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朝阳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音响中传来熟悉的山东口音,葛均波院士终于到了,接过原本属于他的主持人话筒迅速进入角色,此时会议已经开始了近20分钟。19日下午,他从机场直奔会场,穿过北京的冬雨寒风、满眼雾霭争分夺秒赶到“心梗救治日”主题活动现场。作为一名心梗救治专家,晚了、慢了想必是他最讨厌的词汇。 晚了、慢了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意味着死亡。我国现有250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高居我国疾病死亡率第一位。2030年,预计将会有2260万心肌梗死患者。目前我国每年都有近70万例急性心梗发生,但仅约3.5万例获得了及时规划治疗,95%的急性心梗患者因延误时机没有得到有效救治。 来不及告别、来不及救治,急性心梗就将生命扼杀,发病急、死亡率高,并有年轻化趋势,急性心梗这种“残忍的疾病”伴随着诸多的猝死案例被公众所熟知、胆怯。 而在专家眼中,心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时间。 “介入治疗技术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是非常有效的技术,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情况,原因是大部分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心肌梗死的治疗,时间就是生命。无论是溶拴还是急诊的介入治疗,每延迟一小时相关死亡率会增加10%,理想的时间是120分钟内。”活动现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表示。 心梗救治日被定在11月20日,就是希望公众及时拨打120电话,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今年是第二个心梗救治日,主题为: 传递生命的接力棒,急性心梗救治我要120。 传递生命接力棒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尽管对于急性心梗救治的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整个社会层面而言,救治效果并不理想。院前急救和医疗机构救治缺少衔接、整合,加上患者自我意识不足、家属犹豫不决等原因,很多患者发病后很长时间才到医院,治疗受到延误。 与死神赛跑,为生命争分夺秒,心梗救治领域的“快体系”正在建设之中,生命的绿色通道里程越来越远。 2015年3月7日,霍勇教授主导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STEMI项目)”全国启动会在京举行。该项目旨在通过急性急性心梗区域协同救治网络的建设,实现院前急救体系与医院无缝对接,提高急性心梗患者的转运效率和救治比率。 目前,我国十多个省已启动该项目,由急诊PCI(可以开展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不可行PCI医院结对子,构建区域急性心肌梗死协同救治网络。此外,国家也从2013年开始投入资金,对打通院前和院内的绿色通道提供保障。 90%的心梗可以预防,患者教育也成为心梗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公众急性心梗知识的普及需要加快。与“梗”为敌、与时间为敌,在心血管领域游弋多年的专家们正从科研到科普,从手术室到演播室,为患者教育而忙碌。因为他们深知, 打败时间,更快才能“梗”好。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