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中国玺印的用纽

 三姑书斋 2015-11-21

中国古代玺印的置纽,原是留穿系佩带用的。纽置经历了由实用而向审美化、制度规定的方向演变。根据《说文解字》等文献的解释:印纽即玺印系带之处,系带为纤维质物,故以“系”为偏旁,因为玺印质地的区别,纽字又有从“金”为偏旁作“钮”,从“玉”为偏旁作“纽”者。中国玺印从起源之初即附以纽置,到了秦汉之后,公印的纽置有了严格的等级规定,据《汉旧仪》、《汉旧仪补遗》等文献的记载:皇帝、皇后玺印用虎纽,诸侯王印章用橐驼纽,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前后左右将军、中二千石等的印章用龟纽,千石至二百石以上的印章用鼻纽,等等。当然,私印的用纽情况并不如此严格。至于中国古代玺印纽制之精巧美丽,是久已为世人所公认的,在玺印纽置之间蕴藏了珍贵的中华民族美学遗产。玺印的纽置虽然丰富多彩,但是并不杂乱无章,以下,我们区分几个系列来讨论中国古代玺印的纽式品种。

鼻纽系列

这是沿用时间最长,演进顺序清楚,虽然在公印中级别不高,却是中国古代玺印最为重要的纽式系列。这个系列包含有鼻纽、半环纽、瓦纽、桥纽、碑形纽、块纽、杙纽、捏纽等若干种纽式。

揭:中国玺印的用纽

①鼻纽。亦称“印鼻”,形式最为简略,仅在印背上突带签的一小块。鼻纽起源很早,两枚“商玺”上即用鼻纽,东周时已应用得很普遍,早期鼻纽很小,又被称为“小纽”、“小鼻纽”等。鼻纽一直沿用到明、清,不断加高加大,有许多纽式实为鼻纽的发展与变异。长期以来,鼻纽为较低级公用印的纽式;有时鼻纽也耸附于其它纽式如坛纽、台纽、盠顶纽、亭纽之上。

②半环纽。为鼻纽的一种变异,也有称之为“环纽”,流行于战国到西汉时期。有时从侧面形状上看与鼻纽、瓦纽等相仿佛,但它的孔签比鼻纽大,个体比鼻纽高,孔的上弧部成圆柱体弯成半环状,而瓦纽这一部分较扁。半环纽常为较低级公印所用。

③瓦纽。它是鼻纽的一种发展,纽环变扁加宽,恰似半筒瓦覆于玺印背上,穿器也比鼻纽宽大。秦汉之后为常见的玺印纽式,文献中指出较低级公用印置“鼻纽”,在实际发现中秦汉时经常为瓦纽。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公印、私印皆用之,而到唐宋之后只见少量的私印用瓦纽。

④桥纽。桥纽为瓦纽的变形,其纽环两端跨出比瓦纽远一些,达到印背的边缘。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私印上见到这种纽式,当时公印一般不用桥纽。

⑤碑形纽。唐宋以后,公用印的纽置变高变大,纽的体形比例比较扁,如碑形,中下部有穿要孔,顶部圆弧状,纽的横截面呈矩形。又被称之为“鼻纽、高鼻纽、板纽、硅纽”等等,这是鼻纽的一种发展。

⑥块纽。块纽为碑形纽的发展,为宋、辽、金、元时期一种公印的纽式。纽身变厚,顶部变方,纽的横截面呈矩形,宋以后纽身上失去了穿孔。又被称之为“板纽、长方纽、矩形纽”等等。

⑦杙纽。为明、清直至近现代的公用印纽式,为块纽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中国历史印章鼻纽系列在公印上使用的最后阶段。杙纽上部较小,下部较大,整体较高。明代的杙纽横截面呈椭圆形,清代的杙纽横截面由椭圆形过渡到圆形。明代的杙纽又被称之为“橛纽、柱纽、柄纽”等等,在清代除了以上称谓之外,又称之为“印把子”。杙纽发展到近现代,仍然在公章上常见,除了为横截面为圆形的柱状之外,其上端隆起成球鼻形,中段略有束腰,下端根部比较大。

⑧捏纽。这是宋、元、明时期主要见于押印上的一种纽式,它的长、宽、高恰好容人的拇指、食指相向一捏。捏纽身体很扁,中部常带穿粱,也被人称之为“鼻纽、小纽、扁纽、小片纽”等等。

中国玺印鼻纽系列由殷商、东周时期的小鼻纽出发,数千年演进而发展为清代到近现代的“印把子”,如果将其发展史上的两端标本进行比较,形态完全不相同,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循着鼻纽系列的发展脉络,则可以看出它一步一步的变更足迹。鼻纽系列是所有玺印纽式中沿用时间最长,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系列。

