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仝小林.当归四逆汤在血管性疾病应用

 清茶清清 2015-11-20
当归 四逆汤出 自《 伤寒论》 , “手足厥寒 , 脉细绝者 , 当归 四逆汤主之”是 治疗厥 阴寒症 的代表方剂 ,由当归 、 桂枝 、 芍 药 、 细辛 、 通草 、 甘草 、 大枣七 药组成 , 功擅温经散寒 , 养血通脉 , 主治血虚寒凝 、 经脉不利之手足厥寒 , 或腰 、 股 、 腿 、 足 、 肩臂疼痛 , 舌淡苔
白, 脉细欲绝等证。现代临床主要应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 神经血管性头痛 、 血栓闭塞性 脉管炎 、 雷诺
氏病 、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 荨麻疹 、 腰腿痛 、 痛经 、 慢性妇科炎症等疾病 , 疗效颇佳。
雷诺 氏病患者 , 男 , 55 岁。2008 年 5 月 12 日初诊。主诉 : 双手指指端紫红( 雷诺氏征) , 口干 、 乏力、
多食 l3 年 , 加重 1个月。现病史 : 1995 年因周期性麻痹住院 ,测空腹血糖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
7. O mmol ·L 一 , 饮食运动控制 , 2000 年用拜糖平 、 活血通脉胶囊 , FBG 控制 8-9mmol ·L~ , 2005 年改用胰岛素泵。刻下症 : 双手指指端紫红( 雷诺氏征 ) , 口干乏力 , 偶有头晕头痛 , 手足凉 , 怕冷 , 手足麻痒 , 四肢肌肉偶有振 跳 , 血糖不佳时皮肤瘙痒 , 情 绪急躁 , 夜 间盗汗 , 多食易饥 , 眼干涩 , 眼皮跳动 , 无视物模 糊 , 二便调 , 舌 苔黄厚 , 脉沉细 , 体质指 数( BMI) :24. 7, 血 压 (blood pressure, BP) : 106/ 80mmHg。 既 往史 :周 期 性 麻 痹 l 3 年 ; BP 一 过 性 增 高 至 140/
1 10mmHg ; 阑尾炎术后 30 年。检查示 : 糖化血红蛋 白(HbA 1C) : 8. 4mmol ·L~ , FBG : 10. 56mmol ·L 一 ,血 肌 酐( Cr) : 8. 9t xmol ·L~ , 血尿素氮( BUN ) : 5. 51Ixmol ·L一, 尿白蛋 白排泄率 : 3. 09, 空腹 C 肽 : 0. 54, 尿常规 : 阴性 ,下肢血管超声未见异常。现服药 : 糖适平 , 30mg, 3 次/d, 胰 岛素泵 : 基础量 : 16. 2u, 早 、 中、 晚各 7. 6u。西医诊
断 : 2 型糖尿病 。中医诊断: 周 围性麻痹 , 糖尿病末梢 神经 , 血痹虚劳证。方药 : 当归 15g, 川桂枝 30g, 细辛30g , 白芍 30g, 黄芪 45g, 鸡血藤 30g, 首 乌藤 30g, 蜈
蚣 2 条 , 黄连 30g , 干姜 9g, 炙甘草 15g。
2008 年 6 月 9 1 3 二诊 , 服药 28 剂后 , 双手指端紫红好转 , 头晕头痛基本消失 , 仍有生气时血管胀感 ,性功能改善不明显 , 易怒减轻 , 性情较前平和 , 现精神明显好转 , 体力好转 , 手部抽搐 , 手臂 、 胸部 、 眼睑肌肉瞤动 , 饮酒时明显, 左手甚 , 腰以下发凉 , 皮肤发痒 , 餐后 血糖 波 动 范 围 大 , FBG 控制 可 。检 查 示 : FBG:7. 2mmol ·L~ , 2hPG: 9.9r et o ol ·L~ ,原方加制川草乌各
15g(先煎 )。
2008 年 7 月 7 日三诊 , 服药 28 剂后 , 雷诺 氏征现象好转 90%, 头晕 、 血管胀感 、 汗多稍好转 , 性功能
略有改善。急躁易怒 ,健忘,乏力 ,血糖仍有波动 ,HbA 1C: 6. 8%, BP: 115/ 70mmHg, 苔厚腻 , 脉沉弱。方药 : 制川草乌各 15g(先煎 ) , 当归 15g, 川桂枝 30g,白芍 30g, 细辛 30g, 蜈蚣 4 条 , 黄芪 45g, 鸡血藤 30g,陈皮 9g, 砂仁 6g。
