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需谨慎,别不当回事 本文指导专家:池晓玲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教授 到了立冬,就代表已经进入冬季了。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对慢乙肝的朋友来讲,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让我们听听广东省名中医池晓玲教授谈慢性乙肝的冬季养生要点。 饮食宜忌 池晓玲教授认为:冬季是闭藏的季节,此时肾气当令,饮食宜减咸增苦。由于冬季天气寒冷,此时应避免进食生冷黏硬的食物,过多进食易损伤脾胃,宜多进食温热松软食物,可多食牛肉、羊肉、猪瘦肉、鸡肉等。 进补时机 池教授认为:冬季阳气潜藏,是进补的好时机。俗语云“冬季进补,开春打虎”,冬季进补,以食补药补相结合为宜。可选用牛肉、羊肉、鸡肉、狗肉、枣、莲子、核桃、龙眼、芝麻、木耳、蜂蜜、板栗、枸杞、熟地、黄精、党参、山药等食物或药食两用食物调配药膳。 重点推荐九大药膳:枸杞鸡肉汤、枸杞糯米粽、山药黑芝麻糊、糯米红枣粥、桃仁芝麻糊、银耳炖冰糖、桂圆莲子汤、鹿角胶粥。 重视脾胃 池教授说:冬季养生,老年及小孩脾胃较弱,此时,可适当多喝药膳粥,如羊肉山药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 另一方面,冬季饮食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若盲目大补,腻滞厚味的滋补物品过量的话,容易伤及脾胃,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反而效果不佳,不利于健康。 因此,在进补过程中更应注意适时添加健脾消滞、促进消化的食品,如淮山、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如小米粥、健脾祛湿粥等进行调理。 体质调整 池晓玲教授说:冬季进补,还要根据体质进行选择。 如平素气虚的患者,可以多吃党参、淮山、黄芪、黄精等健脾补气之品,药膳如黄芪山药粥、黄芪枸杞乌骨鸡等。 平素阴虚者,可以多吃枸杞子、女贞子、雪耳等补肝肾、养阴之品,药膳如银耳炖冰糖、枸杞茶等。平素血虚者,可以多吃阿胶、大枣、当归等补血之品,药膳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阳虚者,可以多吃羊肉、羊骨、牛肉、杜仲等补肝肾、养阳气之品,药膳如淮杞炖羊肉、杜仲牛膝汤等。 补酒无益 另一方面,池教授认为肝病患者应忌酒,冬季进补的各种各样的补酒,对于肝病患者来说并无益处,反而容易加重病情,因此,肝病患者应注意冬季进补也要禁酒。 睡眠时机 池晓玲教授认为:冬季阳气潜伏,此时的起居调养应“早睡晚起”,睡好子午觉,晚上11 点前进入睡眠状态,起床的时间应在太阳出来之后,如《黄帝内经》所言“必待日光”,这样可以保养阳气,防止寒邪对人体的伤害。 寒温适宜 池教授认为:由于寒是冬季的主气,此时起居调养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背部、足部的保暖。 老年及小孩可以带头巾、戴帽等。所谓“寒从脚起,冷从腿来”,足部受寒,容易影响至脏腑,引起腹泻、腰腿痛等疾病。可以睡前用热水泡脚,早晚按摩足底,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安神、活血、祛瘀的功效。另外,冬季白天还可在户外多晒太阳,促进阳气的潜藏,有益身心健康。 运动调整 很多人都觉得冬季不应该运动,这种看法并不正确。所谓“冬练三九”,民间也有谚语云“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但冬季不适合剧烈运动,其运动原则是以顺应阳气潜藏的规律为主,可以选择以室内运动或静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少风时也可选择户外运动,如八段锦、十六段锦、太极拳等,或做慢跑、散步、滑水、跳绳、球类等项目。 运动宜忌 运动量应循序渐进,可逐渐加大运动量,但应避免激烈运动以及运动后过度大量汗出,以保养阳气。运动时,要选择在向阳的地方进行,如操场、运动场等,早上运动不宜过早,要待日出见阳光后才能运动,以防阴气太重损伤阳气。 特殊情况 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出现肝功能异常,必须减少运动,症状较重则要多休息,但完全卧床休息、绝对不动,对疾病恢复并无好处,应劳逸结合。这样既可锻炼身体,改善消化功能,而且可以改善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有利于疾病恢复。但是,当病情严重时,则必须卧床休息,从而增加肝脏血流量,利于肝细胞的修复。■ 中醫師吳明珠建議,立冬過後民眾養生注重藏精,除控制情緒,也應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晚上9時過後不要劇烈運動,且冬日曬太陽勝過喝參湯,曬後背顧全身也顧睡眠。 吳明珠說,立冬開始,身體的陽氣逐漸收藏到了肚臍以下,就是所謂藏精;藏到身體的陽氣則是要滋養五臟。若陽熱得不到收藏,或者收藏的少,來年春夏,身體也會多虛、多病痛,而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本。 1.精神調養要做到控制情緒,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2.「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立冬之後忌熬夜,生活作息應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小孩不宜晚於晚上9時入眠,經常熬夜者應調整在晚上11時要入睡。 3.24小時對應24節氣,晚上9時對應立冬,晚上9時之後不宜劇烈運動,秋冬尤其要注意,跑步最好跟隨太陽升起的節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4.「冬日曬太陽,勝似喝參湯」,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易傷陽氣。白天上班容易疲憊,晚上睡覺手腳冰涼,暖不熱被窩,這些都是陽氣不足的表現。 寒邪入侵,陽氣就會損耗,新陳代謝的能力就會變弱,也就越來越怕冷。補陽氣,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曬後背。 人體的後背是多條經絡的必經之路,後背經過陽光的照射,背心暖和的,經絡也更暢通,陽氣也會變足。立冬一個節氣曬下來,你會發現疲勞感慢慢消失,白天精力充足,晚上睡眠狀況也會變好。 5.立冬後起居調養切記「養藏」,飲食調養要遵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可以食用一些滋陰補腎的膳食,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避免維生素缺乏。 「膏方」進補? 當心愈補愈糟 傳統習俗,入冬後宜進補、調理。近年大陸流行「膏方」進補,可直接或沖水服用,比傳統煎煮的湯劑、藥膳方便,但中醫師提醒,膏方須由中醫師針對個人開立處方,不可隨意找中藥房調配,以免養生不成引發糾紛。 大陸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腫瘤血液科主任陳信義表示,膏方原流行於較富裕的上海、江浙一帶,近年成為養生新寵,各大城市的中醫院每到冬季就會舉辦「膏方節」,民眾排長龍只為求取處方,帶回膏方補冬。 台灣目前服用膏方的民眾仍算少數,但愈來愈多人開始接觸膏方。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曹永昌指出,民眾常以藥膳補身,卻未依體質進補,較易出現口乾、上火等症狀,尤其生病的人可能愈補愈糟。 相較藥膳,由於膏方更複雜及精細,曹永昌表示,民眾若想用膏方進補,不可隨意找中藥房調劑,應諮詢中醫師,並依不同體質開立處方,吃對才能為健康加分。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名譽理事長林展弘也提醒,並非每個人都適合膏方進補,腸胃虛弱的人較難吸收膏方,急性病患應選專門針對短期急性治療的水煎湯劑、中藥粉。七歲以下幼兒及孕婦也不適合用膏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