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土牵情 有一种情愫叫方言

 zzm1008图书馆 2015-11-20

故土牵情 有一种情愫叫方言

2013年02月19日 11:07
来源:北方新报

分享到:
更多

原标题:故土牵情 有一种情愫叫方言

宿长江正在主持节目

文·摄影/本报记者 苏日娜

长期以来,蒙古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杂居共存,往来频繁。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语言方式和环境。

人们走南闯北,每到一地总能听到不同的方言,正如中国一句古语“十里不同音”。对于人们来说,方言就像老家的一道菜肴,它独特,有味道,让人念念不忘,印染在骨子里,心灵里。在广泛推行普通话的今天,方言依然根植于每一块土壤,依然成为地域性的标志之一。

乡音难改

56岁的王月居住在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6年前,她还居住在巴彦淖尔市。

王月祖籍山东。幼年时,她随父亲到巴彦淖尔市安家落户,在那里生活了四十多个年头。王月和爱人、两个孩子,都说得一口地道的巴彦淖尔方言。王月说,我们一大家人交流都用方言,说普通话反倒听着别扭。

6年前,因为爱人工作调动,王月一家人搬到了呼和浩特市居住。

刚来呼和浩特市那会儿,王月还真有些不适应。她说:“我在这认识的人很少,不像在老家,经常和邻居们打交道,来了这里和那些说普通话的邻居交流起来有些不自在。让我现在改说普通话太难了。偶尔说上几句,孩子们还笑话我呢!”

王月现在朋友不少,她们经常一起逛街、打牌。姐妹几个围坐在一起,有的说普通话,有的说方言,但是大家交流起来并无障碍。

2012年,王月的儿子徐超结婚了。徐超每次回到父母家,张口就说家乡话。但他在单位和同事说普通话。

徐超告诉记者:“同事来自四面八方,会说方言的不少,但是到了单位,大家还是习惯用普通话交流。”

王月的儿媳妇生长在呼和浩特,她说的可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谈恋爱时,她要求徐超说普通话,因为他的方言太重,很多话别人都听不懂。她觉得周围的人都说普通话,只有他讲方言,感觉怪怪的。

王月说:“儿子儿媳一回家,我就尽量说普通话,就怕儿媳听不懂。有时候说得不伦不类还闹笑话!儿媳妇看我为难,说理解我,告诉我不用改了。”

情系桑梓的语言

高金贵现任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文化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呼和浩特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对于家乡的方言,他很有感情。

高金贵祖籍山西,生长在土默特左旗的一个村庄。26岁时,他来到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上班。直到那时,他才感受到自己说了二十多年的家乡话和城里人说的普通话竟然差别那么大。

高金贵说:“家里的长辈,亲戚朋友说的都是和我一样的当地方言,可上了班我才发现,和我一样说方言的同事很少,大部分同事都说普通话。”

高金贵在单位说方言,很多词同事们听不懂,沟通上难免有障碍。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他曾经有段时间,每天下班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各种节目,主持人说一句,他就跟着学一句。虽然坚持了很长时间,但是收效不佳,他仍然是一口家乡话。

“工作这么多年了,我的普通话多少有些长进,但是身边的同事、朋友早已经习惯了我说方言。偶尔说上几句普通话,大家倒觉得奇怪了。”高金贵笑呵呵地说。

说起家乡话,高金贵给记者讲起它的来历:土默川方言来自于晋中方言。明清时期,山西、陕西一带的人走西口来到内蒙古,在这里开荒种地。在人口流动过程中,他们的语言吸收了蒙古族、满族、回族的语言,形成了现在的土默川方言。

“无论是人物、动物、植物,甚至包括时间等,普通话和方言的说法还是差别挺大的。比如‘黑老鸦’就是乌鸦,‘老外后天’就是大后天,‘阳婆’就是太阳……”高金贵滔滔不绝地说。

前不久,高金贵在呼和浩特电视台看到二人台经典剧目《闹元宵》,他直呼“过瘾”。《闹元宵》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突破家庭和世俗的束缚,自由恋爱,并最终喜结连理的故事。

高金贵认为,这台剧目不但是二人台的经典剧目,就是放在当下,也很有现实意义。

“看二人台表演我感觉很亲切,其实它比二人转还有意思,只是缺少宣传。乡下人很喜欢二人台,但是城里人对它就不太感兴趣了。”高金贵说,光呼和浩特地区,二人台的经典剧目就有100多个,那些剧本,语言简明扼要,合辙押韵,极富幽默感。如果把这些剧目都用方言拍出来,放在电视上播出,再打上字幕,那么市民就能理解剧情意思,领会其中的乐趣,影响力一定会很大。同时,这对方言也是一种保护。

虽然对家乡方言饱含感情,但是说到普通话,高金贵觉得它意义重大:“全国都在推广普通话,会说方言的人一代会比一代少,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大家都会说普通话了,交流起来就没有障碍了。”

便于传达风土人情

1月6日8时,黎兵来到内蒙古电视台。他走进化妆间,一边做发型,一边看看手里的主持稿,嘴里默默念着。

黎兵是内蒙古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现在主持两档节目,一档是周播节目叫《这七天》,另外一档是日播节目叫《天天说法》。

2006年,内蒙古电视台举办了一次主持人大赛,大学还没有毕业的黎兵,报名参加了比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后,黎兵很顺利进入内蒙古电视台工作。

黎兵告诉记者,内蒙古电视台作为省级电视台,对于主持人的普通话要求十分严格,台里的主持人必须要达到普通话一级甲等水平,而且这个等级考评每年都会举行。他本人已经拿到了普通话一级甲等的证书。

