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侘寂之美,不与岁月相争。

 真友书屋 2015-11-21

侘寂——从老旧的物体(人)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甚至会加强)的一种震撼的美。



侘寂于日本美学,如空气之于日本人。当你看到这个词,你也许觉得陌生。它是什么意思?




简单地说,侘寂美学,是一种不完美主义的美丽。它明白万物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所以它不与时间相争。它不但不争,它还很欣赏,很珍惜。奇怪的就是这样子,它反而赢得了超越时间的美。这种美学,是无印良品的核心,也是日本茶道、花道、武士道的精神所在。




侘寂(wabi-sabi),在意的不是挽回那些被时间摧毁的外表,相反它欣赏时光留下的痕迹。所以,侘寂的美学,是冻结的时间。制成它们的材料,是会因为天气、使用的状况而留下清晰的耗损纪录。它们以褪色、生锈、失去光泽、沾污、变形、皱缩、干枯和爆裂作为语言,记录了太阳、风、雨水、炎热和寒冷。




在侘寂的世界里,一朵枯萎的花是美的,一捆未经修饰的草屋是美的,一个颜色混战的茶壶是美的,所有从造价角度来评判的材质价值体系都会抛到一边。与西方那种认为不朽,壮观和耐久才是伟大理念相反,侘寂欣赏的是凋零,离群索居和隐匿。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是日本美学的奠基人,据说他打扫满是落叶的庭院时先仔细地讲地面与草地清理干净,然后摇晃一棵树,好让少许叶子落下来,这就是侘寂。




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寺院方丈面前坐落着15块枯石,除了主持所在的位置以外,任何角度只能看见14块,不管任何一个角度都有一个石头隐身不见。15代表满月,十五为盈,十四为缺,事物不完美,非永存之美深谙其中。




在日本的器物设计上,宁愿以雾面的表现处理取代亮面;宁愿以手工的手渍替代人工的光滑;宁愿以裸露的处理过程取代完美的精密缝制。也因而观察许多日本设计师的作品,都可以呈现上述的特点。民艺大师柳宗理的设计作品正是一种“拙”的造型意象,其餐具的表面几乎都是雾面处理。再者知名小说家谷崎润一郎先生,认为玉石光泽乃经过人手长年累月的触摸,而使油垢汗脂渗透进去所呈现的特殊光泽,因而产生特殊的风雅韵味,亦即手渍触感所自然天成的表面痕迹。




跟中国讲究对衬美学不同,日本文化的美学最高指导原则是“不对称主义”,小到电子产品、手工烧陶到日本建筑、皇宫…找不到对衬的两个边,因为他们觉得让你一眼看不穿,不对称的东西才有美感。如果中国人觉得房子旧了,我们会翻新,甚至重新装修,唯恐让人嫌其旧,但是日本人不同,他们喜欢岁月在事物留下的痕跡,比如地板上的刻痕、墙壁上斑驳的痕跡、庭园一角长满的青苔痕、还有温泉池出口上面被温泉水日积月累而沉积的钙化结晶…




侘寂更像是对不完美的尊重。它知道所有事物都伴随着不完美,每一位匠人知道最锋利的刀刃在放大镜下面也会看到凹凸不平和斑驳的缺口;华美的宅院大厦看似宏伟富丽其实地基长满了杂草和苔藓。不完美是宇宙的规律,是自然之法。就像鲁迅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了的鲜血。”如今又有多少人看到别人的真实存在,同样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真实往往是丑陋的,面对真实需要勇气。




但在侘寂,你遇见了真实,灵魂撞见灵魂,随即为之惊叹,为之感动。



一杯茶要品出其味,喝茶的动作要缓慢得不能再缓慢…



一本书,与其花花绿绿,七拼八凑,不如简约朴实而美丽…



插花不用满盆华丽取宠,不如一朵,点到为止…



时间能够为事物添加价值,舍弃为别人而活的假相,就无需画蛇添足,哗众取宠…



侘寂美学正是如此,简单的也会赢。
庭院扫净,晃木,叶落,风吹,只道无常。侘寂是千里马,谁是伯乐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