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热症治验案

 寂寞在繁衍 2015-11-21

梅 核 气 

例1:阮某,女,48岁, 2007年8月19日初诊。诉反复咽喉不适一月余,咽喉如有物粘附,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偶咯白痰微带黄,量少。之前历求西医药而不效,自行用喷剂亦不效(具体用药不详),遂改求治于中医。舌质淡白略胖大无齿痕,苔薄黄微带绿,舌面滋润,两手脉小滑微数。中医诊断为梅核气,证属湿热痰气交结于咽喉。治以清利湿热,行气祛痰。方以半夏厚朴汤加味。处方:法半夏20g,厚朴20g,茯苓20g,紫苏叶15g,桔梗10g,陈皮15g,瞿麦15g,石韦15g,薏苡仁15g,3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后患者于2007年10月23日因它病就诊,主动告之前病治疗效果甚佳,现已无不适。 

按:患者素有脾胃气虚,蕴湿化热并生痰,湿热痰气交结于咽喉,故有不适。治以化痰湿,畅气机,清利湿热。方以半夏厚朴汤加味治之。方中法半夏、厚朴、茯苓、陈皮、薏苡仁健脾化痰湿;紫苏叶、桔梗宣畅气机;瞿麦、石韦清利湿热。药证合而效显。  

例2:王某,男,43岁, 2007年5月11日初诊。诉咽喉处如有物梗塞7月余,咽之不下,咯之不出,饮食如故,咽喉异物处干燥若似火灼,平素咯痰量少色白而粘,病情以下午五点至上半夜为显。舌淡红,舌边尖有稍多红色点刺,全舌苔黄绿稍厚多略滑湿腻,两手脉浮取弦细滑略数,中取弦长略硬较滑实大且数而有力,沉取虚弱滑,尤以两寸更弱以至脉虚无。中医诊断为梅核气,证属湿热俱重,痰气交结。治以清热利湿,行气豁痰。方以半夏厚朴汤加味。处方:法半夏20g,厚朴20g,茯苓20g,陈皮15g,紫苏叶20g,柴胡10g,枳壳10g,桔梗6g,茵陈15g,瞿麦15g,黄柏10g,栀子10g,连翘12g,瓜蒌仁15g,青皮12g,3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5月16日复诊,舌淡略胖,苔薄黄滑湿腻,两手脉浮取不显,中取弦略长稍实滑数略有力,指下略有空豁感,沉取虚弦滑稍数。诉第一剂药服后咯多次白痰略粘,服第二剂药时下午下班后咯了两次痰较粘厚实色如咸菜,服第三剂药时又咯了较多白粘痰,以后两天咯痰次数及量大为减少。现咽喉已无异物感,亦无干燥火灼感。药已对症,续服3剂而症愈。

 按:患者湿热痰气俱重,故有是症。方中法半夏、厚朴、茯苓、陈皮、瓜蒌仁祛宿痰;紫苏叶、柴胡、枳壳、桔梗、青皮行气破结;茵陈、瞿麦、黄柏、栀子、连翘清热利湿。合而治之而效著。 

痹 症 

例:刘某,女,50岁, 2007年5月30日初诊。诉右臀部筋脉牵掣痛2月余,长约20厘米,伴腰部隐隐作痛,并口渴时时饮水而量不多。否认有外伤史。X光示第五腰椎Ⅱ°滑脱。舌淡红苔黄滑湿,两手脉弦滑实硬长有力。中医诊断为痹症,腰痛。证属肝肾不足,阴虚挟湿热。治以补肾强腰,舒筋活络,清利湿热。自拟方如下:白术30g,茯苓25g,杜仲30g,狗脊15g,怀牛膝15g,川芎10g ,川续断15g,茵陈12g,黄柏8g,瞿麦12g,陈皮15g,熟地15g,3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6月3日复诊,诉右臀部痹痛、腰痛均减,上方再进3剂。6月6日三诊,诉右臀部痹痛及腰痛均愈。复查X光示腰5椎体滑脱情况较5月30日基本相同,余(—)。诸症虽除,然毕竟根本不足,处方金匮肾气丸(汤)加味以巩固疗效,方药:熟地25g,山药20g,山茱萸20g,泽泻12g,茯苓15g,牡丹皮10g,制附子10g,桂枝10g,怀牛膝15g,车前子15g,杜仲15g,陈皮15g,狗脊15g,3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 

