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把“要官”的诗叫着“干禄诗”或“干谒诗”[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gudian386 2015-11-20

历史上把“要官”的诗叫着“干禄诗”或“干谒诗”

 

    唐朝的田园诗人孟浩然不知怎么突发奇想,跑到首都(长安)跟当了丞相的张九龄“要官”,写了一首《临洞庭上张丞相》的“要官”诗,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名句。

不过,孟浩然的“跑官要官”很是高雅。理由正当,还留着脸面。夸对方而不过分;要官当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含蓄啊。原诗是这样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历史上把这种“要官”的诗叫着“干禄诗”。所谓“干禄”,就是不给“湿禄”,不真给钱,而是向上级领导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

    孟浩然的诗写得很有水平,诗中的“垂钓者”,暗指当朝的执政者,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羡鱼情”言外之意如果有人引见自己就会由“坐观”变为执竿而钓的人啦。

    这种羞羞答答的要官,要是在现在肯定是不灵了。时代不同了,社会在前进嘛。“脸皮薄,吃不着;脸皮厚,吃块肉。”别说你写一首高水平的“干禄诗”,你写三百首也白搭,没用。因为,现在送“湿禄”的人多得很,都是白花花的“银子”。真金白银多好啊,实惠得很啊。钱多了有什么不好?谁跟钱有仇啊,没听说有钱就有一切吗?所以啊,“书记卖官,市长卖地”的主角们,在懂得了这个简单道理后,不但大把大把地、大张旗鼓地收钱,而且还要在收钱的过程中享受收钱的快感。“干禄”有什么意思?又有何用呢?不实惠。一不能吃,二不能喝,三不能穿,四不能用,五不能传给子孙,再说啦,这么雅致的高深的“干禄诗”,人家也读不懂啊!

    

【扩展阅读】 

 

【原诗】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韵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
水天含混迷迷离离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注解】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⑤济:渡。⑥端居:安居。

 

【评析】
  这首诗是一首“干禄诗”。“干禄诗”即是祈求引录荐用的诗。作者托兴观湖,表现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是孟浩然诗中气象较为开阔的一首。此诗气势磅礴,又含蓄蕴藉,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43)。作者重游京师,张九龄为相,便以此来诗为相赠。
  首联说金秋八月,洞庭湖面平阔,水气弥漫,湖天连成一片。读来音节抑扬而含古意。“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极言洞庭的雄壮,从最可表现的湖的特点的雾气与波涌着笔,说水气蒸腾,漫于云梦之境,波涌连天,声撼岳阳古城。一唱三叹,洞庭湖浩旷雄浑如在眼前。
  后来首作者含蓄而又得体地表露了欲求出仕的思想感情。想渡洞庭湖。却可惜没有渡船,实际是说欲出仕而无人引荐。这样闲居,有愧于圣明之世。这里要表达的是作者不甘心伏处草野,而欲出仕。
  尾联紧承上两句,希望张丞相能引荐自己,使自己有机会出仕。
  孟浩然此诗,以望洞庭湖托意,诗意超绝,不亢不卑,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又不露甘乞之痕。


【比较阅读】
  宋人胡仔《苕[sháo]溪渔隐丛话》:“《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皆见称于世。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这段话将孟浩然句与杜甫句作了比较,肯定了二者对洞庭湖的广阔景象的赞美俱是神来之笔,孟“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的水势和恢弘的气势。上句写湖丰厚的气蕴,仿佛广大的云梦沼泽之地都受其滋养哺育,处处草肥水美,苍绿一片;下句写湖的澎湃浩荡和波涛汹涌的声势,力度惊人,似乎要撼动湖边这一座小小的岳阳城了。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联,写出了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浩浩荡荡、一望无际的壮观景象。湖水无边无垠,东方的吴地和南方的楚地在此相连,水势连天,天地似乎都受其水势蒸腾而日夜漂浮其中。从诗人个人情感来看,孟浩然只写出了个人沉浮和一己得失,诗的结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渴望得到援引;杜甫句比孟浩然句更显开阔、博大,不仅写出了洞庭湖壮观景象,诗的结旬“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更显出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干谒诗

