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绿营兵战斗力如何?是不是传说当中的遇敌即溃,一无是处呢?在清朝绿营兵任务繁多,一要镇守十八省要害,二要稽查走私,抓捕罪犯,押送钱粮。三要,驻守边防,例如绿营兵镇守新疆南北各路,蒙古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和西藏各地。四要,大运河漕运… 绿营兵不仅在内陆镇压农民军,还要南下西南烟瘴山区,平息西南土司骚乱。进军越南缅甸亚热带山区丛林打击越军和缅军。一面翻越群山峻岭进入西藏,镇守青藏高原。一支绿营兵还最北一直进入到乌里雅苏台和新疆北部冰山和大草原的冰天雪地为国戎边。 实事求是说,从顺治皇帝设置绿营兵一直到咸丰时代的200年里,绿营兵为中国得以有广阔的疆土和国内安宁,从亚热带丛林一直战斗到雪山冰原,忍饥耐苦,功不可没。 正所谓圣武记说;大清绿营兵有三大奇功,以少击众出名战例有,康熙54年,1715年,在新疆哈密战役,游击潘之筹率领200绿营兵大战数千叛匪,游击潘之筹左手弓,右手刀仓促间遇敌,勇往直前,欢呼而出,大败敌军。就连敌人都不得不夸赞其悍勇。 雍正年间,副将韩勋以400绿营大破数千云南苗军,随后以2000绿营于乌蒙打败数万苗军。最后一大奇功为,副将樊廷率领2000绿营兵于新疆巴里坤,竟然在大草原上,奇迹般1:10击败厄鲁特蒙古2万骑兵,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大战绩。 最初的绿营兵,实际上就是向清廷投诚的明朝各地镇戎军队,其中大部分为所谓的边军。边军也是明军的最精锐部分。 绿营兵都是土著兵,父子兵,不得使用外来无籍人员当兵,一旦入伍,终身不得自由退伍。在顺治到乾隆时代,战争较多,绿营这种父子兵,邻居兵,发小兵在战场上团结性很高。 再加上雍正时,绿营兵已是每1000人有300-500鸟枪兵,其他为长矛刀牌,火力较强,肉搏战武器充足,战斗力相对较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