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下)

 南宫藏文 2015-11-18

四川会理 刘世渡

   七、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还展示了对兰花生态学、兰花栽培学、兰花鉴赏学的丰富内容。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下有采樵人,伸手摘不得。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

   素心兰与赤心兰,总把芳心与人看;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

   录于《扬州八家画集》237页

   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

   兰花几箭又添芝,何处寻来问画师;总为一身心上寻,果然培得自然知。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05页

   春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惟有竹为君子伴,更无他卉可同栽。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0页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历春夏又秋冬。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1页

   竹石幽兰不一家,妙香清品不争差;画来一片山中起,得志终为上苑花。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4页

   石上青青一片兰,写来碎竹不须竿;乾坤大地春光满,纵有微霜那觉寒。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4页

   山多兰草却无芝,何处寻来问画师;总要向君心上觅,自家培养自家知。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02页

   买块兰花要整根,神完力足长儿孙;莫嫌今岁花犹少,请看明年花满盆。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7页

   叶少花稀根亦微,风前亦有清香飞。何人种我砂盆钵,固本添泥雨后肥。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

   万里关河异署寒,纷纷灌溉反摧残。不如归去匡庐阜,分付诸花莫出山。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6页

   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74页

   栽得盆兰返故乡,天家雨露郁苍苍。今朝满把兰芽茁,又喜山中气候长。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8页

   画兰且莫画盆罂,石缝山腰寄此身,总要完他天趣在,世间栽种枉多神。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9页

   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好似杨妃新浴后,薄罗裙系怯君看。

   录于蒋风白著《兰花百图》129页

   重帘曲径草如堂,四座幽兰四壁芳,况复盆栽犹未尽,留余滋味最悠长。

    录于《中国兰花》杂志2005年1期10页

   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玩。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3页

   乱草荒蓬著处埋,兰花无地可安排;想因赋质多灵秀,定要移根上苑栽。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95页

  八、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还有艺术创作灵感、兰文化美学的经典论述,是学习、借鉴、继承和发扬中国兰文化取之不尽的宝贵遗产。

    石多于兰,兰多于竹,无紫无红,惟青惟绿,是为君子之谷。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38页

   兰草写三台,无人敢笔栽。取得新奇法,墨香吹出来。

   录于蒋风白著《兰花百图》129页

   老去仍然作画工,题诗题上石玲珑;远看却似磨崖刻,藏在兰条竹叶中。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48页

   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09页

   画兰画竹已多年,竖抹横拖近自然;更向云中画山石,令人如望藐姑仙。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0页

   兰为桩主石为宾,石势翻成大王人;总是世间无定局,画工随便付陶钧。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1页

   此是姑苏石上花,披兰带竹势欹斜;老夫画得江南意,挂在衙斋若到家。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2页

   少年学画守规成,老大粗疏法尽无;但得宋元气韵在,何需依样画葫芦。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35页

   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录于陈丕谟选注《历代题画诗选》135页

   一幅齐纨七尺长,不画春芳,不画秋芳。写来蕙草意飘暘,恍在潇湘,又在沅江。

   红罗斗帐挂深堂,月夜流光,雨气新凉。薄衾碧簟拥韦娘,帐里花香,帐外花香。

   调一剪梅。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331页

   九、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跋文,有对艺术理论地阐述,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有学习绘画的心得,还有对艺术创作思维和艺术创作灵感的感悟等,也都是一篇篇优秀、短小的经典散文。

   昔游天目山,与老僧坐密室中,闻幽兰香,不知所出。僧即开小窗,见矫壁千尺,皆芳兰披拂,而下又有枯树根,怪丑坏烂,兰亦寄生其上,如虬龙勃怒,□鬣皆张,实异境也,堂老伯游湘楚中。所见必多此种,惜不得人为之图写耳。小侄郑燮敢画此以献于左。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31页

   古人云,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不不闻也,闻之久与俱化也。日与士人君子相磨切,岂复有不善之事乎?画芝兰如见君子逊逊室中,屋室俱美。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92页