2008 年 8 月 4 日四诊 , 服药 28剂 后 , 雷诺 氏征现象好转 90%,性功能改善 20%左右 ,头晕基本消失 , 急躁易怒好转 , 纳眠可 , 二便调 , BP : 112/ 76mmHg,苔微 白腻 , 细颤络滞 , 脉沉细。方药 : 8 月 4 日方去陈皮 、 砂仁 , 加仙灵脾 30g , 红参 6g(单煎) , 鹿角霜 9g。
患者 以“双手指指端紫红 , 手足冷凉 、 麻 、 痒 ,性功能下降, 口干, 乏力 , 急躁易怒, 多食易饥 , 脉沉
细”为主要症状 , 西医诊断为雷诺氏综合症 , 中医古籍记载中没有“雷诺氏综合征”的病名 , 属于“脉痹” 、 “血
痹”等范畴 , 《 素问·厥论》 指出 : “气因于中 , 阳气衰, 不能渗营其经络 , 阳气 日损 , 阴气独在 , 故手 足为之寒也 。”患者消渴 日久 , 阴损及 阳, 肾阳虚衰 , 髓寒骨冷 ,阳气不足, 不能温达于 四末 ; 而又血虚 , 经脉受寒 , 寒凝血瘀 , 气血不相顺接 , 所 以手足冷凉 、 紫绀和潮红混合而至 、 发麻 、 甚至疼痛 , 脉细欲绝 , 是 以“经络寒” 。
《 伤寒论》 经文中早有论述 , “手足厥寒 , 脉细绝者 , 当归 四逆汤主之” ; 同时 , 患者兼有 口干 、 乏力 、 多食易饥等消渴的主要表现 , 从其舌苔厚腻可 以看出 , 患者体内之浊气较重 , 脾虚 胃滞 , 失于运化 , 上泛于表而成。仝师辨别患者当为血痹虚劳之证 , 以温 阳散寒 , 养血通脉 , 苦辛降糖作为治疗原则 , 采用 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为基础方治疗。
本病的治疗特色在于应用药较多 , 相互配合使组方精炼 , 临床疗效颇佳 。方中当归辛温 , 为血中之气药 , 能散内寒而和血 , 配伍芍药可养血和营 , 配伍黄芪则补气而行血 ; 桂枝与细辛配伍 , 既可疏厥阴血分之风 , 又可散厥阴血分之寒 , 古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 ,但此方 中细辛用量达 30g,也未见任何毒副作用 ; 芍
药 、 炙甘草配伍 , 为和阴阳 、 调营卫的常用药对 , 缓急止痛 ; 雷诺氏综合征的患者多为性格急躁易怒 , 情 志
不疏之人 , 临床上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也多与肝气不舒有关 ,所 以当归配蜈蚣为治疗此病的经验药对 , 二
药皆入肝经 , 当归活血祛瘀为主药 , 佐 以蜈蚣补肝柔肝 , 荣养宗筋 , 共奏行气通络 , 活血起痿之功 ; 鸡血藤 、首乌藤各 30g, 用于糖尿病 以及各种 四肢疼痛 , 有养血活血 , 通经活络的效果 ; 黄连与干姜辛开苦降、 寒热并调 , 为降血糖的常用经验药对 。 二诊时 , 患者手指端紫红的症状好转 , 故守方继进 , 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制川乌 15g, 增强温 阳散寒之力 , 药证相合 ; 三诊 时 , 疾病治疗可算初步收效 , 雷诺 氏征减半 , 血糖指标也有下降 , 皮肤瘙痒好转 , 原方继服继续治疗 , 患者性功能改善仍不明显 , 遂加仙灵脾( 淫羊藿 )温补肾阳 、 祛风除湿, 现代药理表明, 它的提取液有促进精液分泌, 增加雄性激素 的作用 , 古人 言“丈夫绝 阳不起 , 筋骨挛
急, 可用之。 ”后又将蜈蚣 2 条增至为 4 条 , 加强荣养宗筋之效 , 终在 四诊时 , 获得初效 , 以后 随证治疗 , 并以原方继进 , 治疗半年, 病情稳定。
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患者 , 男 , 59 岁。2008年12 月 24 日 初诊。现病史: 2008年 9 月因单位体检发
现血糖升高 , FBG : 8. 5mmol ·L~ , 去某三甲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确定 为 2 型糖尿病 ,因当时尿 中有酮 体(50mg ·dL ) , 住 院治疗 , 服用格华止 0. 25g, 3 次/ d; 拜糖萍 50mg, 3 次/ d 至今。血糖控制佳 , FBG : 4. 9mmol ·L一 。 2hPG : 5. 47mmol ·L~ 。 HbA 1C : 5. 1%, 血脂及肝肾功能检查并无异常; 胰岛功能分泌延迟 ; 颈动脉超声 : 右
