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切莫让学生产生“习得无助”的心理

 时家店许伟欣 2015-11-20



有位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两只同样品种、同样大小的狗,分别关在两个底盘通了电的铁笼子中。这两个笼子唯一的差别是一个装有特殊的按钮,在笼子中的狗只要一碰到它,电流立即停止,也就是加在狗身上那种不舒服的、被电的感觉会立即消失;另外一个笼子没加任何按钮,关在其中的狗,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改善受苦的感觉。

刚进去笼子里,触电的感觉让两只狗不安地在笼子里打转,一会儿将前脚抬起,一会儿将后脚架夹铁架子上,他们都想尽办法让痛苦减轻。两只狗在无奈的情况下,会本能地这儿撞,那儿咬,一心想冲出牢笼。到这个阶段为止,两只狗的表现完全相同,一直到一只狗无意间触碰到按钮,发现使自己减轻痛苦的方法。学会之后,它就一直去碰触按钮。至于关在另一个笼子里的狗,它一开始也在不停地尝试,希望能减轻触电的痛苦,但在试过各种方法都无效后,它最后放弃了,不再在乎是一脚着地还是四脚着地,甚至到最后,连最重要的肚子都整个趴在铁板上,它已经放弃尝试、学习。

接下来的实验:又另外设计两个笼子,这回是两个笼子一模一样。在笼子的中间都装上一道低低的栏杆,只要狗能跳过去,就会进入舒服、无电流的地区,这时候,先前关在又按钮笼子的那只狗,一进笼子九立即寻找,想找出减轻痛苦的方法。它当然很快发现,只要跳过中间的栏杆痛快就能解决。另外一只狗的反应呢?一放它进入新笼子,它连试都不试就整个身体“啪”的一声趴在笼子底部,一动也不动。实验人员将它报过栏杆,让它尝试到舒服的滋味,再抱回原处,这时候它的反应如何呢?它会立刻自己跳过栏杆吗?结果是不会!它还是趴着不动。一直到实验员又抱它过去,尝试好几次以后,它才会自己跳过栏杆,才肯试着寻找方法,去减轻痛苦。

在上面的试验中,第二只狗为什么会这么沮丧?是不是因为它比较懒,比较笨?都不是,其根本原因是它产生了“习得无助”的心理。

我们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好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好的)青睐有加,百般呵护,一俊遮百丑,即使他们犯点错误,出点纰漏,也认为是理所当然。面对于所谓差生则满眼鄙视,甚至恨之入骨,于是想方设法排斥,打击、挖苦他们。本来我们在对后进生的转化中是提倡赏识教育的,但由于我们的偏见,硬是不知道如何赏识学生,更不知道应该赏识什么。

我曾经教过一个所谓的顽劣生。在他的目光里常有青少年学生不该有的冷漠,他是经常闹事,破坏公物,破坏纪律,不完成作业,打仗骂人。同学们对他既无可奈何,又恨之入骨。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找他谈话时,他一进办公室,就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架势。他满以为我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尅他一顿,于是便摆出了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我对他说:“王刚,你能坐下来,咱俩平心静气地谈谈吗?”他硬邦邦地甩出一句:“谈什么,有什么好谈的,反正不管怎么地都是我不对。”我问他:“你没想过你有什么优点吗?拟尝试过让大家改变对你的看法吗?”他说:“白费,我哪会有什么优点?我这样的,再怎么努力,别人也不会彻底改变对我的看法。”这名学生之所以自暴自弃,就是因为他产生了:习得无助:的心理。而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很有可能断送他一生的前途。倘如此,我们老师则成了不可饶恕的罪人。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特别是发现顽劣生、双差生身上的美。我们要善于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找到了闪光点,我们便可由此入手,为差生重树自信,使他们不至于“破罐子破摔”我们要千方百计让差生顺利地以新的形象展现在同学面前。在公众场合公开展示他们的闪光点,公开表扬并要求同学们关心、支持,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也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偏爱那些差生吧,切莫使他们产生“习得无助”的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