   郑所南、陈古北两先生善画兰竹,燮未尝学之;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34页

   石涛画兰不似兰,盖其化也;板桥画兰酷似兰,犹未化也。盖将以吾之似,学古人之不似,嘻,难言矣。

   清代郑板桥题《兰竹石图》跋文。

   先构石,次写兰,次衬以竹,此画之展次也。石不点苔,惧其浊吾画气。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48页

   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君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未画以□不主一格,□画□后可留一格。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77页

   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宏翁同学老长兄善品题书画,故就正焉。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313页

   岱丁年老长兄,以□岩峤壁之姿,为衡、霍、嵩、华之长。秦松汉柏,皆依丽于是麓间,自号岱丁不虚。画中峭石,恐不足方百之一也。岱丁本吾江南人,幽兰之贞,竹箭之美,含芳植节,莫与京抗,合南北之灵秀,萃集一身。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315页

   板桥居士为范县令,官事县不能办,何论家事!一应米盐琐屑,皆王君体一为予任其劳。暇日作画,亦以兰竹松石之琐琐者报之。藏此不废,他日相逢犹记匆匆不暇给时也。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332页

   予作兰有年,大率以陈古白先生为法。及来扬州,见石涛和尚墨花,横绝一时,心善之而弗学,谓其过纵,与之自不同路。又见颜君尊五,笔极活,墨极秀,不求异奇,自有一种新气。又有友人陈松亭,秀劲拔俗,矫然自名其家,遂欲仿之。兹所飘擎,其在颜、陈之间乎,然要不知似不似也。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93页

   杭州金寿门题墨兰诗云:“苦被春风勾引出,和葱和蒜卖街头。”盖伤时不遇,又不能决然自引去也。芸亭年兄索余画,并索题寿门句。使当事尽如公等爱才,寿门何得出此恨句?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94页

   东坡画兰,长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兰在深山,已无尘器之扰,而鼠将食之,鹿将□之,豕将□之,熊、虎、豺、□、兔、狐之属将啮之,又有樵人将拔之割之。若得棘刺为之护撼,其害斯远矣。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95页

   石涛和尚客吾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妙。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诗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当面石涛还不学,何能万里学云南?题高凤翰寒林雅阵图西园为晚峰先生画,余不及见晚峰,而西园见之;后人不及见西园,而予得友之。由此而上推,何古人之不可见?由此下推,何后人之不可传?即一画有千秋遐想焉!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98页

   红兰主人以后有紫琼崖主人,今又有素鞠主人,皆天潢的派词源大手笔也。恨不得见红兰而得,侍紫琼翰墨已幸甚,今又见素鞠亦生平之幸也。因以拙笔兰竹奉献,兰芳竹劲石介芝灵,唯主人足当之。见主人则红兰、紫琼如在目前不远。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37页

   满幅皆君子,其后以棘刺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名桥老哥,君子也。特此意以处京畿,无往不利。千里之外,无所赠,寄姑以此为压缄之物耳。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43页

   文与可、梅道人画竹,未画兰也。兰竹之妙始于所南翁,继以古白先生。郑则元品,除则明笔。近代白丁、清湘,或浑成,或奇纵,纵脱古维新特立。近日禹鸿胪画竹,颇能乱,甚妙。乱之一字,甚当体任,甚当体任!乾隆庚辰秋九月,登高不果,过吴公湖上写此。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43页

   索画者必有来意,某处画兰,某处画竹,某处画石,而作画者又倔强不依此,两两所以背谬也。殊不知即其所索之中依其位置而略为剪裁,稍加伸缩,既不失主人意指,而亦不愧自家笔墨,顾不美乎?主司命题如此,而我之作文偏不如此。虽锦绣珠玑与题何涉。善作者绝不与众人同,而却不与命题□□,求匠心独得乎!吾之此画亦只是兰竹石,而绝不与众家同,亦不与自家同,或亦有匠心焉。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45页

   饮牛四长兄:其劲如竹,其清如兰,其坚如石,行辈中无此人也。屡索予画,未有应之,乾隆五年九秋过,予寓斋目检家中旧幅奉赠。竹无杆,兰叶偏,石势仄,恐不足当君子之意。他日当作好幅赠过耳。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31页