简介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实例
  唐代诗人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期求得到援引推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上,雾气升腾,波浪翻滚,撼击岳阳。后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楫,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诗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
  另一位唐代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从以上几首诗歌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推荐自己时多么地羞羞答答。我国是一个不喜张扬、崇尚含蓄的国度。中国人很看重面子,自己有才能,但不能显露,得“藏在深山待人识”,得“千呼万唤始出来”。侯赢在信陵君几次盛邀之下勉强应邀,诸葛亮在刘备三请之后方才出山。历史上虽有自我推荐的毛遂,有个别文人写诗文求谒的故事,但为世人不屑,君子不齿。我是千里马,没有盛情之邀,自己跑出来,岂不掉了价丢了面子。这种心理加上社会因素,古代的一些文人往往怀才不遇也就不足为怪了。
后话
  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行卷其实就是一种干谒行为,行卷之诗,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都可以视为干谒诗。

 

唐人干谒诗例说


先看一首唐章碣的《东都望幸》: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唐以洛阳为东都。诗中字句,大意说东都的宫女日夜盼望君王巡幸洛阳,自己有机会承恩受宠,转念一想,又陷入绝望:因为君即使东巡,也会从长安带来他宠爱的美人,自己仍旧没有机会;以致懒于梳妆打扮,整日双眉紧锁,也不再上高台眺望了。
表面上,这是一首宫怨诗,而实际上,据《唐摭言》记载,作者写这首诗乃是为了讽刺高湘。高湘回长安时路经连江,邵安石将自己写的诗文呈献给他,很受赏识。高湘便将邵安石带到长安。后来他以礼部侍郎主持进士考试,邵安石就及第了。(当时试卷不糊名)章碣在诗中以望幸的宫女比 包括自己在内的不第举子,以君王比高湘,以美人比邵安石,暗寓褒贬,语含怨愤。然而话说回来,章碣的怨恨其实并无多少道理,高湘所为,也算不得科场舞弊,并未违犯什么原则。当时,应试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送给主考官或社会名流,以期在主考官心中预留一个好印象或得到社会名流褒扬于主考官从而对正式科举有所帮助,这已蔚为风尚,时人称之为“温卷”或“行卷”。
行卷其实就是一种干谒行为,行卷之诗,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都可以视为干谒诗。唐人行卷实为一代风尚,由此产生了不少佳话佳作。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其出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一首行卷之作。据唐张固《幽闲鼓吹》所载,白居易年少时进京应举,以平日所作行卷于顾况。顾况见了卷首署名,熟视白居易,笑道:“长安米价正贵着呢,要在长安居住,大不容易啊!”这才翻阅诗卷,首篇即是此诗,顾况一读之下,大为赞叹,说道:“写得出这样的诗句,要在长安居住也就容易了!”于是四处称道白居易,使他声名大振。  
下面完整地看一首行卷之作。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又题《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即张籍,他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合称韩张。朱庆馀平日行卷于他,已得其赏识,可是临近科举,仍然心中忐忑,因而呈上此诗,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比考官,就应试前景征询于他。诗中舅姑指公婆,唐俗,新嫁娘在婚礼次日清晨拜见公婆。此诗抓住这一社会风俗中的生活细节,刻划了新嫁娘自信而又含羞、期待而又迟疑的心理,可谓体贴入微,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画面美、风俗美、人情美,兼之言外有言、意外藏意,令人赏爱不已。难怪张籍特别作了答诗《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一首诗也用比体写成,以越女比朱庆馀,同样含蓄地回答他,你隽秀超拔,不用为考试担心。
