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吉林缸窑镇 车间内缸窑烧制均手工制作

 榆杨 2013-04-23

来源: 新文化网-新文化报  2012-07-12 04:16 编辑:陈曦 

核心提示:吉林缸窑镇因当地著名的缸窑烧制技艺而得名。昔日繁荣的镇子,现在只剩下破旧的厂房和被人遗弃的大缸小罐。现在虽然看着很不景气,但制缸烧制老师傅们有信心将技艺传承下去。

聚焦吉林缸窑镇 车间内缸窑烧制均手工制作
李明是窑厂里的手工师傅,已经干28年了,他做出来的缸要稍贵一些
聚焦吉林缸窑镇 车间内缸窑烧制均手工制作
这是东北最大的缸窑,有100多米长,窑边常年保持着40℃以上的温度
聚焦吉林缸窑镇 车间内缸窑烧制均手工制作
  因为是手工制作,车间里的脏和累,外人难以想象
聚焦吉林缸窑镇 车间内缸窑烧制均手工制作

烧好缸不怕水,所以都是露天存放

  距吉林市区40多公里,有一个闻名东北的小镇——吉林缸窑镇,因当地著名的缸窑烧制技艺而得名。

  东北人习惯在秋季腌酸菜,日常用水也要用大缸来储存。但现在,“缸”这个词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昔日繁荣的镇子,现在只剩下破旧的厂房和被人遗弃的大缸小罐。

  缸窑镇被称为北国陶都,有丰富的白黏土资源,景德镇50%以上的原料都由这里供应。而缸窑烧制技艺要追溯到300多年前。康熙二年(1662年),曾经当过瓷窑技术工人的赵岩龙随着逃荒难民来到溪浪沟,在山坡上结草为庐住了下来,把烧制瓷缸的技术传到这里。溪浪沟就是后来的缸窑镇。

  大缸虽然风光不再,但陶瓷公司或者是小作坊,还有几家。

  目前镇里最大一家陶瓷公司的一位老师傅自豪地说:“要是在以前,我们可是高收入人群,工人最多的时候能达到4000多人,生产的陶器有日用陶、包装陶、工艺美术陶、园林建筑陶四大类800余个品种。现在虽然看着很不景气,但我们有信心将技艺传承下去。”

  2007年,缸窑传统制缸烧制技艺入选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吉林市龙潭区政府拟建设大口钦、缸窑球黏土特色产业园区,准备建一个缸窑文化博物馆,把有实力的陶制品厂引进小镇,提高产品的精细性,把缸窑烧制技艺传承下去。

  新文化报 记者 王强  

 


缸窑面积不大,由龙窑、三栋土基草屋、黄土场地、泥浆池、晾坯场地等组成。窑主叫陈源海,今年56岁。他告诉笔者,铜陵制陶器工艺大多是从湖北流传过来的,他的祖籍就是湖北省罗田人。铜陵的传统缸窑有两个,一个是大通的手工艺传统的制陶器缸窑,另一个就是他们缸窑村民组的制陶器缸窑了,制陶器工人也大都是湖北人。大通的缸窑已停火多年,而他们的制陶器缸窑,现在已分支成三个个体缸窑。他16岁时,就来到这里当学徒,这一干就是40年。如今, 

他一边种地,一边经营这座缸窑,并雇请了两名制陶艺人。这两名制陶艺人祖籍也是湖北,继承的是上辈传下来的制陶手艺。一位姓曹的师傅说,他的工作主要是制作陶器坯,每月收入五六百元左右。

  据陈源海介绍,这里陶器的制作很原始,全靠人工劳作,主要经过四个程序。第一,备土。常选用可塑性和操作性较好的粘土或以粘土、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等,经过淘洗和沉滤后成为较纯较细的原料。第二,制坯。制陶坯的方法,有捏塑法、贴敷法、泥条盘筑法、陶车轮制成形法。制陶坯最初大多是手制。小型器皿是直接捏塑而成的;较大的陶器,其体部坯子,一般采用车轮制成形法,然后用木槌槌来完成,如水缸的制作就是通过这两步制成。第三,施釉。釉以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为原料,磨成粉末,加水调制而成。将陶坯晾干后放入调好的釉缸中,让它披上一层均匀的釉。

  最后一步是烧窑,陶窑主要有竖穴窑、横穴窑和龙窑。在这里主要是龙窑。这座龙窑约有六十米长,每次烧窑时,先把陶坯装在窑炕上,从炕面一直撂到窑顶。然后把干松枝放进窑炕里,点完火之后马上封紧窑门。再添火时,就打开窑门上的小门往里边扔木材,陶器的烧成温度大约在950℃左右。烧窑时,人们站在窑外就能看出坯烧得怎么样了。一开始,烟囱冒的是黑烟,再后来,火大时,从烟囱里往外蹿红火,等到变成了酒火,就是像酒点着时那种绿莹莹的小火苗,窑就烧好了。