颈动脉窦部斑块形成 ; 下肢动脉超声未见异常 ; 腹部B 超示 : 脂肪肝 ; 肌 电图示 : 上肢体感诱 发电位正常 ,下肢体感诱发 电位较为异常。刻下症 : 手凉, 怕冷 , 口干 , 消瘦 , 发病至今瘦 13. 5kg, 大便 于 , 2- 3d/ 次 , 小便黄, 眠安 。家族史 : 父亲、 母亲 、 姐姐患有糖尿病 ; 苔厚腻腐 , 脉沉虚数 。西 医诊断 :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 中医诊断 : 消渴 ; 痹症 ; 血虚寒厥证 。方药 : 当归30g, 白芍 30g, 桂枝 30g, 制川草乌 15g(先煎 ), 酒军 6g( 单包 ) , 黄连 30g, 红参 6g( 单煎 ) , 生姜 5 大片 。
2009 年 1 月 21 日二诊 : 服上剂 2l 付 后 , 手 凉 、怕冷消失, 大便正常, 体重增加 4 斤 , 余无明显不适。
现服格华止 0. 25g, 3 次, d ,拜糖萍 50mg, 3 次, d , 早 FBG: 5. 5 ~ 6r e t ool ·L ~ , 2hPG: 7 ~ 8. 5mmol ·L 一 ,尺 肤 微
潮 , 苔微黄厚底滞 , 脉偏沉 。BP: 100/ 70mmHg。方药 :
当归 30g, 白芍 30g, 制川草乌 6g(先煎 ) , 肉桂 30g,鸡血藤 30g, 葛根 90g, 酒军 6g( 单包 ) , 黄连 30g, 红参6g( 单煎 ) , 生姜 5 大片。
2009 年 4 月 15 日三诊 : 服上方 3个月增加体重5kg 左右 , 全身发凉消失 , 无其他 明显不适 , 现服用达美康 1片 , 2 次/ d。HbA1C : 5. 5%, 眼底检查 : 阴性 ; 苔薄黄腻 , 舌底瘀 , 脉偏沉细略弦。方药 : 干姜 9g, 黄连15g, 黄芩 30g, 红参 6g(单包 ) , 葛根 30g, 鸡血藤 30g。
2009 年 5 月 13 日四诊 : 服上方28剂 , 近 1 月体重增加 2 斤 , 无明显不适 , 眠可 , 二便可 , 苔黄厚 , 夜间口干 , 脉偏沉细弦。肌电图: 尺神经肘下至腕 : 运动神经 传 导速 度 (MCV ) : 58. 7m/ s, 波 幅 11my, 有 传导 阻滞 ; 胫神 经 : 膝至 内踝 MCV : 41. 2m/ s, 波 幅 7. 6mv , 速度减慢 ; 腓总神经系带上至足背运动潜伏期 5. 6ms延
长 。FBG: 5. 5~ 6. 5mmol ·L~ , 2hPG: 6. 5 9mmol·L 。方
药 : 干姜 9g, 黄连 15g, 黄芩 30g, 红参 6g( 单包 ) , 葛根
30g, 鸡血藤 60g。
患者糖尿病 4 年 , 血糖 控制可 , 亦不伴有血脂 、 肝 肾功能异常 , 所 以病情相对简单 , 其主观不适症状叙述较少。患者患糖尿病病 日久 , 久病必虚 , 气血阴阳皆不足 , 阴虚血弱则经络失于濡养 , 血脉流通不利 , 瘀血内生 , 阻滞脉络 , 导致肢体发凉 、 疼痛等表现 ;又 2 型糖尿病多为过食肥甘厚味而发 ,土壅木郁 , 郁而化热伤阴 , 故有 口干 、 大便干结 , 2~ 3日大便 1 次, 小便黄 , 舌苔厚腐腻 , 脉虚数等表现 。仝师在 临证过程
中, 重视客观的症状—— 即临床指标的判读 , 患者肌电图可反映出下肢肌电图传感 电位异常。现代研究表明 , 糖尿病患者往往从疾病开始就伴有神经功能的受损改变 , 肌电图上可有反应 , 它先于患者主观上疼 、麻 、 木 、 凉症状 的出现 , 所 以治疗上提早御敌 , 反而更容易起效 , 甚至可发生病情的逆转 。另外 , 早期神经病变往往是功能性病变 , 并不伴有血管的阻塞 、 瘀滞 ,所以治疗上一般以益气活血为主 , 运用活血化瘀 的药物较少 。根据症状 , 患者可辨证为血虚寒厥证 、 脾虚胃热证 , 仝师临床上以当归四逆汤合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主方治疗 。成无 己在《 注解伤寒论》 指出 : “手足厥寒者 , 阳气外虚 , 不温四末 , 脉细欲绝者 , 阴血内弱 , 脉行不利, 与当归 四逆汤, 助 阳生阴也。”指 出当归四逆汤的两个治疗靶 向, 即养血和营与温通阳气。当归性甘 、 辛 、 温 , 可养血和血通脉 , 现代药理证实 , 当归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 对改善微循环功能有一定作用。 另外 ,古籍《 本草备要》 中记载 , 当归可“润燥滑肠 ” , 针对患者便干的症状 ,用此药至 30g 还有润肠通便之意 ; 当
