇 ┃
┃ ┃隐闷痛,食纳不香, ┃善怒,胸胁掣痛或 ┃神倦,面色咣白, ┃ 紫,肢冷,五更泄泻, ┃
┃ ┃乏力 ┃刺痛,男子梦遗, ┃颧红 ┃ 口舌生糜,大肉尽脱, ┃
┃ ┃ ┃女子月经不调,形 ┃ ┃ 男子滑精阳痿,女子 ┃
┃ ┃ ┃体日瘦 ┃ ┃ 经少经闭 ┃
┣━━━━━━━━╋━━━━━━━━━━╋━━━━━━━━━━╋━━━━━━━━━━╋━━━━━━━━━━━━┫
┃ ┃ ┃ ┃ 舌质嫩红,边有齿 ┃ 苔黄而剥,质光淡隐 ┃
┃ 舌苔脉象 ┃ ┃ 绛而干,脉细数 ┃ 印,苔薄,脉细弱 ┃ 紫,少津,脉微细而 ┃
┃ ┃ 苔少质红,脉细而 ┃ 苔薄黄或剥,质红 ┃ ┃ ┃
┃ ┃ 带数 ┃ ┃ ┃ ┃
┃ ┃ ┃ ┃ 而数 ┃ 数,或虚大无力 ┃
┣━━━━━━━━╋━━━━━━━━━━╋━━━━━━━━━━╋━━━━━━━━━━╋━━━━━━━━━━━━┫
┃ 治法 ┃滋阴润肺 ┃滋阴降火 ┃益气养阴 ┃ 滋阴补阳 ┃
┣━━━━━━━━╋━━━━━━━━━━╋━━━━━━━━━━╋━━━━━━━━━━╋━━━━━━━━━━━━┫
┃ 主方 ┃月华丸 ┃百合固金汤 ┃保真汤 ┃ 补天大造丸 ┃
┃ ┃ ┃秦艽鳖甲散 ┃参苓白术散. ┃ ┃
┗━━━━━━━━┻━━━━━━━━━━┻━━━━━━━━━━┻━━━━━━━━━━┻━━━━━━━━━━━━┛
  六,其它治法
  (一)简验方
  1.白芨散《南京中医学院附院方》。白芨、百部、牡蛎、炮山甲等分研粉,如病灶有活动,百部加倍,每服3,--.,5克,一日二至三次。
  2.断龟片:摄龟,俗名克蛇龟,烧炭,研粉轧片,每片0.5克,每服4片,每日三次。
  3.羊胆:烘干,研粉,装胶囊,每服一粒,一日三次。

  4.葎草合剂。蓉草3斤,百部、白芨各1斤,夏枯草半斤,糖4斤,反复加水蒸馏浓缩至10斤,每天50毫升,分三次服。
  (二)外治法。
  1。净灵脂、白芥子各15克,生甘草6克研末,大蒜泥15克同捣匀,入醋少量,摊纱布上,敷颈椎至腰椎夹脊旁开工寸半,约1—2小时皮肤有灼热感去之。七日一次(《理钥骈文》原方有白鸽粪15克、麝香0.3克)。 .
  2.雾化吸入:大蒜30一35克捣碎,放入雾化器内,通过雾化吸入,每周二次,每次30-'--60分钟。3个月为一疗程。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历代医家一贯强调。治未病。,防患于未然,认为增强正气是防止传染的重要措施。平素保养元气,可以避免接触传染,要求在接触患者时不可饥饿、劳累,体虚者可服补药,或用雄黄擦鼻等。
  既病之后,不但要耐心治疗,更应重视摄生。并可适当进行体疗,如太极拳、气功等。 .