其实,含蓄正是好的干谒诗的必备条件之一。干谒诗之“干谒”,乃是“求拜”的意思。干谒诗是求人之诗,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自我推销的广告词。然而,诗歌毕竟不是广告词。广告词不妨直接吆喝,诗歌却不能不顾及艺术美,何况干谒诗的作者还要籍此展现才华。干谒诗难作,正在于此:又要有求于人,又不能低声下气,满脸寒乞相、谄媚相;又要稍露峥嵘,又不能矜夸自大,通身孟浪气、狂傲气。正如高空走钢丝,不是高人,难成佳作。
例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了仕与隐的矛盾,毕竟,他生活在盛唐。盛唐是一个洋溢着朝气的时代,受此熏染,士子们大多胸怀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唐承隋制,用科举将士子们的政治热情纳入常轨。孟浩然其实是想有所作为的,他在四十岁那年赴京应试,原以为功名唾手可得,却不料名落孙山,失意而归。这首诗大约是在长安应举前后赠给时任丞相的张九龄的。
诗的前四句承题写洞庭湖风光,境界阔大,特别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更是气魄非凡,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齐名,同为写洞庭湖的名句。有这样的佳句,作者的才力、胸襟自不必说了。后四句因景设喻,所谓“欲济无舟楫”,字面说想要渡过洞庭湖而没有渡船,实际是说想走上仕途却无人援引,所以“端居耻圣明”,只好在圣明之世平居在家,这实在使人羞耻,表达了想要有所作为的意愿。“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承上申足意思,“垂钓者”喻指一般当政者,“羡鱼情”用古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羡慕他人无补于事,总须自己实践才好,再一次表达了出仕的愿望。同朱庆馀相类,孟浩然的表达同样以比体为之,得含蓄之美,而尤为难得的是将眼前景、心中情、书中典巧为融合,这一番天衣无缝的裁剪功夫,断不是凡笔可为的!
科举考试固然将行卷之风推向极盛,而盛唐喷薄向上、尚贤使能的时代氛围产生的推动作用也是显然的。此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自由的时代,当时大批说客游士奔走天下,干谒王侯,他们依时事所需,随机设辞,凭着宏辞雄辩为王者师,由白衣立致公卿。毛遂自荐创造了一代读书人的行为典范,千金买骨则时时鼓舞着读书人对贤明君主的期待,而诸如苏秦、张仪、卫鞅、范睢等人的成功更是坚定了自信的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信念。秦汉一统之后,社会由动荡步入安定,走上常轨。汉以征辟察举选用人才,战国策士的进身方式失去了社会土壤,不再是出仕的主流方式,却沉淀为不少知识分子心中的理想,从朱买臣、诸葛亮直至唐太宗时的马周,也算是代有其人,不绝如缕了。在李唐这样一个革故鼎新,自由奔放的时代里,读书人的热情被极大地焕发出来,他们是敢作敢为的,行卷之所以产生和盛行于唐朝,恐怕和千年以来对战国策士精神的承传不无关系。
更有少数人,不仅从战国策士那里得到启发,更将其作为现世的目标。这些人大多特立独行,自负自傲。李白,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干谒文字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
试看他的《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四年游北海郡时写给北海太守李邕的。头四句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诗人自比大鹏,字里行间豪气激荡。五六句表现凡俗之人不理解自己,意在讽刺,也饱含着世无伯乐的感慨。宣父即孔子,唐贞观年间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末二句借此典劝李邕重视自己。此诗言辞颇为自负,乍一看犯了干谒诗之忌,却通过“时人”和“丈夫”、“宣父”和“丈夫”两两对照,巧妙地恭维李邕超越“时人”,有“宣父”之雅量。这样既无碍于干谒之体,也保持了自己略无拘束的个性,这也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的地方。此外,这首诗前七句纯是大言,第八句仍是大言,竟能扭转大言之害,当是作者有意弄险逆挽,籍以展现高超的技巧,暗示大言不是空言。
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同为干谒诗,朱庆馀温婉,孟浩然恳切,而李白竟能出之于豪迈,优秀的作家即使是戴上脚镣舞蹈,也总能创造典范、展现风格。