   画兰之法,三枝五叶;画石之法,丛三聚五。皆起手法,非为兰竹一道仅仅如此,遂了其生平学问也。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化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此幅虽属小景,要是山脚下洞穴旁之兰,不是盆中磊石凑栽之兰,谓其气整故尔。聊作二十八字以系于后:敢云我画竟无师,亦有开蒙上学时。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30页

   昔人画竹者称文与可、苏子瞻、梅道人。画兰者无闻。近世陈古白、吾家所南先生,始以画兰称,又不工于兰。惟清湘大涤子,山水、花卉、人物、翎毛无不擅长,而兰竹尤绝妙冠时。盖以竹干叶皆青翠,兰花叶亦然,色相似也;兰有幽芳,竹有劲节,德相似也;竹历寒暑而不凋,兰发四时而有蕊,寿相似也。清湘之意,深得花竹情理。余故仿佛其意。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29页

   古人云:孤松瘦石盖以少为贵者,至于丛兰丛菊丛竹则又以多为贵也。诗云:竹苞松茂,则松又何尝不好多,而况竹乎,长子孙,傲霜雪,守定节,贯四时,此君子有全德焉。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14页

   栽兰点石宜也,兰多则石小,兰少则石钜,若兰整根整块,而又甚钜,与盆相弥,则无所用石矣,是幅盆小兰密,虽有美石,何从安点,故放置之盆外视有剜肉医疮,强栽硬捺者,前以通矣。蔗圃三七安顿,一花一石皆有妙理。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60页

   所南翁画兰好画根,余好画兰不画蕙,皆各有偏□□,然画根者,谓天下无地可栽也。予不作此激烈语,不画蕙者,愚无欲香远而长,花少而贵又何讥焉。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17页

   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难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宏翁同志老长兄善品题书画,故就正焉。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313页

   作词莫难于小令,尤莫难于单调小令。作诗莫难于绝句,尤莫难于无言绝句,谓其字句少而韵味长也。若韵味不长何取于字句之少,□作画不难于千枝万叶,难于寥寥数笔。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39页

   终日画兰画竹而不画石,不过小小局面,即兰竹之精神面目,亦变缺而不全之。双石笋二枝,以兰竹夹杂其中,则石有神,而竹兰亦有托,乃为诗:窄处安身密处藏,石腰石缝是吾乡;四时不老含香节,蛱蝶游蜂那用忙。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59页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歇,便要骂人。三日不画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今日客中早起,洗面,漱口,啜茗。即以洗面之水,涤砚中滞墨,而友人之纸适至。欣然命笔,先写石,次写竹,次写兰,又以小竹点缀于兰石之旁。有得时,得笔之乐,总以数日不画故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自笑而听之。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65页

   郑板桥先生的题竹、石诗、词、跋文,本文还尚未收录,仅就对与兰有关的内容作了收集和整理,其数量和内容却已经是丰富多彩之极。以上九类概括和归纳也是笔者的寡陋之言,旨在能为爱兰人士提供一份较为完整的兰文化资料而已。

   解读和鉴赏郑板桥的题兰画诗、词、跋文,对中国兰花的研究和鉴赏、对中国兰文化的探索和传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中国兰花从古至今就象征着一种理想、一种情操、一种德行、一种人品、一种人格。郑板桥先生题兰画的一首首诗词和一段段跋文,都是中国兰文化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国兰文化史上值得研究和发掘的宝藏。

   注:本文材料的搜集整理参照。

   1.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画家丛书潘茂著《郑板桥》

   2.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陈丕谟选《历代题画诗选》

   3.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年版吴应祥编著《中国兰花》

   4.广东旅游出版社1994年版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

   5.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胡海超编写《中国绘画趣谈》

   6.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蒋风白著《兰花百图》

   7.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

  8.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邢立宏梁雪健编《中国画名著兰》

  9.中国北京长城出版社2003年版《郑板桥书画集》(影印)

   10.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扬州八家画集》(影印)

   11.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

   12.中国兰花协会主办《中国兰花》2005年1期石乃一撰文《湖北钟祥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13.四川省兰花学会主办《魅力兰花》2008年3期4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