  《红炉点雪》指出本病的转归,。有治愈者而且寿者,有缠绵数纪而终不可疗者,有一病即治而竟不愈者。”认为其原因主要“亦在入之调摄何如尔”,提出预防的方法是“戒酗酒、戒房劳,戒嗜利、戒暴怒、节饮食、慎起居、忌忧郁”等,并强调“能守戒忌,则功过于药之半矣。”《证治汇补》对肺痨的预防,提出“心神宜怡静而无躁扰,饮食宜适中而无过伤,风寒暑湿之宜避,行立坐卧之有常……。”
  二,护理
  (一)一般护理
  1.咯血。量多者立即卧床休息,进行精神安慰,防止情绪紧张,减少谈话。临时给予三七粉1--3克,白芨粉1—3克,凉开水调服,密切观察病情,警惕气随血脱的危急发生。饮食可喂服,但忌过饱,禁食海膻发物,血止二旬后,方可下床轻度活动。
  2。潮热。发热显著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吃半流质饮食,病室要通风,但病人不可直接受寒冷空气,多吃水果如甘蔗汁、苹果、橘子等。
  3。咳嗽;剧烈者,应注意安静休息,避免活动,注意寒温,慎防感冒。咳甚时服川贝粉2—3克,开水送下,每日吃莱菔、梨子或枇杷叶膏。
  4.盗汗;衣被不宜太暖,室内不宜闷热,注意寒温调节,出汗后用干毛巾擦身,及时换去潮湿衣服,汗多者,用煅龙骨、牡蛎,滑石三药研极细末,装纱布内包扎好,扑身止汗。
  (二)饮食宜忌
  1.加强食疗;宜食甲鱼、团鱼、雌鸡,老鸭、牛羊乳、蜂乳(蜜),或常食猪,羊肺以脏补脏,白木耳、百合、山药、梨、藕、枇杷之类以补肺润燥生津。
  2.忌食一切辛辣刺激动火燥液之品,如胡椒、辣椒,生姜,洋葱、韭菜、烟酒之类。
  [结语]
  一.概念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主症为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等。
  二、病因病机
  病因感染。瘵虫’,但发病与否与正气强弱有很大关系。病位主要在肺,并与脾、肾等脏有关。病理特点以阴虚为主,进而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久延病重,阴损及阳者,可见阴阳两虚,在临床先后表现各个不同证候类型。
  三、治疗原则 .
  主要为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根据邪正两者的主次,予以相应处理。补虚重点在肺,同时配合补脾和补肾。治疗大法以滋阴为主,火旺者兼以清火,气虚者同时补气,若阴阳两虚又当滋阴补阳。区别四大主症的轻重缓急,有重点的随症施治。
  四、临证要点
  (一)重视补脾助肺 ’
  脾为肺母,故应重视培土生金,补脾养肺,以畅生化之源。不仅肺、脾气虚者用之,即使阴虚,亦当在甘寒滋阴的同时,佐以甘淡实脾之品,如白术,橘皮,山药、扁豆,谷芽等,以免纯阴碍脾,但不宜过用辛燥,以免耗气劫液动血。
  (二)掌握。虚中挟实。的特殊性
  本病虽以虚为主,但可见虚中挟实,故在补虚的同时,应不忘治实。如阴虚挟痰热者,在滋阴的同时,佐以清化痰热,气虚挟痰浊者,在补益肺脾之气的同时,参以宣化痰湿,咳血而有蓄瘀者,又应化瘀止血。 .
  (三)忌苦寒太过伤阴败胃
  本病虽具火旺之症,但其本质在于阴虚,故当以甘寒养阴为主,适当佐以苦寒清火,即使肺火,痰热明显,亦只能暂予清肺火、化痰热,中病即止,不可过量或久用苦寒之品。因为苦寒之品既能苦燥伤阴,又能寒凉败胃伤脾。
  此外,本病一般虽属慢性病变,但亦有急性发病,表现。急痨。、“百日痨。等特殊情况,或出现“类疟”,“湿温”等证候者,临证必须予以注意,在辨证的同时结合辨病,以免贻误治疗.
  [文献选录]
  《外台秘要.传尸方》:“大都此病相克而生,先内传毒气,周遍五脏,渐就羸瘦,以至于死,死讫复易家亲一人,故曰传尸,亦名传注。以其初得半卧半起,号曰殡蹀,气急咳者,名目肺痿,骨髓中热,称为骨蒸,内.传五脏,名之伏连,不解疗者,乃至灭门。”
  《严氏济生方。痨瘵论治》。“夫痨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可胜叹哉!大抵合而言之,曰传尸,别而言之,曰骨蒸、腌碟、复连、尸疰、劳疰,蛊疰,毒疰、热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
  《明医杂著.痨瘵》。“男子二十前后,色欲过度,必生阴虚火动之病,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哈哈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甚则痰涎带血,咯吐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热,脉沉数,肌肉消瘦,此名痨瘵。最重难治,轻者必用药数十服,重者期以岁年。然必须病人爱命,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否则虽服良菊,亦无用也,此病治之于早则易,若到肌肉消灼,沉困着床,脉沉伏细数,则难为矣。”
  《医学入门.痨瘵》。“潮、汗、咳嗽、见血,或遗精、便浊,或泄泻,轻者六症间作,重者六症兼作.”
  《医镜.虚劳》.“虚劳不能服参芪,为‘不受补者’死(阴虚补阳,则阳愈亢而阴愈虚。咳频咽痛,痰红,上焦诸热悉加),劳嗽声痦者死,一边不能睡者死(皆肺败之证),劳证久泄者死,大肉去者死(皆脾败之证),咳不止而自血出者死(金受火刑,伤极则白沫出,盖血竭于肺,乃血涎血液,涎液虽白,实血所代,一曰白血,浅红色,而似肉似肺者)。劳证久而嗽血,咽疼无声,此为下传上,若不咳不疼,久而溺浊脱精,此为上传下,皆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