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避免学生的“价值不足”感

 江山携手 2015-11-18

 

被他人重视、赏识,得到他人的肯定、认可,是一般人都有的心理需求。如果这种需求得到了满足,那么人就会感觉到心情愉悦,信心倍增,自我价值意识迅速提高。反之,一个人长期处于被冷落、被辱骂、被嘲笑,做什么事都被他人否定的环境下,这个人一定会信心全无,自暴自弃,任何东西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

在学校,我们很多人对那些不求上进,混天度日,厌恶学习的学生总是不理解,总抱怨这些学生不可理喻,朽木不可雕,于是,大多数教师对这些学生大都采取放弃的办法,“差生”群体在学校就这样形成了,并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支队伍还有不断壮大的趋势。每当看到这些“不幸”的学生,我的内心真的有一种痛的感觉。我常常在想,如果这些在学校里无所事事的学生,是自己的孩子,我会怎样面对这个问题?我可能也会象很多家长那样,无奈地认为是自己的孩子太笨了吧!但是,作为一名深知目前学校教育问题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多地应该是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尽自己所能,不让一个孩子成为不幸的人。

有很多教师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提法非常反感,对此,我绝对理解,但是,我想提醒的是,如果我们不单纯用应试的教育观点来认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是盯着自己班上的那几个“怎么也教不好的学生”的话,我想还是应该能接受的。我们应该知道,压根就缺乏某种天分、完全没有禀赋、根本没有天资的那种人是很少很少的。之所以有“怎么也教不好的学生”,是因为我们的教育长期让这些孩子有“价值不足”感,让他们在学校里他们常被冷落,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信和尊严,他们不听老师的话,他们不用心上课,是他们内心之“恨”的外在表现,是他们对家长、对老师作出的一种反抗姿态。

听话、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好孩子谁都宠着、爱着。可是,这单一的评价标准封杀了很多孩子的个性,生活中让他们充满了“价值不足”感,夺走孩子们的快乐,使在小学一年级时很优秀的一些孩子也慢慢地成了“坏孩子”。我们应该想一想,当孩子们刚开始有一点不听话、成绩有一点下降时,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师对孩子都做了些什么?我们了解孩子吗?我们反思过自己吗?我们要知道,孩子们对世界的感知总是明快、乐观的。我们要做的是,尽量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认识的快乐、劳动的快乐、创造的快乐、与图书打交道的快乐、为他人做点事的快乐……当他感觉到学习有些疲劳、没有味道时,我们可以让他做一些在他认为快乐的事情;当他在某一方面可能暂时不会取得成功时,我们可以让他发挥自己的长处;当他犯了一点小错误时,我们可以利用他的优势的东西将功补过等等。总之,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孩子摆脱自己“价值不足”的感觉,始终依靠每一个孩子身上积极的东西,发现、爱护、强化他们身上好的东西(不论看起来这种东西如何微不足道),创设条件以使能力最弱的学生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所有这些,我们做了多少?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都会说,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我们都明白,但做起来就难了。但是,有很多事情我们认为难做,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做,如果我们真正地用“爱心和责任”来对待,把我们闲思、闲谈的时间利用起来,每一天有一点点不同和突破,我想应该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不要老是用客观的社会大环境、考试大环境等来为自己开拓,用魏书生老师的话说:我们不要等到什么条件都具备了,学生们都听话了,我们再好好教,自己再搞改革。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因“价值不足”而导致的厌学生问题,单凭教师的工作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