 

唐代干谒诗的类型

 

 

    摘要:干谒作为一种请求援引、擢拔,以增加入仕希望的行为方式,始终和古代士子的仕途休戚相关。作为其主要形式的干谒诗在唐代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本文在参考诗歌的创作年代和干谒对象身份的基础上,主要根据干谒目的之不同将干谒诗厘分为四类,从另一个侧面来初步感知唐人的求仕之路。  

    关键词:干谒诗干谒目的仕途分类

 

    干谒诗作为一种带有明确请求援引目的的诗歌类型,自汉以来,历代都有,而在唐尤为壮观,不仅创作队伍庞大,数量可观,而且一些经典的干谒诗句历久弥新,被累世传诵,所以对干谒诗进行研究不仅有意义,而且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本文在葛晓音先生《论初盛唐文人的干谒方式》一文的基础上,参考诗歌的创作年代和干谒对象的身份,主要根据干谒目的的不同将干谒诗进行细致的分类研究。

干谒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有方法,按照干谒目的不同,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或为授官、铨选而干谒,或为入幕出幕而干谒。以干谒者身份的不同又分应考士子、有出身人、前资官、在朝官员等。在干谒方式上则又有互利法、恳请法、激将法等不同。因为干谒诗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以,我们就从干谒诗的写作时间、干谒者的生活状况及干谒者的身份出发,以干谒目的的不同来对干谒诗进行分类研究。  

  一、求取科举登第的干谒诗

  唐代科举主要有常科、制科两类。因此,求取科举入仕的干谒诗也相应地针对常科、制科而有所不同。

  (一)求取进士出身的干谒诗

  唐代常科的科目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共有秀才等十二种之多,但这些科目受人重视程度却大不相同,正如清人王鸣盛所说:“其实若秀才则为尤异之科,不常举。若俊士与进士,实同名异。若道举,仅玄宗一朝行之,旋费。若律、书、算学,虽常行,不见贵。其余各科不待言。大约终唐世为常选之最胜者,不过明经、进士两科而已。”(1)从录取数量、概率上看,明经得第者,每年有一二百人,进士科得第者每年则只有十几人、最多也不过三四十人,中第概率明经为十分之一二,进士为百分之一二,不可谓不悬殊。(2)物以稀为贵,所以当时不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3)之说,而且,“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4)可见,在唐常科各科在唐人心目中,进士科居于何等重要地位。  

  正由于进士科以诗赋为主,及难于上青天的登第概率,为取得进士出身,一批批应试举子纷纷加入到以诗干谒的洪流之中。举其要者如: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入长安,干谒一代贤相张九龄,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则成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既表明了入仕的愿望,又委婉含蓄、不卑不亢,实属干谒诗中第一等文字。  

  中晚唐用于进士考试的干谒诗也不少。孟郊曾留下大量的干谒诗,《古意赠梁肃补阙》约为贞元八年(792)所作,谒右补阙梁肃。此外尚有《上包祭酒》、《献汉南樊尚书》、《赠苏州韦郎中使君》等。  

  正因为知贡举、侍郎等高官和社会名流对进士及第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成了仕子干谒的首选对象,传诵久远的唱和诗《闺意献张水部》和《酬朱庆余》,实际上就是干谒诗。《云溪友议》记载:  朱君(庆余)尚为谦退,作《闺意》一篇以献张公,公明其进退,亦和焉。诗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状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张籍郎中酬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公才学,因张公一诗,名流海内矣。(5)  

  由此可见,试前干谒不仅必要而且往往卓有成效。两首诗均采用了诗歌创作传统的“比”的手法,既生动优美,又委婉含蓄。赠诗写得好,答诗和的妙,可谓珠联璧合,不仅是干谒诗,也是整个唱和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二)求取制举入仕的干谒诗

  相对于定时、定科取士的常科,制科是由天子下制诏举选的一种考试形式,由于考试科目、考试时间的不定性,制科则可以说是“特科”。制举是举制和选制的结合,具有举士与选官的二重性。正因为制科是登上仕途的终南捷径,进士落第举子、前进士、前资官、现任官纷纷加入到制举的行列中来。由于制举要求无论荐举还是自举,均须由现任官员相保,所以为求制举,士子们不得不展开对权贵的干谒。著名诗人王勃、贺知章、高适、李益、元稹、白居易、杜牧,名臣张说、张九龄、裴度、牛僧孺等都有制举登科的经历。

  杜甫于开元二十三年参加了进士考试,年少轻狂的他似乎并没有把落第放在心上,继续自己的壮游生涯:“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壮游》)。时过境迁,当天宝五年(746)三十四岁的杜甫再次来到长安时,已时不我待,诗人急切的参加了来年的制举考试。此时人到中年的杜甫少了些年轻气盛,多了些理性务实,但等待他的依然是艰辛的十年长安困守。在此次制举前后,杜甫为求登第,作了许多干谒诗,但等待他的却是命运无情的捉弄。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约作于初入长安的天宝五年(746),汝阳王为天宝三年初封为汝阳郡王的玄宗侄子李琎。《赠比部萧郎中十兄》作于天宝六年(747)诏试下第之后,比部郎中属刑部,萧郎中为杜甫姑表兄。还有天宝七(748)年同写给韦济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赠韦左丞丈》、《奉寄河南韦尹丈人》,时韦济任河南尹、尚书左丞,主持尚书省日常工作,韦家三代为相,权倾一时。天宝九年(750)杜甫又以《赠翰林张四学士》干谒张说之子,翰林学士、玄宗女婿张垍。

