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潦浒*家乡

 zzm1008图书馆 2015-11-20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2013-05-26 21:19:00)
标签:

旅游

分类: 云南印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我的家乡潦浒,坐落在南盘江西岸,属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所辖,是滇东北著名的陶瓷之乡。

潦浒距曲靖城36公里,与《爨宝子碑》的出土地只有几公里,现属麒麟区越州镇所辖。潦浒坐落在南盘江边,依山傍水,东临浩浩荡荡的南盘江,西靠龙风山,整个村子呈南北向狭长形,村中的一条街道长达三里,现有人口1400多户6000余人。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在古代就有“小云南”之称,因为土陶,从明朝至今都是商贾云集之地。早在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当地就开始用瓷土制作土陶器,随后逐渐发展成远近闻名的陶瓷集镇。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的制缸匠人们很执著,执著到有人认为他们木讷。该地的制陶工艺从明朝永乐年间传到现在,历经数百年传承,始终没有改变祖先制作陶器的形制:大肚、小口、小脚,依然是数百年前当地古陶的风韵。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有丰富的瓷土资源,瓷土厚达30余米,是发展陶瓷工业的有利条件。潦浒的陶瓷业有近600年的历史,源远流长。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古称“潦浒石”、“猫猫石”。何为“猫猫石”?据传,古时在潦浒石桥(亦称广济桥)下游几十米的“老虎石沟”附近的河道内,有一块巨石当河而立,巨石中空,每当水浪吞吐其间,便发出类似“猫——猫”的叫声,水流越急,其声越大,故名。后因妨碍航运行船,约在清道光七年(1827)治理南盘江时被炸。不论潦浒石还是猫猫石,总之潦浒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一首儿歌:“猫猫石,猫猫石,捡个石头熬熬吃。……”说的也是这层道理。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猫猫石的缸”成了潦浒陶瓷器响当当的代名词,周边地区的人民群众最喜爱潦浒烧制的陶缸、陶罐、陶盆等土陶器,价廉物美。到了清朝后期,陶瓷已遍及滇东北和现贵州省西部地区。潦浒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水路,潦浒地处南盘江畔,所产土陶器可用船上达曲靖、沾益,下通陆良等地;陆路,潦浒是曲靖——陆良之间的交通要冲,可以把丰富的物产通过车拉马驮运到其他地方。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从选泥、踩泥、揉泥到镇口、晾晒,直至最终入窑,这里的陶器制作需要近三十道工艺。脚踢盘飞快地旋转,之前分别制作的缸底和筒子坯子沾浆拼合后,很快露出缸的样子,然后取一个浑圆的铁圈轻置于缸口处,这叫‘镇口’,新做的缸坯要是没有‘镇口’这道程序,缸口很快就会塌陷或者变形。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一家人要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烧得出一窑陶罐。做坯要的时间最长,大约要二十六七天,再加上装窑、烧窑、出窑各需要一天的时间,差不多就是一个月的时间了。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这是家乡烧制陶瓷的龙窑,越州潦浒的龙窑是与这里的陶器共生共存的。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在潦浒,早期烧制的陶器多为“素陶”,即不上釉的陶器。烧制方法也是依据就地就便的原则,在一块空地上,用柴草支垫起来,在叠装好的陶器四周糊上泥巴,在顶部留孔,从底部点火,即可烧制,这种方法其实更像“焖”。由于技术落后,用这种方法烧制出来的陶器硬度不够,容易破损。后来,聪明的古人在实践中逐渐总结改进,才发明了龙窑。当然也不排除龙窑的技术是由中原地区的移民带过来的,并且这种可能性还更大。因为当时的曲靖其实是个移民地区,居民大多是中原移民。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龙窑在潦浒,明代可能就被广泛采用。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与地平线构成10-20度角的坡度,其形如龙卧斜坡,故称“龙窑”。龙窑的特点是热效率较高,单位产品燃料消耗少,升温降温快,上下温差较小,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釉黏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同时,龙窑还具有生产周期短,装烧量大,烧成成本低等特点。因此,龙窑的建造较为普及。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龙窑由蛤蟆口(火堂口)、窑床、窑墙、窑门、泪眼(火眼)、昂头起(烟囱)、工作面等构成。龙窑,形如龙卧斜坡。在猫猫石,仅存六七条。站在村口的高处,不大的村里满眼尽是“龙”。明朝留下的龙窑早已化成泥土,但是,直到现在,村里打窑的技艺仍然延续着过去的传统。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的龙窑、隧道窑、陶瓷工艺等等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保护的。因为它是滇东北地区的‘活着的陶瓷博物馆’,它涵盖了曲靖陶瓷发展的历史,从最古老的工艺到现代工艺都有涉及,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对于曲靖甚至云南的工业史来说,它又是近现代民族工业的标杆,在没有任何西方工业文明可以借鉴的基础上,它全靠自己摸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这样的路,不是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能走的。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如果延续了几百年的陶艺就此失传,那我们将愧对先人,也无颜面对后人,因为,我们没有薪火相传。但无论如何,我们却承担不了中断历史的责任。”看到这段话,我希望家乡的陶艺发扬光大,家乡的人兴旺发达!

我美丽的家乡--潦浒,我爱你!

