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支兰能有多难画,何以天下文士见兰起意?

 llljjgg 2023-03-14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图1 南宋 赵孟坚《墨兰图》卷 纸本淡墨 34.5×90.2cm故宫博物院 有文征明题跋 清人诸著录

最著名的赵孟坚《墨兰图》看上去极简单不过,寥寥几根线条,粗细差不多,墨色也很相似,几乎都是淡墨。一眼看去十分平凡。观者容易问“它好在哪里”,且史上大文学家、鉴藏家,也是赵孟坚好友周密提及此画,“赵孟坚墨兰最得其好,其叶如铁花,茎亦佳……前人无此作也”。周密阐其理由,认为孟坚之兰前无古人,“铁花”一语中的,表明笔力遒劲,气势非凡。将兰草画至这个地步非常不易,前提需要深厚的法书功底,能骨法用笔方达气韵生动,历代画兰者众多,可见兰之“清”者却罕见,称之:写兰。从花卉形态看,赵氏墨兰属春兰,但画家有意夸张其生命旺盛姿态,绽放如夏兰之绚烂,有着春兰花朵的含蓄饱满,又有蕙兰长叶的舒放飞舞,写出寄托与心情。每一笔都见书法和笔墨功夫,最难得也是看似最简单处,赵孟坚写兰以淡墨多,换句话说,这是艺人最高的自信,只有一种表达方式,无需在形式上过多寻求与众不同,将赵氏墨兰图套用传统《芥子园画谱》画兰诀是没用的,大师剑走偏锋,出手即巅峰。在舍弃浓墨的功能与优势下,成功表达兰叶穿插、花朵俯仰、荆草繁杂,除了几点点苔皴少许重墨,几乎都是清一色淡墨,赵孟坚凭借高超笔墨技法完美写就兰草“清”气品质,见画如古馨香袭面而来。不愧画家自题诗: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

文章图片3

图2 五代 黄居寀《花卉写生图册》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历代文士爱兰、赞兰、写兰,流传“一世兰,半世竹”之说,意思用一生功夫画兰,半生功夫画竹,兰竹既需要娴熟笔墨技法又兼备深厚文化涵养,如何体现其傲骨坚韧的高贵品格为画兰竹的真正寓意,并借助美好品性寄托文士思想。身为南宋最后的皇室贵族,赵孟坚的存在让人联想旧王孙溥儒,面对山河易主的悲戚处境,肩负经国济世天生使命的王朝后裔,隐退或对抗实为艰难抉择,况有生之年遇新朝更替,仕元赵孟頫与遗民郑思肖形成极端反差,之后扬州八怪、四僧都是画史典型反叛案例,他们都或多或少借助写兰发泄胸中臆气。后人更愿意拿他们作比,赞扬忠烈气节不随世移,为此甚至杜撰历史,将原本相差五十多岁的赵孟坚(字子固)、赵孟頫(字子昂)堂兄弟二人编入故事,今天读来略带八卦气息。《宋人轶事汇编》记赵孟坚入元后不仕,隐居故乡嘉兴广陈镇,这时在元朝当官的堂弟赵孟頫来看望他,孟坚闭门不接见,夫人劝他不要这样,于是允许子昂从后门入室。落座后,妇人客气道:“弁山吴江一带近来安好?”子昂答:“好。”子固这时回了句双关语,原文说:“弟奈山泽佳何!”《汇编》作者很会讲故事,一句话彰显赵孟坚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子昂羞愧不已瞬时退出,子固命人清洗弟坐过的椅子。“奈山泽佳何”两层含义:你已入元,旧山河与你何关;山河破碎,你奈何得了吗?每一句都戳中宋后裔内心脆弱的尊严,震碎同为太祖十一世孙的颜面,赵子昂哪里还坐得住,虽书中未提,脑海立现人物灰溜溜退出后门的画面。这是遗民的愤慨,也是遗民的无奈,看似质问他人,也在呵责自己。实际上赵孟坚逝于南宋灭亡前十年,蒙元大军即将南下破城的岁月,无正史记载其与从弟孟頫往来关系,故事都为后人联想作。