2012年9月,内蒙古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早间时段的节目全新改版。其中,每天7时有一档用赤峰话主持的新闻汇编类节目《good moring》。这档节目推出后,观众反响不错,大家觉得用方言播新闻,感觉很亲切,很幽默。

对于当过记者的黎兵来说,会说方言是有一定好处的。“我觉得在很多民生新闻节目中,记者如果会说方言,在采访的过程中,就能和被采访者用方言沟通,这样不但能拉近彼此间距离,更有利于交流,采访工作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话。我觉得方言是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语言,每一种方言都是当地风土人情的表达,大家没有必要去谈什么保护不保护。这就好比学习说话一样,你生活在某个地方,你的语言中情不自禁的就会有这个地方的味道。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没有矛盾,虽然二者之间在某些发音、语调、词汇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毕竟都源自汉语,归根到底还是一种语言。”黎兵深有感触地说。

方言应受保护

最近一段时间,名为“呼市的”主题毕业设计图册风靡网络、很受热捧。

图册的创作者王清锐火了。呼和浩特方言也跟着火了。人们在细品中,才感觉到方言原来如此有味道。

王清锐是地地道道的呼和浩特人。他的父母和亲戚平常就用当地方言相互交流。因为上学,王清锐和同学都说普通话,直到现在,他也说不了几句完整的当地方言,虽然不会说,但他都能听懂。

王清锐觉得,他的这组漫画之所以能这么火,是因为很接地气儿。外地人看到会觉得很有意思,产生了解呼和浩特的欲望。而对于熟知这些方言的呼和浩特人来说,更多的是亲切。看到自己常说的词儿被写出来并附上注释和配图,人们有一种“的确如此”的感触。

虽然只有22岁,但是王清锐对于方言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们这个年纪,会说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是我觉得方言应该被保护。每个地方没有了方言,或者会说方言的人少了,就会觉得这个城市缺少了点什么。漫画的形式比较活泼,更能引起年轻人的兴趣。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会呼和浩特方言。”

方言播报受欢迎

经常乘坐出租车的市民会发现,出租车司机都喜欢收听一档调频节目:从主持人的语言,甚至是中间插播的广告,大部分都是用方言播报。有统计公司做过专门调查,65%的首府出租车司机都在收听这个调频节目。它就是土左旗人民广播电台FM103.9频率。该调频的《吃喝玩乐》《你听我说》等几档节目都是由宿长江主持。

宿长江是土左旗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每天早晨6点半,宿长江准时出门。他说:“电台主持人不允许迟到,节目必须准时开播,听众就在收音机前等着你。节目开播,你就得带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虽然工作辛苦,但是宿长江乐在其中。宿长江的老家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他的童年是在村里度过的,所以到现在他都说得一口地道的方言。

2006年,热爱摩托车运动的宿长江独自驾驶摩托车前往西藏、云南等地。旅行归来,他成为电台、电视台的常客,经常在节目里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旅行见闻。他的直率、幽默打动了观众。那一口地道方言,让听众觉得既亲切,又有趣。

2012年,宿长江正式成为土左旗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在节目里,他大部分时间都用方言播报。

宿长江说:“方言播报的形式很受听众欢迎。年轻人听着觉得好玩,老年人听着觉得亲切。”

在他的节目中,方言广告也是特色之一。两个人模拟场景,用夸张、有趣的方言进行内容有趣的对话,犹如老相识在唠家长里短。

宿长江告诉记者,拿到广告单,他要先和搭档策划,模拟出最合理有趣的场景,然后用方言录制。针对不同内容,他还给方言广告分类为大娘系列、皇宫系列和武侠系列。

宿长江乐不可支:“很多听众打来电话,说爱听我们的广告,就像听小品。看到有这么多听众对方言情有独钟,我做节目的信心更足了!”

宿长江的儿子已经8岁,这个小家伙在学校里说着普通话,但是一回家就和爸爸妈妈说起方言。

宿长江说:“因为我和父母都说方言,儿子从小听着也学会了。我媳妇是通辽人,她现在不但能听懂我们说方言,而且还能说上几句。语言环境其实挺重要。”

说起对方言的感情,宿长江说,方言不但是一个地方的特色,还是一个地方的标志,它能让当地的人始终有“在家”的感觉,而且对地域文化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我从小就很喜欢二人台,但是现在爱看二人台的观众越来越少,原因就是很多人都听不懂方言。如果方言能够代代相传,那很多相关的文化、艺术形式就不会遗失。”对于方言的传承,宿长江有些忧虑。

千百年魅力依然

“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引导语言文字健康发展,提高国民语言素质,是保障社会协调运转、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同时强调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正确处理各种语言文字关系,依法妥善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汉语方言、繁体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及学习使用问题,努力营造守法、健康、和谐的社会语言文字环境。”自治区教育厅汉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杨处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7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这些法律法规明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蒙古语言文字都是我区的通用语言文字,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各民族都可以自由使用。

目前,我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在全区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重点在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4大领域推广。

事实上,我区在普通话和方言之间,采取了推广和保护的做法。

“我区在全社会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宣传,努力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我们并不是在排斥方言,目前我区也在积极探索语言资料库建设工作,探索方言使用和保护的科学途径,用现代技术手段记录保存各种方言,特别是濒危方言。”杨处长说。

“乡音无改鬓毛衰……”千百年来,方言的魅力依然,这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的奇葩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