  由于制举特殊的性质,此类干谒诗干谒的对象多为皇亲国戚、朝廷重臣。面对这些身高位显的达官贵人,干谒者往往没有求取进士的干谒者那样理直气壮、自信满满,更显得毕恭毕敬、甚至卑躬逢迎。尤其以急于入仕的杜甫为代表,取排律的形式,用铺排之手法,不惜歌功颂德,极力抬高对方之德行,夸大自己受困境况,极尽夸张、逢迎之能事,就连表兄也成了自己称颂的对象。

  唐代制举终于何时尚待进一步考证,《唐会要》、《文献通考》等文献记制科科目与及第者姓名,都止于大和二年(828)。但可以肯定的是制举的停考和举子借对策抨击弊政有关。其实中唐以后,随着政治的日益腐败,制举(尤其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变成了举子抨击时弊的平台。先有宪宗元和三年(808)皇甫湜、牛僧孺、李宗闵三人在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攻击权贵而获罪的著名科场案,(6)后有穆宗长庆元年(821)沈亚之在对策中直指朝政缺失事件。(7)而发生在文宗大和二年(828)刘蕡事件更是成了制举停科的导火索了,(8)频发的抨击朝政事件为一些弄权者所忌惮,为根除此患,只有废除此科。随着制举的衰落和废止,中晚唐围绕制举的干谒诗寥寥无几了。

  二、围绕铨选、调迁的干谒诗

    唐代是一个将“举士”和“选官”严格区分开来的朝代,举士与选官分属不同机构,各自运行自己的一套机制和程序。唐代举子及第后不能立即做官,必须先守选(9)若干年后,还要参加吏部的铨选。而六品以下的旨授官任期满后也要加入到铨选的行列才能再次做官。而铨选中规定选人还须有保官担保。所以前进士为求早日出仕,前资官为求顺利通过铨选,保人及主持铨选的铨选三铨(一般由吏部尚书与侍郎担任)自然也成了诗人们干谒的对象。  在这方面存诗最多的当属杜甫。天宝十年(751)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时相试其文章,等待分配,不料为时相所忌,没了下文。蹉跎十余年尚是白丁的杜甫只有不停干谒权贵,以期早日授官。《敬赠郑谏议十韵》、《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敬赠郑谏议十韵》均作于次年。前者干谒谏议大夫,中者干谒京兆尹鲜于仲通,时杨已代李为相,鲜于与杨友善,故干谒鲜于请求代为荐举。  

    这类干谒诗多出于已经科举及第的前进士、前明经或者任满待选的前资官,也包括一些被贬官吏,总体上说,由于干谒在铨选和科举中发挥的作用大小不一,这类干谒诗数量不如求取科举出身的干谒诗多,同时在干谒心态上更加平和,语气上更多的保留了一份自尊。

  三、请求入幕的干谒诗

    科举制度的产生给中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入仕机会,但这条路不仅“路漫漫其修远兮”,而且“难于上青天”,所以怀抱出将入相的理想,面对轻裘肥马的官场,更多的士子陷入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窘困之中,只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所以科举虽好,但它并不能满足所有士子进仕的愿望。中国的养士、入幕之风由来已久,世乱则幕府盛,养士之风也盛。无论是战国七雄争霸,还是汉末群雄逐鹿都是幕府发展的黄金时期。唐代幕府的兴盛是由中唐以后方镇的设置而引起的,唐代幕府一开,一大批官场失意的文人纷纷投身幕府,唐代那些出身卑微的文学大家如骆宾王、王勃、陈子昂、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孟郊、权德舆、韩愈、黄埔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韩偓都有入幕经历。尽管他们入幕或被动、或主动,但仕阶难进的现实使他们不得不摒弃那种“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的传统观念,产生“功名只向马上取,安能终日守笔墨”(10)的思想。或以幕府作为进阶的跳板、或以入幕作为谋生的手段、或在幕府实现自己的经邦理想。毕竟,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入幕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正如李益所言:“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11)历来幕主往往非贵即显,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得到幕主的垂青,就需要事先或文或诗以显才华来打动幕主。  

