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际威胁

 梅竹君 2015-11-18

研究者发现,当社会群体形成以后,一个群体所拥有的资源,群体成员的行为、信念和价值观等各种特征都有可能会威胁到另一个群体的存在、发展和目标。这种感知到的威胁会导致人们对外群体产生消极的态度和行为。基于不同的理论来源和威胁本身的特点,研究者提出了各种类型的群际威胁,包括:

  • 现实威胁(realistic threat)、

  • 象征威胁(symbolic threat)、

  • 文化威胁(cultural threat)、

  • 社会认同威胁(social identity threat)和

  • 群体自尊威胁(group esteem threat)等。

然而,这些群际威胁虽然命名不同,在理论基础和含义上却存在交叉,界限并不清晰。因此,本文将以往研究中提到的几类主要的群际威胁概念进行区分和整合,最终归为三大类,分别是现实威胁、文化威胁和认同威胁。


2.2.1 现实威胁


最早考虑群际威胁因素对群体关系影响的理论是Sherif(1957)提出的现实群体冲突理论。Sherif选取11~12岁的男孩为被试,在夏令营活动的形式下以实验研究范式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群际关系的研究,发现两个群体在竞争现实的稀缺资源时,由于一个群体的成功目标会危害到另一个群体的利益,两个群体之间就会产生消极的群体态度。


延伸阅读:罗伯斯山洞实验Robbers Cave实验


Jackson(1993)将现实威胁的概念进一步扩展,认为所有威胁到群体或群体成员现实利益的因素都可以归为现实威胁,包括政治权力、社会地位、经济利益和人身安全等。此外,这种威胁指的是群体成员主观知觉到的冲突,即只要群体成员意识到另一个群体对自身所在的群体有现实威胁,那么不管这种威胁是否实际存在,都会产生对外群体的消极态度和情感(Stephan & Stephan,2000)。现实群体冲突理论自50年代提出以来就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现实威胁与群体偏见的关系也得到了一系列实证研究的支持,尤其是在外来移民态度的研究中,本地居民知觉到外来移民在工作和经济收入上的威胁会导致消极的群体态度(Esses,Dovidio,Jackson,& Armstrong,2001;Esses,Jackson,& Armstrong,1998;Quillian,1995)。


2.2.2 文化威胁


尽管现实冲突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群体成员在知觉到现实威胁时产生群体偏见的现象,却不能解释两个群体在没有任何现实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群体偏见和冲突。70年代产生的象征种族主义理论(Symbolic Racism Theory)为非现实威胁对群体偏见的影响提供了另一条解释途径(McConahay & Hough,1976;Sears & Henry,2003)。


象征种族主义认为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偏见并不是认为黑人生物学劣势(如肤色、智商等)的观念造成的,而是黑人和白人所持有的信念和价值观不同所致。Kinder和Sears(1981)针对黑人和白人候选人的选举偏好研究证明,象征种族主义理论比现实冲突理论能更好地解释选举偏好。白人如果认为黑人群体破坏了白人群体所倡导的重要价值观,往往对黑人群体持更加消极的态度(Biernat & Vescio,2001)。尽管象征种族主义理论来源于种族之间消极态度的研究,由此衍生的象征威胁随后也应用于对其他社会群体之间偏见的解释,如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Myman和Snyder(1997)发现,那些认为同性恋是违背社会伦理规范的个体通常对同性恋群体持有更加消极的态度。研究者通常将象征威胁定义为由于群体之间在道德、价值观、社会标准、观念和社会态度等方面不同而导致群体成员感知到外群体的威胁。


在移民态度相关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在象征威胁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威胁这个更易于理解和更宽泛的概念,并将象征威胁纳入到了文化威胁的范畴中(Stephan,1998;Zarate,2004)。Stephan等(1998)认为文化威胁来自外来移民不同的道德准则、规范和价值对本土文化产生的危害。文化威胁会产生对移民的偏见,当个体感知到所处的文化和价值观会因为某一外来群体的移入而受到威胁时,个体对这个外来群体的态度和应对行为就会变得消极。


Mclaren(2003)发现外来移民与本地居民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是本地居民对移民产生消极态度的主要原因。Zarate等(2004)进一步将文化威胁定义为知觉到群体之间在社会或人际特征上的差异。社会特征包括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等,人际特征包括语言、习俗和生活方式等。


2.2.3认同威胁


认同威胁的概念由Tajfel(1986)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SIT)衍生而来。社会认同理论以社会类化过程(self-categorization process)为基础,将群体水平的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与个体水平的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进行区别和联系。个体通过成为某社会群体的成员而获得对该群体的认同。社会认同会进一步整合到自我概念中,即社会认同会最终影响个体的个人认同。因此,人们会努力实现或保持积极的社会认同,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积极的社会认同来自人们对内群体和外群体之间有利于所属内群体的比较(Tajfel,1986;Brown,2000)。当某一个外群体有可能威胁到个体所属内群体的自尊水平时,比如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经济水平等,群体内的成员就会将外群体作为影响内群体价值的威胁来源。当处于“不满意”的社会认同状态时,人们会设法脱离所属的群体,而当群体边界不可改变时,人们则会寻找各种策略来提高群体自尊水平,比如贬低或损害威胁的来源,即通过对外群体的偏见和歧视来获得内群体的积极认同。Tajfel将这类通过群体间的社会比较而产生的威胁称为社会认同威胁(social identity threat)(王沛,刘峰,2007;Tajfel,1986)。也有研究者将关注点放在群体成员感知到的内群体价值上,由于个体的自我形象和认同会受到所属群体在群体情境中的地位和形象的影响,这种感知到的价值实际上反映了群体的自尊水平。为了区别于文化威胁中价值观的概念,Riek等(2006)将此类威胁命名为群体自尊威胁(group esteem threat)。社会认同威胁和群体自尊威胁都是在群体情境中由于个体对所属群体价值和地位的内化而产生的威胁感。因此,本文将此类威胁统称为认同威胁。有关认同威胁的研究通常采用实验室研究,通过操纵群体自尊或认同水平来探究认同威胁对群体偏见的影响。Branscombe和Wann(1994)发现具有高认同水平的美国被试在观看了美国拳击手被俄罗斯拳击手击败的录像后,增强了对俄罗斯群体的消极态度。同样,在得知外群体对内群体持有消极评价之后,群体成员会由于外群体对内群体自尊或威信的损害而产生了对外群体的敌对态度,在行为上表现为向外群体分配更少的物质奖励(Branscombe, Spears, Ellemers & Doosje,2002)。


本文节选自《群际威胁的分类及其对群体偏见的影响》
作者:张婍 冯江平 王二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