文章图片4

图3 宋 佚名《秋兰绽蕊图》25.3×25.8cm 扇面页 故宫博物院

赵孟坚画兰虽寄托深厚家国情义,但并未生些抱怨,在这一点上,扬州八怪名气居首位者郑板桥就不幸许多。子固毕竟皇族出身,物质生活上从不会出现短缺,郑燮却面对一世飘零半世卖画求生的颠簸命运,写诗作画谏讽当时为常有之事,每一笔都流露大公精神和刺世思想。身为画家的郑板桥,终究褪不下理想主义的外衣,同时也完成艺术上批判现实主义的符号化身,辞官归扬州的郑板桥将兰花创作推向炉火纯青。郑燮刺世思想主要在题画诗中流传下来,比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没有入世就谈不上出世,首先,考试战线拉的太长,从二十岁到四十五岁都在不停地参加国考,用他自己的话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不仅当官很晚,最亲近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幼年丧母,14岁又丧继母,中年丧子,39岁丧妻,57岁妾所生子又夭折;好不容易靠京城慎郡王允禧推荐当上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只十二年政治生涯就被迫辞官,称病告老还乡。郑燮画兰,常在兰花周边画上荆棘丛生,并说“东坡画兰,常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仕途坎坷之人难免常陷郁结,便寻求史上命运更加受阻的伟人来自我慰藉,苏东坡便是治愈天下文人良剂之典型,郑板桥又说“无小人亦不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有点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的味道,同时也体现郑燮的豁达。他说的荆棘、小人是谁?要从郑板桥辞官说起。乾隆十八年(1753),山东潍县发生大饥荒,郑县令为解决灾事,不顾劝阻,自行开仓赈恤,并逼迫当地富绅低价售粮,就此得罪很多富豪而被高密,遂以赈灾不当被惩。郑板桥或许并不是当官的料,据说有人劝阻他先向上级报告再开仓,郑板桥说:“这都什么时候了?等请示被批准,还有一个百姓活着吗?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担着!”没想到秋季又遇到歉收,传郑县令将养廉钱都捐赠百姓,但仍杯水车薪,辞官时毅然决然将灾民借据付之一炬。不得不说,民间对郑板桥的清官印象好到骨子里,《清史列传》记载,“官山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结果“以请赈忤大吏,乞疾归”。不管后人如何神话这位县太爷,郑板桥一首写竹诗却是肺腑,阐释文人画之文人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何说传统文人画前提系文人身份,此处完美解答,板桥先生以“忤大吏,乞疾归”代价留下千古“狂士”的美名。种种事迹,说明郑燮何以晚年一边卖画一边企图归隐,他将自己比作芝兰,“便以乾坤为巨室,与君高枕卧其间”,此君便是高崖峻壁之兰草。悉数观察郑板桥的兰花,多生长在悬崖峭壁或深山幽谷中,以逆境体现兰花高洁伟岸和坚忍不拔品性。郑燮又笑世人将兰花搬入温室种植,“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还有“他日江南投老去,竹篱茅舍是芳邻”,都写对幽兰拟人化的文学想象和逸士追求,自称: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看似简单草草逸笔的兰花,实为花鸟画科之最难。

文章图片5

图4 清 郑板桥《悬壁幽兰图》

文章图片6

图5 清 郑板桥《荆棘丛兰图》

将兰花神化的是春秋《左传》,赋予人格精神的是孔子,后世画兰者几乎没跃过这两个传统。左传记载郑穆公郑兰刈兰而死,郑穆公生母燕姞早年是郑文公姬妾,但不怎么受宠,一日,她梦见天神送她一枝兰花,说“我是你的祖先伯鯈,兰花香味国中第一,带着它就能受到世人爱戴,你要把兰花当儿子一样爱护”。不久,燕姞便受到郑文公召唤侍寝,她说“我没什么才能,但侥幸怀了儿子,你不信的话可以兰花为证”,郑文公答应。之后燕姞果然诞下儿子,起名“兰”。多年以后,郑兰生病,看到即将枯萎的兰花,告诉身边人,说兰花凋谢时就是他离去之日,果然郑穆公与兰花一同死去。其实兰花的出现象征先祖伯鯈、天神、神符令,燕姞携它产子暗示兰花国母身份,以兰作证又是兰为神像之意,无才无能为大德,郑穆公起名兰也是暗示兰为王者象征。刈兰而卒的传说奠定国兰地位,郑王因兰而生,为兰而死。郑兰去世百年后,孔子接替大任完成周游列国的志向,但其儒家周礼制度并未被各国统治者接受,孔子这时也发出怨天牢骚,将自己比作与群草为伍的香兰,显然与苏东坡、郑板桥的兰生于荆棘思想类同。但孔子说法更为讽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将兰花比作善人君子从孔子口中说出,就完全确立正统观念,告诫慎伍、慎友,接着又说君子独处时,做给自己看最难,慎独的榜样也是兰花。“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立牌坊给外界看容易,但独自芬芳却太难,孔子将修身立志作为随时随地的要求,且不随穷富而更改,所谓穷不失志,富不癫狂。孔子游列国后返回鲁国途中,看到幽谷中兰花独茂,又发出矛盾心理,说兰作为王者香却与众草为伍,联想自己满腹经纶却实现不了经国济世的理想,一辈子学富五车为谁用?“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遂即下车为兰鼓琴,俗话说龙困浅滩被虾戏,道出历代贬谪之士的心声。孔子将兰花推向品德高尚的巅峰,自此千年传统再未下过儒家道德的神坛,清代扬州八怪、四僧做兰花图,只不过将兰花气节世俗化,多了一丝形式主义意味,思想上却从未越级。