  如李白的《赠何七判官昌浩》作于被赐金放还后的天宝十年(751),希望能得到举荐公共效力于幕府。《赠韦秘书子春二首》作于至德元年(756)应征入李璘幕府后赠韦子春的。“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表明了李白入幕的原因和理想。杜甫也于天宝十三年(754)作《赠田九判官》与《寄高三十五书记》,干谒已在哥舒翰幕府任行军司空的田梁丘和书记高适请求援引入幕。并于同年作《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亲谒哥舒翰。  

  中唐以后,随着幕府的兴盛,请求入幕的干谒诗也多于初盛唐。卢纶有《送颜推官游银夏谒韩大夫》,韩大夫为夏绥银节度使韩谭,请求入韩谭幕。李益的《献刘济》作于贞元十三年(797)至贞元十五年(799)间,时诗人在幽州刘济幕府任从事,后进营田副使。一句“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传达出了诗人对幕府生活的认可。

  四、求取荐举入仕的干谒诗

    唐代在实行科举取士的同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废止传统的荐举选官的方式,不仅表现在科举中荐举依然发挥着的巨大作用,而且,朝廷还可以直接征录人才。也就是说,士子可以不参加任何科举考试,直接经过荐举而入仕。如果说制举相对于进士科等常科称之为特科的话,因荐举而直接入仕相对于通过考试而入仕则可称之为“特招”。能通过荐举而直接入仕的人要么是奇才奇人,要么在社会上已经颇有影响。李白就是这样一个自认为超凡脱俗,同时敢以一生为代价来践行此道的代表。终其一生李白写下了大量求取荐举入仕的干谒诗:《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走笔赠独孤驸马》、《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赠徐安宜》、《赠任城卢主簿》、《赠范金乡二首》、《赠瑕丘王少府》、《赠薛校书》、《赠何七判官昌浩》等等。李白用一生的干谒换来的只是昙花一现的荣耀,当年志在“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雄心壮志,到终老也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可见此路的艰难。  

  干谒一般是毛遂自荐、为己干谒,但也有一部分是明确的代人干谒,尤其是中唐以后,而且这种干谒往往和送别紧密相连,笔者权且称之为送别干谒诗。如司空曙的《送高胜重谒曹王》,白居易的《春送卢秀才下第游太原谒严尚书》等均属此类。

 

 注释:

(1)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八十一《取士大要有三》。  (2)杜佑:《通典》卷一五《选举》三。  (3)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4)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5)范摅:《云溪友议》卷一二。  (6)参见傅璇琮:《李德裕年谱》,齐鲁书社,1984年版。  (7)参见李昉:《文苑英华》卷四九二。  (8)参见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三。  (9)参见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1版。  (10)岑参:《送李副使赴磧西官军》。  (11)李益:《献刘济》。    参考文献: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8.  [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  [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文中所选唐诗均出自全唐诗[M].中华书局,1999年版.  吴晶黄世中.古来才命两相妨——李商隐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9]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10][宋]王谠.唐语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周勋初.高适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戴伟华.唐代幕府与文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  [13]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4]文中所选唐诗均出自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张荣靖,陕西省西安市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干谒诗简介:
  【干谒】gānyè,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
    【干谒诗】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实例:
  唐代诗人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期求得到援引推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上,雾气升腾,波浪翻滚,撼击岳阳。后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楫,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诗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
  另一位唐代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从以上几首诗歌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推荐自己时多么地羞羞答答。我国是一个不喜张扬、崇尚含蓄的国度。中国人很看重面子,自己有才能,但不能显露,得“藏在深山待人识”,得“千呼万唤始出来”。侯赢在信陵君几次盛邀之下勉强应邀,诸葛亮在刘备三请之后方才出山。历史上虽有自我推荐的毛遂,有个别文人写诗文求谒的故事,但为世人不屑,君子不齿。我是千里马,没有盛情之邀,自己跑出来,岂不掉了价丢了面子。这种心理加上社会因素,古代的一些文人往往怀才不遇也就不足为怪了。
后话:
  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行卷其实就是一种干谒行为,行卷之诗,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都可以视为干谒诗 。


 唐代干谒诗的类型
http://szwzhm.blog.sohu.com/137673897.html 

历史上把“要官”的诗叫着“干禄诗”或“干谒诗”
http://szwzhm.blog.sohu.com/145815355.html 

具有表里双层意蕴的诗——唐代干谒诗趣谈 

http://szwzhm.blog.sohu.com/145817209.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