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论” 的大致思路如下: 一个小流氓拿砖块把一家店铺的窗户砸破了。店主不得不修补窗户,此时玻璃工有了生意。挣到了钱的玻璃工买了块蛋糕吃,糕点师便赚到了收入。随后糕点师去买了坛花,园丁又挣到了钱…… 许许多多的工作从此应运而生,经济被激活了。 换句话说,此论认为破坏能刺激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或说得更“专业” 一些:增加就业、激活闲置资源,因而刺激生产,GDP 升高了,财富增加了,美哉! 然而,这是个十足的谬论。诚然,修缮被砸破的窗户能给玻璃工带来工作和收入,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活动,但这只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 是那不得不被用来修窗户的钱本可用于买一套西装,这样裁缝挣到了收入可买一双皮鞋,而鞋匠也许会将赚到的钱放入银行储蓄,这则能降低创业者贷款所需付的利息,创业者随后……等等这一系列经济活动本来也是可以存在的。现唯独不同的是,前一种社会相比后一种社会,少了一扇窗户。 破坏摧毁财富,而非创造财富。这似乎应该是个易于理解的常识,但破窗谬论至今仍以许多形式存在着,而且有些经济学家也犯这种错误。譬如,知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曾说过: “二战的大量工程带领经济走出了萧条。” “说起来也许很可怕,但它(911世贸遇袭)可以给经济带来些好处。” 克鲁格曼博士可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哦!呵呵。 图注(ii)此图是在讽刺克鲁格曼的凯恩斯主义论调。 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美国经济学家。著名凯恩斯主义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经济学。 我国的一些经济专家同样不甘落后。在98年洪灾、汶川地震等灾难发生后,每次都有人蹦出论调声称这些灾害能刺激需求、拉动增长,对经济发展有益。更令人咋舌的是,由于近几年全国大力反腐,使三公消费降低、一些行业出现萧条,有专家随即表示消费开支减少产生连锁反应会致经济下滑—— 这大概是我见过最奇葩的破窗谬论的版本了。这些对破窗谬论有着奇特偏好的经济学家们有两个普遍共同点:一是估计都没读过巴斯夏与黑兹利特,二是几乎皆乃凯恩斯主义的拥趸。 凯恩斯的“挖坑理论” 不少人都听过:政府雇人挖坑,再填上,再挖,再填…… 如此往复,带动就业,工人们有了收入可以消费,铁锹生产商也有了生意,炼钢厂有了订单开动了锅炉等等,经济便能被盘活—— 这就是一个经典的破窗谬论,因为政府需先用征税等手段拿到钱才能雇人,且不论反复挖坑填坑本身就是在浪费财富。凯恩斯甚至在他大名鼎鼎的经济学著作《通论》中写道: “如果我们的政治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那么,造金字塔、地震甚至战争都可以起增加财富的作用。” 很不幸的是,凯恩斯的这些思想仍在经济学界占有一定的主流位置。 破窗谬论有许多变形,我们不能因为它换了衣裳就认不出来了。实际上,政府意图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破窗论的翻版,尽管这些刺激政策不包括表面的灾难和破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政府要实现这些刺激政策所用的资金可不是从天而降的财富;它首先需要征集资金才能推行刺激政策。 征集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税收,二是负债,三是货币扩张。简单地说,税收与负债无非是将钱从社会右边的口袋放到了左边的口袋,然后再花出去;这个过程并不创造总需求,因为刺激政策的施行首先要从市场中抽走资金。至于货币扩张,虽然名义上没有征集资金,但制造了通货膨胀,其实是通过贬值货币来转移购买力,也就是从市场中抽走购买力用于刺激政策。所以刺激政策都是先减后加的过程,加的那部分是“看得见的”,减的那部分是“看不见的”、是本可能在市场中出现的其它商品与服务。我上一篇内容提到政府创造就业也是一种破窗谬论,原因在此,别天真地认为刺激政策就肯定对经济发展有利。当然,为凯恩斯主义辩护的人经常会说资源大量闲置、未被利用所以要刺激—— 这种狡辩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人们未开支的资金停留于银行系统不等于没有用;更多的储蓄压低了利率,并参与到了金融投资。 巴斯夏批判破窗谬论距今已有160多年,但此谬至今仍然盛行。这其中有政府盲目追求GDP 增长等原因,但主要恐怕还是人们对经济学欠缺思考,因此,最后强烈推荐一本经典的经济学入门书籍:黑兹利特的《一课经济学》"Economics in One Lesson" -- Henry Hazlitt 作者黑兹利特是一位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他在此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诸多经济学常识、驳斥了众多常见的谬误,开篇第一章讲得正是破窗谬论。这本书经久不衰,在国内也反复出版多次。不夸张地说,如果你这一生只想读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籍,那就是这本书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