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A 2018年,青岛电视台小单主持人:“你说你是个体育老师,我觉得不违和。” B 2016年,杭州某小学体育老师担任班主任,遭到22名学生家长集体“炮轰”,最后被迫卸任。 C D E F G 2010年,电视剧《爱情公寓》台词“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以上是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体育教师被污名化事件。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 破坏性评议损伤了体育教师的道德形象 “最牛体育教师”的云南白汉场中心小学体育教师毕首金从教30余年,通过对废品的改造和加工,自制了8000多件体育教学用具,其中36种还申请了发明专利。其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受到社会的好评。类似这样的新闻报道无疑对构建体育教师正面、积极的媒介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无形中强化和树立了体育教师正面的道德形象,在很大程度上给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然而,一旦有个别体育教师发生越轨行为,就被公众冠以“败类”等污名化的名称,媒体也“添油加醋”,用标新立异、尖酸刻薄的字眼和标题,扭曲事实,将个别害群之马的行径扩展到整个体育教师群体身上,破坏体育教师的集体道德形象。 2. 负面性型塑破坏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身份 体育教师被污名化的主要原因正是网络媒介对其的负面传播。我国多数新闻媒体属于企业性质,为了追求收视率和点击量,有些媒体不惜违背道德和职业操守,有意识强化或刻画体育教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文化基础差”的形象。 3.强制性施压误导了体育教师的自我认同 受社会压力的影响,焦虑不安成为当下社会人的普遍性情绪,这时通过对某些群体实施污名化以缓释精神压力、宣泄情绪成为某些人的选择,而这对于被污名化的群体来讲,已经演变为一种强制性的道义施压。正如有学者所言,体育教师之所以是整个教育领域的弱势群 体,是因为不平等的观念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引发了教师间的认知隔膜和肢体区隔。 4.结构性偏见恶化了体育教师的社会认同 2012年江苏某学校一男生跑步突发昏厥猝死,一时间多家新闻媒体跟风报道,更有媒体用偏激字眼报道此事件,从而引发了社会、家长以及学生对跑步的恐惧,一些家长更是极端地拒绝孩子再进行跑步活动,甚至有些学校也直接取消了体育课的长跑项目,这不仅加深了大众对学校体育的质疑,也加深了对体育教师的误解。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为核心使命的体育教师遭遇到了诸多不公正的评价。而这种质疑和偏见,使体育教师“畏手畏脚”“谨小慎微”地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影响了其社会认同。 即使近几年体育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在“唯分数论”压力下体育课沦为“副科”的窘境中,体育教师难以生成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合理化解释。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行为、专业、关系3个方面来帮助体育教师确立身份认同以满足社会对体育教师身份的期待。 1.行为自律是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前提 体育教师之所以被污名化,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个别教师存在言行失范现象。因此,走出污名化困境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自身。“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师德师风要求让我们认 识到,体育教师群体的行为自律将成为解决污名化问题的基础性路径。科学而合理的价值观对于体育教师形成专业化的价值判断、科学化的专业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这种价值观引导着体育教师行为的生成。 2.专业自觉是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核心要旨 杜威于1935年在《教师和他的世界》中认与:报纸和无线电是灌输群众偏见的两种最有力的手段;并由此呼吁学校的一大任务就是培养免疫性,使不受到其影响。体育教师肩负着体育文化传播和体育课程实施的双重使命。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社会责任重大。然而体育教师并未获得与其他学科教师的相同回报。“同工不同酬”“体育课由其他老师代上”等情况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体育教师职业专业性的缺失。对于体育教育而言,体育教师所承担的专业使命更加明确而具体,体育教师如何认识这一使命折射出的是体育教师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我们不应因为体育教师遭遇了污名化而遮蔽了体育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特征,相反体育教师应更积极地关注自身专业。祛除体育教师专业的污名,并非要重建体育教师专业的“崇高”,而是要维护体育教师群体的“纯净”,即在全社会建构起体育教师身份的社会声誉。 3.关系自为是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基础路径 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和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日益重视,体育教师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使命和教育职责,这也迫切需要体育教师努力与各方构建良好关系,从而为自身的身份认同创造条件。首先,体育教师要建立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是维系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一种表现。其次,体育教师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顾渊彦认为“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体育教师的参与”。体育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主动参与到社区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去,组织宣传、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发挥专业和技能积极回报社会,并在此过程中,收获媒体和舆论的正面评价,以实际行动扭转社会偏见,获得身份认同。 |
|
来自: 杞乡青年 > 《有关音体美劳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