归与 白芍配伍 , 可收敛肝阴以养血 ; 桂枝性辛、 甘 、 温 ,可温经通脉 , 推动血液之运行 , 恐其力度不足, 增加制川乌 、 制草乌各是 15g 以温阳散寒 , 此二味为剧毒之品, “ 药有峻性 , 必有奇效” , 仝师认为临床出现疼痛的症状 , 如属一派寒象 , 尤其病邪久羁 , 深入骨髓 , 为沉疴痼疾者, 非川乌 、 草乌而不能治 ; 现代药理证实 , 当归 四逆汤具有抗凝血 、 降低血黏度和扩张末梢血管作用; 另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 大黄泄热通便 , 黄连清热燥湿 , 二者同为苦寒之品, 相须为用 , 清泄 胃肠实热之力增强 ; 红参 可大补气血 , 生津液 , 治诸病之虚 , 并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 二诊时, 将桂枝易为 肉桂 , 增其
补命 门相火 , 散寒止痛之效 ; 另外加葛根 90g, 考虑患者停原来西药格华止 、 拜糖萍, 更换为达美康 , 遂增加降糖之力 , 现代药理证 明, 葛根 中的有效成分葛根 素可以调节血糖水平 , 改善胰 岛素抵抗 的作用 ; 患者
改善症状明显 , 体重也逐渐增加 , 三诊之后 , 仝师将方剂改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 专功降糖以及改善胰岛
功能之用 , 收效颇佳。
当归 四逆汤出 自《 伤寒论》 351 条 , 原文 “手足厥寒 , 脉细欲绝者 , 当归四逆汤主之”, 原方由当归三两 ,
桂枝三两(去皮 ) , 芍药三两 , 细辛三两 , 甘草二两( 炙 ) ,通草二两 , 大枣二十五个(擘 , 一法十二个 )组成 , 主要治疗血虚寒凝所致的厥证 , 后世医家宗此方化裁治疗多种血虚寒厥证 , 明代李 中梓 以此方治疗左胁有形之
厥疝 ; 清代林佩琴《 证治类裁》 用治腹寒痛, 唐容川用治手足痹痛 、 寒冷等证。现代医家主要依据其温经通
络, 活血散寒作用加以发挥 , 治疗末梢神经炎 、 多发神经炎 、 尺神经麻痹等属于血虚肝寒 , 脉络痹阻者 , 雷诺
氏病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等属于寒湿凝滞 , 脉络不和者。
通过列举仝教授 以当归 四逆汤治疗验案二则 , 印证 了仝教授在临证过程中“辨证一辨症一辨病 ”以及与中药现代药理相结合的辨治过程。所撷取的两则血管性疾病 的病案 , 为雷诺 氏病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两个不同的疾病 , 西医表现为不同的疾病特点 , 涉及脏腑 、 经络 、 部位有别 , 但包含 中医相似的证 ,即营血不足 , 或肝血不足 , 寒邪凝滞 , 脉道不利 , 血行不畅的基本病机 , 故治疗 时可 以“异病同治” , 可选用当归四逆汤为基本方 , 用 以养血和营 , 温通阳气。临床 上主要的应用指证为: 手足冷凉、 脉沉微细 , 若急性期皮肤红肿热痛, 可合并四妙汤清热利湿, 通筋利痹。 在
此基础上 , 结合临证 中西医疾病的病名 、 主要病理特点 、 疾病分型 , 治疗各有特色, 比如在雷诺综合症时应
该把握好血瘀 的病机 , 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应该重视降糖 。另外, 关注患者的“症状” , 这里的“症”所指
的是广义的“症”——不仅指患者 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更针对实验室的理化指标 , 比如肌电图 、 交感神经测
定 、 血糖 、 生化指标 , 均可作为临床上的重要参考 ; 注重完成现代药理成果 的临床回归 , 当归四逆汤经现代
药理学证 明具有活血化瘀 、 化栓块 的作用 , 将此方应用于血管性疾病 , 收效 良好 ; 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中 , 是实现症 、 证 、 病结合的关键之一 , 同时也实现了从理论到临床的回归。收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