文章图片7

图6 南宋 郑思肖《墨兰图》大阪市立美术馆25.7×42.4cm

元末画坛奇人倪瓒,在元亡后也选择浪迹天涯,过上江湖隐士的日子,他有首诗纪念了屈原、兰花、郑思肖,直抒不与新朝合作的反叛精神,且对抗到底。“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蕙兰已枯,南宋亦接受了现实,唯有郑所南、屈原爱国节操遗存下来,成为倪瓒独自对抗下去的精神支柱和勇气源泉。屈原以身殉国最为凄惨,成为中国古代忠贞不屈、不食周粟的代表符号,郑思肖提到过屈原精神,而清代石涛、八大又暗指过郑所南,由此也看出中国文人精神的传承与不废。屈原一生被流放两次,共二十多年之久,至死不改心志。他力劝楚怀王联合齐国抗秦,遭到权臣反对而被楚王冷落,屈原胸怀远略,认为楚若与秦结盟,便成为六国的众矢之的,早晚处于被孤立处境,于是被对手谗言而遭五年汉北放逐。贬谪期间,屈原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因楚秦结“黄棘之盟”而受到齐、魏、韩三国敌对,楚国陷入三国围攻,不得已求助秦国,秦国以扣押楚国太子横为条件援助楚国,楚怀王因此付出巨大代价。政治风云变幻无端,太子横在秦国做人质期间因私斗杀掉一个重臣,惊慌之时逃回母国,秦楚两国关系就此降至冰点,盟国之约变成废纸,战争摩擦此起彼伏。流放回国的屈原回到楚国后,可笑的是又重演悲催历史,此时的秦昭襄王谎骗楚怀王在咸阳会盟,屈原依旧坚持观点,告诉楚王说秦为虎狼之地,万万不可去。可怀王在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怂恿下,又一次上当,到秦国后被困三年直到死去。楚顷襄王即曾经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横,仍大梦不醒再次向秦求和,被屈原大夫义正言辞地严厉斥责,屈原又被流放沅湘,这次达18年之久,听到故国郢国被秦攻破的消息,屈原大夫羞愧与悔恨交加,投身汨罗江。在《离骚》、《九歌》中常有兰花形象出现,例如“纫秋兰以为佩”、“结幽兰而延伫”,23年异国流浪却初心不移,日夜风餐露宿而虽九死其尤未悔,成就路漫漫其修远兮。

文章图片8

图7 明 仇英《兰草图》故宫博物院

作为画无根兰斗士郑思肖,直接将屈原作为精神偶像,与元异族抗争到底。“思肖”取自思赵,肖为赵字一部分,字“忆翁”为不忘故国,号“所南”意永不朝北(蒙元)坐,郑思肖极端爱国行为很难找出第二人,连居室都更名“本穴世家”,移花接木“大宋”二字。最著名的无根兰作品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馆,此件作品用墨极简且淡,很难找出比郑思肖这件墨兰图用墨更少的画作了,相比赵孟坚墨兰图,它看上去更为简洁也更难理解,认识中国文人画的难度不仅在于笔墨技法鉴别,还在对文化史的逻辑梳理,如果不知道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历史故事,寥寥数笔墨痕也就是失却大半意义。郑所南画兰不仅不画根,还形单影只,丛枝不成双,《遗民录》记载他画兰不画土,世人惊讶,问其原因,思肖回答“土为番人夺,忍著耶?”故土沦为他邦,亡国悲苦难以直面现世。郑思肖更为传奇的作品是血泪史诗《心史》,传说他死后将百首诗藏于苏州承天寺枯井内,直到三百多年后,于崇祯年间被寺院僧人发现,心史重见天日,冥冥之中,为明王朝末日点起精神的冉冉星火。密封手稿包纸上写“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一时间苏州城士人竞相阅读,成为天下有志之士的精神良药,世称“铁函心史”。郑思肖将思念故国的倔强情怀写进题诗,且故意不用元朝大德年号,仍用南宋赵显“德祐”年号,而此时距南宋亡国已有三十年。火爆一时的《甄嬛传》中,沈眉庄一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打动雍正皇帝,正是吟咏郑思肖诗句。

文章图片9

图8 高师《春兰图》

文章图片10

图9 高师《兰石图》

文章图片11

图10 高师《兰丛图》

兰,自古与失意文人并现,兰香之稀有高贵比喻文人才气,崖谷绝境的生长环境比拟士人穷途困境,山中孤独绽放又是隐士超逸象征。儒家教育思想提倡入世治国平天下,但当满身才学无处可用,或遭受政治打击时,又不得已暂退朝堂,隐居和文艺创作是文人最后的稻草。于是扬州八卦、四僧不得已混迹市场,卖画求生,道家甚至佛家出世思想又占上风,胸怀志向的知识分子在理想彼岸与现实此岸中左右摇摆,文人与兰花有着天然亲近感,这种亲近感当下仍不褪色,兰也进而成为怀才不遇的符号象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