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护古村落,最该传承的是什么?

 五指灵动 2015-11-21


传统村落是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在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几个部门联合推出来的。截至2014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为2555个,但实际上,专家们确定的传统村落候选名单,远远超过现在这个数字。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有着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2012年,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决定,将习惯称谓的“古村落”改称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


现状和模式
现在出现的几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或传统村落发展模式,许多是以旅游为主的模式。

其中一种是当地资源条件非常好,很自然地开始发展旅游。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比如经济基础较差,经营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保护意识存在差距等,出现走下坡路的现象。就是说,旅游发展中有一道槛儿,如果迈得不好,很可能一个很好的资源却没能得到很好发展。这些地方有一个普遍特点:发展过于依赖旅游,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资源或优势。这样的地方对旅游市场监管的要求很高,当地老百姓参与到监管中也很重要。

而有些地方正好相反,可能本体条件并不十分突出,因为还有其他优势产业,所以发展中不会都给旅游让路,还有老百姓住在那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对房屋的爱护程度较高,可以使房屋保留较多历史痕迹,同时居住质量又比较高,旅游发展更可能是良性的。

这些模式中,能够在全国产生影响的,很重要的一种是依托大城市发展起来的,比如北京周边、杭州周边等。这种模式又分两类,一类如北京市门头沟区的爨底下村。这个村子发展旅游并不过多依赖外省市的客源,而是以北京人的休闲为主。这种模式中区位条件非常重要。客观地说,这不是人为宣传、推广能产生多大作用的。在这样的村子,传统文化和建筑保护得比较好,旅游市场的发展也比较好,这都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水平密切相关的。
还有一种类型是由市场主导,原来的村民整体搬迁,村子成为一个单纯的旅游村。这样一来,村子中物质的壳留下来了,格局、环境保存下来了,利益也基本得到平衡。但是从长远看,无论是村民的就业还是收益,都存在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村落的社会组织一次性瓦解,而文化的传承只能在一个活的乡村与乡土上才能进行。

在这些依托大城市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案例中,实际上当地村民已经不再吃农业饭了。这些地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季节性比较强,但总比没有市场需求的地方要好得多。也有这样的村子,当地的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比较和谐,农耕文明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因此对待旅游发展的心态比较平和。但这种地方比较少,而且越来越少。

福建土楼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前,当地有土楼的地方都想吃旅游饭,各自为战拉客的现象非常突出,后来经过协调取得了一些效果。从经营模式来看,有的土楼村落开始由开发公司经营,门票等收益当地老百姓可以分成,表面上呈现一种均衡状态。但实际上,旅游让当地老百姓增加了非农业收入,但是老百姓很少关心旅游做什么、村庄如何建设等,没有太多的参与感。在这类发展模式中,也经常出现旅游组织方和当地老百姓利益分配矛盾的问题。
还有一种模式是村民自己经营乡村旅游,比如台湾的桃米村。桃米村原来在台湾属于不发达地区,比较穷,但是这个地方生态环境很好,当地人决定利用这里青蛙种类较多的优势发展特色旅游。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桃米村成为亲子游和关心自然生态的游客进行体验的好地方。在此基础上,桃米村在建筑和其他专业人士的协助下,发展起了民宿旅游等。

这种模式在台湾可以成功,与当地的产权制度、环境容量、农民的收入水平等分不开。换句话说,在大陆的云南、贵州等同样生态条件很好的地区,这种模式不一定行得通。大陆也有一些村民自主经营发展乡村旅游的案例,但成功的较少,容易出现失控等问题。

在我国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在浙江、江苏、广东等乡镇企业发展得比较早、也比较活跃的地区,很多村落被外围工业所包围。当然,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工业对当地经济发展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已经成为传统村落在发展控制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村落周边发展工业,村子通常会成为外来打工者的居住地,这些人与原有社区怎么融合、他的生活方式与保护对象有没有矛盾等,都是乡村可持续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和缘由
非常关键的。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会引起矛盾或问题。