  从备土、和泥、制坯、施釉到烧成,全部是人工操作。烧一次窑一般得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每年只能烧10窑。生产的釉陶器有壶、罐、瓮、瓶、盆、钵、缸等十来个品种,主要销往周边农村。如果窑烧得好,成品率在70%以上的话,年纯收入在万元左右。就是因为在周边农村还占有一定份额的市场,使得这个缸窑还显露一线生机。陈源海说,他们这个缸窑村民组虽说有三个个体缸窑,手艺人加起来只有8人,年龄都在40岁至60岁之间,但由于传统的制陶器工艺十分辛苦,且效益低,目前已无人愿意学艺了,因此,这里很有可能将成为铜陵县最后一个缸窑,而他们也许就是这座传统制陶缸窑的最后守护人。

  编后:在这里,泥土无声,陶器无声。然而注视着这个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缸窑,拙朴、厚重的陶器似乎正在诉说着一个个的故事。从新石器时代走到今天的陶器,其间不知在颜色、质地、图案上发生了多少变化,但是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却一直被保存至今。虽然,这里所说的正是一座古老的制陶缸窑面临着可能将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

  据说,法国人引以为豪的古老的葡萄酒传统工艺也正在引起一种争议,人们开始对葡萄酒存放在橡木桶里严格的固定时间有些不以为然,有些年轻人甚至不喜欢为了更好的保存品质而使用木塞的葡萄酒,原因只是嫌开启不方便。也许,传统的手工工艺在机械化生产流行的今天注定要接受一次前所未有的“生死历练”吧。不过在这其中,我却坚信古老的制陶文化应该永远不会被湮灭,陶器是泥土在烈火的洗礼下“涅槃”而成的,还有什么比泥土的历史更为朴实和长久……

在铜陵市天目湖(原名缸窑湖)边,曾经红火了数百年的大通工艺美术陶瓷厂的一座座缸窑,随着时代的发展,在2003年6月份后,缸窑烟火全部熄灭,陶瓷厂关门。有外商看中...



百年缸窑的“绝唱”
永嘉200多年缸窑最后一批缸出窑
2012-05-02
缸窑村的制缸业虽已成“绝唱”,但目前它同时成了温州的缸产品集散地。沿公路两边,到处摆放着各种缸产品。
有着45年手工制缸“工龄”的刘世清老人背着挑缸架走向缸窑,他即将挑起该村延续了200多年制缸业的最后一窑。
从事缸销售的人家,连屋顶上也摆满了色彩丰富、功能不同的缸。
最后一窑共有600多只缸,光制作就花了近半年时间,经过10多个小时不停地烧制,再经凉置后方成成品出窑刘世清老人说:“这手艺延续了200多年,现在要成‘文物’了。”

4月26日午后,刘世清老人从家里找出很久没用的挑缸架,往村后山的缸窑走去。这位有着45年手工制缸“工龄”的制缸匠将制作的最后一窑“坟缸”(迁移坟墓时,用于装遗骸的钵)进行出窑——永嘉县碧莲镇缸窑村延续了200多年的制缸业也将成为“文物”,淡出人们的记忆。

碧莲镇缸窑村位于楠溪江上游,该村至今还有保存完整、仍在使用的“活文物”——缸窑。从该村的村史记载,缸窑村李氏由李元清于清康熙年间自江西建昌府松城县迁居黄岗,因黄岗土质适宜烧制陶瓷,故开设缸窑,并世代相传烧瓷工艺,后改黄岗为缸窑村,至今已二百余年。由于烧制的胎质较为坚实,造型古朴,受到顾客的好评,鼎盛时期年烧缸达数万只。记者跟随刘世清老人来到窑址,此窑位于缸窑村西北角,窑体沿山坡15度角而造,占地面积约为390平方米,窑体腰部及顶端共挖有四处窑门,以方便搬运缸胚及成品。

刘世清老人还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缸窑村制缸的鼎盛时期,全村有60多户人家从事制缸行业。可是由于缸泥不足和市场需求减少等原因,近几年,该村的制缸者纷纷改行,他成了该村目前唯一一个制缸手艺人,去年一年只出过一窑的量,产品也从原来的水缸、酒缸、盐缸等几十种减少到目前单一的“坟缸”制作。一位姓李的小伙子说:“我们以前自己制作产品出售,现在村里开始从事缸的销售,产品都是从宜兴、安徽等地调运,现在全村从事缸销售的就有20多户。”

摄影 潘祝平

商报记者 刘娜筱

>>>历史链接

2003年5月,本报记者曾造访缸窑村,采访制缸过程,缸的土坯花纹在阳光下形成古朴的美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