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ELzr z L0顾璘(1476-1545),字华玉,号东桥,明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弘治九年(1496年)中进士,授广平知县。正德四年(1509年)知开封府,迁吏部右侍郎,仕至南京刑部尚书。工于诗文,以朴素见长,与陈沂、王韦称“金陵三俊”。史称其“虚己好士,如恐不及”,是一位德行高尚之人。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
B"u P9j3K$aZ0 少负才名,与何(景明)、李(梦阳)不相上下,被称为“金陵才子”。青年时代可谓科场得意,于明嘉靖九年(1496年)21岁时中进士,授广平知县,又升南京吏部主事,晋郎中。年轻时大肆力学,与陈沂、王韦极为友善,人称“金陵三俊”,其后朱应登继起,时称“金陵四大家”。“璘诗,矩获唐人,以风调胜。韦婉丽多致,颇失弱。沂与韦同调。应登才思泉涌,落笔千言,然璘、应登羽翼李梦阳,而韦、沂则颇持异论。三人者,仁宦皆不及璘。”无论宦位显隆,声望之高和诗文的造诣都以其为最。至仕归建“息园”,大会宾客,以藏书自娱。国文网a s])] o;Ydpu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在长洲病卒,终年69岁。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根据家藏书籍,编辑有《顾尚书书目》(6卷,已佚)等。
)@I@3Dj-m2rP0 国文网F!H0o:|^e:Pb6t
顾璘撰题联
)Q@SK9Tqk+]Q |1AI0 国文网!X&a+J iX-^d
黄鹤仙人身姓谁?国文网h3s| {;m/[*RZ
空传崔颢旧题诗。
|H~N3r t+x7d%?%cE0——题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矶头黄鹤楼国文网{ Zo*{`K
一个悠久古老的名楼,必然会吸引许多文人骚客而流传许多佳话。黄鹤楼亦不例外。据说唐代诗人崔颢徜徉黄鹤楼头,吟下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千古绝唱。使得“诗仙”李白看见此诗连赞:“好诗,好诗!”于是他就写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后来,人们就在楼畔修了一座李白搁笔亭,以示纪念。其实李白后来在黄鹤楼上还是写了许多诗,在《望黄鹤山》一诗中写道:“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屋。”原来颇有道教思想的李白是来黄鹤楼寻仙的。故在后来的许多诗中,一再提到:“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仙人有待乘黄鹤”。这明显与道家古炼飞升之术十分吻合。李白还不就此罢休,又在《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笑捶碎黄鹤楼》写到“黄鹤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简直神乎其神。黄鹤楼与黄仙鹤的结合,经崔颢、李白写诗渲染,便成了历代诗人托物感怀的话题。在今可考的数百首黄鹤楼诗词中,描述黄仙鹤的占了一个较大比重,更不消说对联题额。像唐代贾岛的“黄鹤何年去不归”,南唐卢郢的“黄鹤何年去杳冥”,宋代岳飞的“却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范成大的“黄鹤飞来识旧游”,罗与之的“老仙横笛月亭午”,元代释大圭的“仙楼缥缈隔蓬莱,黄鹤西飞去不回”,明代杨基的“夜半仙人玉笛声”,清人吴绮的“霞志仙踪疑远鹤”,许虬的“黄鹤仙人不少留”等比比皆是。使得明代文学家顾璘在研究黄鹤诗的来龙去脉时,撰此联自问自答。
(u.zc.I]0
SAq*m.ah8@e/O0顾璘合撰、应对联国文网_ sE&C)rV$`f Mb7x!I#P
国文网!aw] \w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顾 璘)
q#J"b-r-]@0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张居正)国文网iZ~_.l%o#G~
——张居正7岁时应对顾璘(1)国文网\'n n5{~(L(P
明政治家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大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人。张居正幼年应童子试时,适逢东桥公顾璘任湖广巡抚。顾璘见张居正乖巧伶俐,因而出上联试试他的才学。张居正随即对以下联,顾璘大喜,即解下腰间金带赠送。一时被人称为“江陵神童”。国文网4maR*`#Uv$C&W
国文网9GN"[g7M(?7qi)r`,Q.N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顾 璘)
-],R&`dH.IM'dA0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张居正)