仿器用纽系列

这一印纽系列的形式与数量比较庞杂;在中国古代玺印间的使用虽然比较丰富,但是它们各自与它们之间的演变顺序与相互影响并不清楚。本印纽系列对公用印章制度影响并不大,大致只是反映了人们对玺印纽置的一种审美取向。以下介绍覆斗纽、坛纽、台纽、亭纽、环纽、提梁纽、柱纽、泉纽、法器纽等若干纽式。

揭:中国玺印的用纽

①覆斗纽。它的形状像在印背上覆一只粮斗,因其为四面坡形,又称之为“盠顶纽”。有的在上部有穿金,有的缺乏穿粱銎,战国时代在铜印、玉印、玛瑙印上已经见到,公印与私印都有用之;在两汉时期主要用于玉印、玛瑙印、琉璃印上,两汉用覆斗纽式的印章一般体形较大,几乎全为私印。

③坛纽。坛纽可能是受到建筑物间的祭坛外形影响而制,外形与覆斗纽比较相像,但是在顶部有分阶部分。战国、秦朝的坛纽顶部经常附有小鼻纽,秦汉时常在坛纽的分阶处穿銎;战国、秦朝时有坛纽铜印、玉印等,公私印皆用之;而在两汉时期主要应用于玉印、石印、玛瑙印、琉璃印等等,并且几乎全为私印。

③台纽。台纽是坛纽的一种发展,它的分阶从相当于坛纽的下部即已出现,有的形成为多层台阶。战国时铜印台纽的顶部往往附有小鼻纽,秦汉时印章用台纽的不多;战国、秦汉时置台纽的玺印以私印为主。元、明之际台纽在钢质、银质公印上作为品秩等级的标志,台阶数越多品级越高,在台纽的顶部经常附有块纽、杖纽等。

④亭纽。出现于东周时期,这种纽式为模仿亭阁建筑造型。有的用于联珠印上,有单层,也有双层亭台,最精致一件为西汉晚期作品,见三层亭阁,顶部还伏有小龟纽。亭纽在东汉以后即比较少见,置用亭纽的玺印全为私印。此纽式所表现亭阁的墙、柱、门、窗等建筑细部虽然简略,但表现屋面情况比较复杂,成为研究东周、秦汉时代建筑的很好的模型资料。

⑤环纽。环纽为在鼻纽上再设套环,也有成套联结的多层环,有的环纽联结印体而仿秤碗状。东周、两汉时期可以见到,大部分置于私印之上,也有的用于宗教印、画印之上。

⑥提梁纽。这种纽式高高耸起,呈器物的提梁状,在提梁的孔隙间穿以绶带。提梁纽式在东周、战国私印中可以见到。

⑦泉纽。“泉”即古代金属铸币,在两汉时期的私印上可以见到模仿穿孔古钱、大型厌胜钱、甚至摇钱树状的纽式。

⑧法器纽。在元、明、清时代,一些佛教公用印上、一些押印上、一些私印上出现佛教“法器”造型纽式,例如“莲台法轮纽”、“锡杖纽”等。

⑨柱纽。此类并不是全身柱体印,而是印台上置于柱状纽。柱纽形状很简单,在战国时期玺印上可以见到。一种常配置于圆形印面之背,所以似一根小圆柱;另一种配置于条形、长方形、方形印面之背,就像印背上竖了一根柱子,但是它们与后期的权纽并不一样,没有穿銎。

人形纽、动物形纽、神兽形纽系列

这一系列也比较庞杂,艺术意趣更加充分。其中某些品类比如龟纽,演变的顺序比较清楚;某些品类比如龟纽、龙纽、璃虎纽、蛇纽、羊纽、驼纽、马纽等等的使用,有特定的政治的或等级含义;当然本系列中也有一部分纽式并无什么特殊意义。

揭:中国玺印的用纽①人形纽。常见人物造型比较简洁,或立、或舞,或箕踞,或蹲坐。在战国、唐、元代的印章上都曾见到过,皆为私印。这种印纽缺乏顺序演变关系。

②龙纽。龙是中国人意念幻化出的最重要的神兽,长期以来被视为天子皇权的表征。目前所见最早的龙纽置于西汉初年金质南越王“文帝行玺”上,这种匐伏状、情态警严的龙纽长期以来并不多见。五代前蜀王建谥宝上的龙纽曲起呈半环状,清代帝王之宝上的龙纽昂首挺胸,尾部扬起。在两汉时期,有一种身材娇娆,腾空而起作圆环状的龙纽,又称“盘龙纽”、“腾龙纽”,全为私印所用,后世不再见到。