现有制度和条件下,农民居住需求与村落保护,存在比较大的矛盾。村庄是5亿至6亿农民日常居住的地方,由于土地制度、宅基地制度、户籍制度的约束,目前村庄规模仍然在扩张,村庄的户籍人口仍然在增加,建设需求实际存在。农民翻建、扩建房屋过程中,老房子和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承受着巨大压力。

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长期投入很少,农村的基础设施欠缺严重。与保护直接相关的,还有乡村建造工艺和材料的延续问题。农村的房子怎么建?是按照城市流行的样式,还是按照传统建筑的样式、技术或材料去建?如果是后者,就需要传统的工艺材料等,但很多地方都缺乏这样的传承。
一个乡村,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归纳出已有的模式,但不同的模式存在不同的问题,难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农村作为综合的社会、经济实体,其发展、衍变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的、长期的过程。

传统上,文物、建筑、城市规划等专业人员,主要关注房子,对老百姓的生活和传统文化等关注不多。我国很多村子都留存有传统制纸工艺,而且地方差异很大,这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但往往在村落保护中被忽视。我国众多的民间工艺品也是如此。现在,作为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存在的传统产品,仅仅是存量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倡导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其实仅在民族、民俗工艺品的挖掘和设计方面,就有很大拓展空间。对传统工艺品的忽视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严重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力量。

站在今天这个发展阶段,保护的视野一定要拓宽。通常保护规划会对要保护的对象划定一个保护范围,这个范围可能只覆盖了有老房子的地方,而没有包括村外的山水环境等。由于外围新建的环境没有得到应有的控制,往往造成老房子与周边景观脱节。把与村落相关的环境景观划归保护控制范围,在保护中是非常必要的。
对策和案例
传统村落保护中,非常重要的出发点之一就是文化和传统,要从文化景观的角度认识乡村价值和保护对象。

斯洛伐克有一个村子,非常小,是世界文化遗产,村子周边是农田和林地,传统的乡间道路把村落串在一起。这个村子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是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四”,也就是村落非常完整、统一,木结构建筑建于中世纪,具有中欧地域文化特色。这个村子的布局、建筑风格等是保护对象,同时强调保留传统耕作方式,与村镇形成一体景观。

法国的葡萄酒世界有名,法国的圣艾米伦地区是世界文化遗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三”,保留着传统葡萄酒庄园从种植到酿造的方式。山谷的整体环境、葡萄园的耕作景观、酿造葡萄酒的作坊等,都保留着。
韩国受大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村落。河回村和良洞村是韩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三”,代表了朝鲜王朝早期的聚落类型,游客到了这些村子就知道当地人以前是怎么生活的。这些村子是朝鲜王朝吸纳儒家传统或儒教文化,在朝鲜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上形成的,因此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

挪威是一个非常狭长的国家,挪威北部有一个小岛,200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景观遗产,有几百年历史。由于气候和地理原因,每年春天,鸭子都会到这里孵蛋,孵蛋的过程中会脱落一些鸭绒,被人们发现是全欧洲最上乘的鸭绒,当地人收集鸭绒制成鸭绒制品出售。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鸭绒是当地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鸭子有老鹰、狐狸等天敌,当地老百姓为了保护鸭子孵蛋的过程,建了很多鸭窝,有石头的、木头的,形成了人与鸭子的一种互动,同时产生了经济效益,构成一种循环经济。现在,这里一片非常大的海洋区域和小岛一起,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太湖地处我国长江中下游,自古就为富庶之地,以前沼泽非常多,祖先们把低洼地方的土挖出来放到高的地方,形成了沟、渠、塘,有了更多可以种植水稻的土地,同时形成了村落。这样一块土地,通过千年的人类劳动,形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这种桑基鱼塘体系,在农业文明中非常有特色,是非常有名的传统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太湖周边已有多处示范点成为国家生态农业区,也是联合国确定的传统农业保护区之一。广东也有类似的例子,只不过模式不一样。这种文化和文明,其重要性不亚于那个挪威小岛。
从事传统村落保护时,要有意识地开阔思路,从物质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剖析和认识。具体工作中,还要缓解建设压力,控制村落的无序蔓延,改善村落的环境基础设施,推动整个乡村的文明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