m9sE3fZji0——张居正10岁时应对顾璘(2)国文网[zJ4x@0w ^'jj
有一年夏天,新上任的湖广巡抚顾璘,带着大队人马,风尘仆仆地来到江陵,在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休息。庙里的住持,连忙叫小僧到庙后瓜园,摘了10多个大西瓜来招待客人。和尚种的西瓜,又沙又甜,巡抚和手下人吃了,只觉得清甜可口,舒服极了。巡抚一时高兴,便顺口吟出上联,让前来迎接的江陵知县对下联。这江陵知县是个草包,根本对不上来,被巡抚训斥一顿,赶出庙门。知县狼狈不堪地,从庙中大殿上退下来,刚好碰到,在庙外玩耍的张居正。知县想:“这小子号称神童,不如问他一问。”知县叫住小居正,将刚才顾巡抚出的上联告诉他,并求他对出下联。小居正听后说:“这有何难?你就对”:“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知县喜出望外,转身又上殿去,复述了小居正的下联。顾巡抚转怒为喜,但他不相信是知县自己对的,知县只好说出真相。顾巡抚把张居正找来一看,原来是上次应童子试的张居正,十分高兴地对属下说:“这孩子长大后定有出息!”后来果然中进士,授编修。明神宗时,当了宰相。他在任职期间,整饬吏治,加强边备,改军漕运,丈量土地,行“一条鞭法”,加强内阁和六部权责,裁省冗官等,朝政为之一新。
1H/G3Vv4dq!a6o9lMj0
jG5j&TxW-G)_H0赏菊客来,两手擘残彭泽景;(顾 璘)
G9b A+`Y$qPU0卖花人去,一肩挑尽洛阳秋。(张居正)
1T7@${~CN-OM0——张居正致仕后应对顾璘(3)
S x'} H6JE0 湖广巡抚顾璘爱菊花,他院子里栽种的菊花因得到精心护理,花也开得比别处好。一年重阳节,便邀大学士张居正等数门生赏菊。谁知应邀的客人中有位欠风雅的人摘了3枝菊花拿在手中玩。顾璘十分惋惜,就念出一句上联。张居正是大学士,博学多才,22岁就中了进士,任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明神宗时担任过宰相,颇有建树,为明代名臣。他听了顾巡抚的出句,立即吟出下联。赏菊的人听后,齐声喝彩。这副对联在词语选用上极具功力。国文网X8E%c+]~O7`
国文网vN'v*T1\5M-h
附录:【顾璘轶事、趣闻】国文网2o @5~ _)x-yIl
国文网0D.h[O7U3k[ci
〖一片苦心〗国文网/ODP3|'t*HUYg
明代政治家张居正5岁入学读书,10岁通六艺大经,在荆州府颇有些名气,幼年应童子试被人称为“江陵神童”。嘉庆十六年(1537年)乡试才13岁。13岁的人从荆州到武昌乡试,如果中了就是举人了。在当时,单凭他的年龄和声威,原有中举的希望,可是他落榜了。他的落榜完全是人为的,使他落榜的人叫顾璘。顾璘是应天府的才子,为当时湖广巡抚。正是这个顾璘,认为一个人13岁就中举,以后便会自满,反而把上进的志气打消了,这不利于张居正的发展。因此,他主张给张居正一些挫折,让他记住,让他发奋。显然,顾璘不是嫉妒张居正的才华。他跟监试的冯御使说:“张居正是个大才,早些发达,原也没什么不可,不过,最好是让他迟几年,等到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更是没有限量。这是御使的事情,一切请斟酌吧。”而张居正的考卷很受湖广按俭事陈束的欣赏。他极力主张录取张居正。御使因为顾璘的吩咐,竭力拒绝,张居正终于落榜。张居正知道这件事情,给他一个很深的印象。他对顾璘始终感激,可见张居正的胸次了。要是他在这年中举,也不过早3年。以后也许多了一个唐寅那样的人物,而一生的事业,便会在诗酒风流中消沉。张居正的话也证实了他对顾璘的感激:“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让心感公之知,恩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6BQ ]O8Ir0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张居正16岁中举。恰巧这年顾璘在安陆督工,张居正到安陆进见。顾璘很高兴,还把自己的犀带赠给他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是为中材说法罢了。当然你不是一个中材。上次我对冯御使的嘱咐,耽误了你3年的时间,这是我的错误。但是,我希望你要有大的抱负,要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做少年成名的秀才。”其实,顾璘对于居正16岁中举的事情,竟还以为太早。顾璘的见解就是孟子那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观点。3年,对于张居正未必“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苦,但是有苦其心志的挫折。这是顾璘的一片苦心。张居正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入京会试后再殿试中了二甲进士,选庶吉士,从此有机会够条件在后来当朝廷的辅臣。明代胡惟庸的事件,使朱元璋废置了宰相一职。张居正在朝16年,辅国10年都在神宗一朝。张居正成了一代名相。做了一番事业,如对靼鞑的遏止,税收重大改革的 “一条鞭法”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