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管理不能脱离教师实际

 江山携手 2015-11-18
    学校的产品是课堂。如何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上出合格课,是一个挑战。因为教师之间是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传统课堂教学面对教师之间存在的差异,最好的解决之道是什么,又是如何消解这种差异的?可以这样说,当面对这个难题时,传统课堂教学几乎是无解的!当然是无解的,因为传统课堂教学依赖的就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准,教师专业化水平决定了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
    我当然赞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很多农村学校的现实就是这般:缺乏好的师资条件。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发展到“十指并齐”?总不能等到把所有的教师都发展成“特级”再推进教学吧。今天的中国教育,恐怕最大的挑战就是来自于农村教育现有的师资问题。我们总不能因此而抱怨甚至嫌弃辱骂,靠这样的手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当然也不能掩耳盗铃,靠扶持那些城里的“重点”来涂脂抹粉装饰脸面吧?
    可问题是,如何让尚不具备高水平的教师也能上出好课?不仅如此,还必须保证即便有能力上出合格课的教师,能否尽量不受自身情绪的干扰,保证每节课都是“好课”?这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更像是天方夜谭。
    假如真的思考这个问题的话,我以为,削弱和消解教师的“个体”作用才是关键。“龙生龙、凤生凤”,如果紧紧抱着这样的观念不放手,那农村教师和“特级”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什么时候都无法“让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这个时候,“模式”则变得尤其重要!我们可以发挥模式的“生产力”,让课堂因为具有科学的流程而发挥出效益!
    我的“模式说”,肯定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教无定法”。教无定法当然没错,可“有错”的和该被指责的难道是农村教育?脱离实际谈教育,不仅是一种浮躁,而且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可惜的是,我们总在立足“城市”谈教育,眼里压根没有农村。更何况,教无定法似乎有一句“孪生”话,好像叫做“贵在得法”,没有“法”的课堂是什么样的课堂?课堂一旦远离了“标准”,那教学行为就变成一种纯属“私人化”的个人行为,自由散漫、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这样的课堂正充斥着今天的教育,我们不以为忧,反而沾沾自喜美其名曰“课堂艺术”。
    教学需要“规矩”,这个规矩就是模式。这个模式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尽可能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并保证学生能拥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权利,离开了这个“保障”,课堂教育就很容易滑落到“个人表演”上来,所谓教师是“主导”,我们不是有很多的人,“导”个没完没了,“导”着导着就忘记自己是谁了,导着导着就又成主角了,课堂的“独角戏”就是因为教师成了主角的原因。
    教师退回到模式里,调动一切手段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并借此谋取教学效益。农村教育因此也回避了师资水平不高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