③蛇纽。最早见于西汉初叶的公印上,云南曾出土金质蛇纽“滇王之印”,日本出土东汉“汉委奴国王”金玺也用蛇纽。蛇形有盘蛇、顾蛇、行蛇、腾蛇等区别。长期以来,在印章上用蛇纽并不多见,私印不用。

④龟纽。这是中国古代玺印中仅次于鼻纽,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又有着明细的演变规律可循的纽式。据说龟纽最早见于秦代,但文豪老师所见最早一例为用在湖南出土西汉早期的“长沙丞相”铜印上。自汉代开始,文献中出现了使用龟纽印章的制度规定,以后历代相沿袭,直至清代仍有规定:后妃、亲王宝龟纽。龟纽自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演变规律有序:西汉早期,龟形较小,背部略平;西汉中晚期,龟形略小于印背,龟首不外伸,形态较灵活生动;新莽时期龟背甲高高隆起,四足有力,外形很像乌龟的一种——“象龟”,东汉龟背部如饅首状,头伸出较直,龟甲纹较细;三国时龟壳变扁平,头长伸,龟甲纹漫漠,形象渐渐失真;两晋时龟身比较简陋,头直翘且明显地伸出印背之外,形象失真;北朝龟纽的龟背壳刻划繁复,头部有伸有缩,有的四足高高撑起,虽然刻工很繁密,但形象严重失真;南朝龟纽形象十分简单,有的乌龟足部难辨。在明代,印纽有龟蛇相缠的形象,据此可称之为“玄武纽”。清代的亲王之宝依制用龟纽,但此龟已有祥云盘身,龟首好似龙形,身着两翼,已经是神兽的形象。以上所讨论的,主要为公印中龟纽形象的演变,在历代私印中也有使用龟纽的。

⑤驼纽。文献记载中称之为“驼纽”,依西汉制度规定这是一种很高级别的公用印纽式,但是目前所见存世实物大多数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地区首领长官用印上的纽式,中央政府以及汉族地区地方政府用印似尚未见到使用驼纽。驼形有单峰、多峰之区别,对民族地区颁用这种纽置的印章,显然寓有归顺与引重致远之意。

⑥羊纽。就目前所见到存世的使用羊纽的印章,大多数为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地区首领长官用印,颁发这类印章的意义当与驼纽相近,其级约低于驼纽印。

⑦马纽。就目前所见到存世的使用马纽的印章,基本上为两晋北朝的民族地区首领长官用印,颁用这类印章的意义当与驼纽、羊纽相近。

⑧狮纽。狮纽在西汉晚期私印上开始出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印上沿用之,有时与辟邪纽易混淆,狮纽无翼,头部比较大,体态比较圆浑,有的青铜套印上用这种纽式。宋、元、明、清时期,狮纽发展为一种玩弄狮纽或门卫狮纽。

⑨璃虎纽。其为一种仁厚温顺的伏虎形象,按两汉制度规定为帝、后、诸侯王级别方可使用的极高级别的玺印印纽,如陕西出土西汉白玉质“皇后之玺”、江苏出土东汉“广陵王”墓玛瑙印,都用了璃虎纽。

⑩辟邪纽。辟邪为传说中的神兽,战国晚期私印上开始出现辟邪纽式,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该神兽纽式身着双翼,头部比较小,颈部、身部作S形盘曲,体态矫健,盘桓生动,有的做成子母辟邪纽套印,准确地刻划出母子依恋的亲情,极为精美。有些辟邪纽的头顶难以分辨是否长角,所以也有称之为“麒麟纽”。

犬纽。战国时玺印上已出现犬纽,用于私印,元代押印上也常用犬形纽。

鹿纽。在西汉私印上曾见鹿纽,为数很少。

鸟纽。鸟纽有鸿、鸡、水禽、凤凰等形象,从战国玺印上即已出现,主要用于私印。元代押印也有用鸟形印纽。

鱼纽。鱼纽在秦朝印章上开始出现,有的用于公印(“半通印”)上,也有的见于私印;两汉时仍有使用。

兔纽。兔形纽在西汉印章上开始出现,主要用于私印上,元代押印中也有用之。

中国历代玺印中用动物形纽置的种类并不止以上几种,比如还有蛙纽、蝉纽、猴纽等等,在元代押印上,这类动物形印纽更是被频繁地采用。

中国印章的纽式逐渐脱离了实用意义,而更多地转向了审美意义,历代的工匠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力,使得中国古代玺印的纽置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这对近现代的治印艺术、雕塑艺术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目前对这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从理论上研究整理总结得非常不够,在这方面的开掘尚有极大的潜力。一些印章纽式在历史上体现了有关制度规定与等级标识,在这方面成为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的实物资料,但于今已经没有什么继承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