分享:

3

喜欢

0

赠金笔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2013-05-26 21:19:00)
标签:

旅游

分类: 云南印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我的家乡潦浒,坐落在南盘江西岸,属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所辖,是滇东北著名的陶瓷之乡。

潦浒距曲靖城36公里,与《爨宝子碑》的出土地只有几公里,现属麒麟区越州镇所辖。潦浒坐落在南盘江边,依山傍水,东临浩浩荡荡的南盘江,西靠龙风山,整个村子呈南北向狭长形,村中的一条街道长达三里,现有人口1400多户6000余人。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在古代就有“小云南”之称,因为土陶,从明朝至今都是商贾云集之地。早在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当地就开始用瓷土制作土陶器,随后逐渐发展成远近闻名的陶瓷集镇。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的制缸匠人们很执著,执著到有人认为他们木讷。该地的制陶工艺从明朝永乐年间传到现在,历经数百年传承,始终没有改变祖先制作陶器的形制:大肚、小口、小脚,依然是数百年前当地古陶的风韵。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有丰富的瓷土资源,瓷土厚达30余米,是发展陶瓷工业的有利条件。潦浒的陶瓷业有近600年的历史,源远流长。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古称“潦浒石”、“猫猫石”。何为“猫猫石”?据传,古时在潦浒石桥(亦称广济桥)下游几十米的“老虎石沟”附近的河道内,有一块巨石当河而立,巨石中空,每当水浪吞吐其间,便发出类似“猫——猫”的叫声,水流越急,其声越大,故名。后因妨碍航运行船,约在清道光七年(1827)治理南盘江时被炸。不论潦浒石还是猫猫石,总之潦浒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一首儿歌:“猫猫石,猫猫石,捡个石头熬熬吃。……”说的也是这层道理。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猫猫石的缸”成了潦浒陶瓷器响当当的代名词,周边地区的人民群众最喜爱潦浒烧制的陶缸、陶罐、陶盆等土陶器,价廉物美。到了清朝后期,陶瓷已遍及滇东北和现贵州省西部地区。潦浒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水路,潦浒地处南盘江畔,所产土陶器可用船上达曲靖、沾益,下通陆良等地;陆路,潦浒是曲靖——陆良之间的交通要冲,可以把丰富的物产通过车拉马驮运到其他地方。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从选泥、踩泥、揉泥到镇口、晾晒,直至最终入窑,这里的陶器制作需要近三十道工艺。脚踢盘飞快地旋转,之前分别制作的缸底和筒子坯子沾浆拼合后,很快露出缸的样子,然后取一个浑圆的铁圈轻置于缸口处,这叫‘镇口’,新做的缸坯要是没有‘镇口’这道程序,缸口很快就会塌陷或者变形。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一家人要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烧得出一窑陶罐。做坯要的时间最长,大约要二十六七天,再加上装窑、烧窑、出窑各需要一天的时间,差不多就是一个月的时间了。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这是家乡烧制陶瓷的龙窑,越州潦浒的龙窑是与这里的陶器共生共存的。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在潦浒,早期烧制的陶器多为“素陶”,即不上釉的陶器。烧制方法也是依据就地就便的原则,在一块空地上,用柴草支垫起来,在叠装好的陶器四周糊上泥巴,在顶部留孔,从底部点火,即可烧制,这种方法其实更像“焖”。由于技术落后,用这种方法烧制出来的陶器硬度不够,容易破损。后来,聪明的古人在实践中逐渐总结改进,才发明了龙窑。当然也不排除龙窑的技术是由中原地区的移民带过来的,并且这种可能性还更大。因为当时的曲靖其实是个移民地区,居民大多是中原移民。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龙窑在潦浒,明代可能就被广泛采用。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与地平线构成10-20度角的坡度,其形如龙卧斜坡,故称“龙窑”。龙窑的特点是热效率较高,单位产品燃料消耗少,升温降温快,上下温差较小,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釉黏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同时,龙窑还具有生产周期短,装烧量大,烧成成本低等特点。因此,龙窑的建造较为普及。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龙窑由蛤蟆口(火堂口)、窑床、窑墙、窑门、泪眼(火眼)、昂头起(烟囱)、工作面等构成。龙窑,形如龙卧斜坡。在猫猫石,仅存六七条。站在村口的高处,不大的村里满眼尽是“龙”。明朝留下的龙窑早已化成泥土,但是,直到现在,村里打窑的技艺仍然延续着过去的传统。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的龙窑、隧道窑、陶瓷工艺等等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保护的。因为它是滇东北地区的‘活着的陶瓷博物馆’,它涵盖了曲靖陶瓷发展的历史,从最古老的工艺到现代工艺都有涉及,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对于曲靖甚至云南的工业史来说,它又是近现代民族工业的标杆,在没有任何西方工业文明可以借鉴的基础上,它全靠自己摸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这样的路,不是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能走的。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潦浒*家乡--不解的情愫(图片原创)
“如果延续了几百年的陶艺就此失传,那我们将愧对先人,也无颜面对后人,因为,我们没有薪火相传。但无论如何,我们却承担不了中断历史的责任。”看到这段话,我希望家乡的陶艺发扬光大,家乡的人兴旺发达!

我美丽的家乡--潦浒,我爱你!

分享:

3

喜欢

0

赠金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