按:患者素有肝肾不足,久而蕴湿生热,渐至腰府失养,筋脉失濡,故致诸症变生。治以补肾强腰,舒筋活络,清利湿热。方中白术、茯苓、陈皮健脾胃;杜仲、狗脊、怀牛膝、熟地、川芎、川续断补肝肾,强腰骨,濡筋脉;茵陈、瞿麦、黄柏清利湿热。方证切中,故效著。

痤 疮 

例:欧某,男,17岁, 2007年12月9日初诊。诉面部及前额生疱疹3个月,量很多,色红晕,无痛痒,此外还有很多平铺于皮肤如点状、色暗灰黑色的“黑头”。另舌干口渴饮水较多。舌尖有多个红色点刺,舌苔黄厚滑湿腻,两手脉滑动数有力。中医诊断为痤疮。证属湿热蕴结,蒸腾于脸面。治以清利湿热。方以五苓散加味。处方:猪苓10g,茯苓15g,泽泻15g,苍术12g,桂枝10g,滑石12g,黄柏10g,车前子12g,瞿麦10g,石韦10g,茵陈10g,霍香10g,佩兰10g,升麻5g,柴胡5g,3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12月16日复诊,见疱疹面部已转“阴”,疹点变小,疹色变淡黯许多,已无红晕色,“黑头”大部分转为淡灰黑色,试挤捏一个,极易挤出,色如脂白带灰。舌尖处点刺已变成淡红色,脉虽仍滑动数有力,但形势稍减,舌苔也已松动。于前方加赤芍清热凉血,刺蒺藜清热散结,金银花清热解毒,再进5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 

按:患者久患湿热,蒸腾于脸面,故有此症。方中五苓散、滑石、车前子、黄柏、瞿麦、石韦、霍香、佩兰清热利湿;升麻、柴胡升举清阳;赤芍凉血;刺蒺藜散结;金银花清热解毒。

眩 晕 

例:朱某,男,50岁, 2007年5月22日初诊。诉眩晕一周余,伴头顶正中有如蚁行,头皮发麻,并小便较黄如浓茶色,无淋涩痛,大便溏软如烂泥也有四五天时间了。否认有外伤史及其他病史。舌黯略红稍淡,舌侧下端见有瘀血青紫色脉络,苔较老黄稍绿较厚多,全舌滑湿腻伸舌欲滴,右手脉中取弦较硬有实滑象,沉取虚弱滑,左手脉浮取点滑稍数略有力,中沉取与右手脉一般同,只是脉形势比右手脉强一些。颅脑CT平扫未见异常。血压165/95mmHg。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气虚血瘀,湿热俱重,清阳不升。治以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升举清阳。方以桃红四物汤加减。处方:当归15g,川芎12g,白芍15g,桂枝10g,牡丹皮10g,桃仁10g,泽泻20g,车前子15g,茯苓20g,滑石12g,黄柏10g,茵陈15g,栀子10g,瞿麦12g,佩兰12g,3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5月28日复诊,诉诸症有减。处方: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5g,桂枝10g,牡丹皮12g,桃仁8g,茯苓20g,泽泻20g,车前子15g,滑石12g,黄柏10g,茵陈20g,栀子10g,瞿麦15g,佩兰15g,3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患者于2007年6月22日因感冒发热38.5℃来就诊,询问前病,答已痊愈,并量得血压125/80mmHg。 

按:患者气虚血瘀,湿热俱重,湿热又加重血瘀,气机不畅,清阳不升,以致眩晕等症发生。治以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桂枝、牡丹皮、桃仁活血化瘀;茯苓、泽泻、车前子、滑石利湿;黄柏、茵陈、栀子、瞿麦、佩兰清热。药证切中,故疗效显著。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16562934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