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为什么不用功?这些理由你不敢想!

 yqzh 2015-11-22

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不用功感到十分头疼,其实,你的孩子学习也许不是不用功,而学习方法遇到瓶颈,导致他不得不停下脚步,这种无奈的不用功也就油然而生了。在学习上,除了班上为数不多的尖子生,在华人家长眼中,90%的孩子都是不用功的。父母喜欢批评孩子不用功,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很习惯在人前人后被父母嫌不用功,也早就学会洗耳恭听父母重复讲一百遍“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但还是电子游戏照玩、经常泡在网上、考试照样临时抱佛脚。父母往往认定孩子就是命太好,才会这么懒。


努力真的是不可控力吗?


  想要了解孩子不用功的真正原因,还是需要一些科学依据来进行佐证。心理学家雷庚玲对此进行了一个研究。她在台大的团队曾复制斯坦福学者杜薇克(Carol Dweck)知名的“夸聪明还是夸用功”实验,发现台湾的结果与美国截然不同。

  “夸聪明还是夸用功”这样一组在美国实验得出结论的数据与台湾实验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美国小学五年级学生被夸聪明,一遇挑战就会马上垮掉,被夸用功的则坚持下去;但台湾小学五年级学生,则出现了孩子不管是被夸聪明还是被夸用功,结果都一样。

  杜薇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认为,家长如果喜欢夸孩子聪明,很容易让孩子误以为“成功靠聪明,聪明是天生,不是靠自己”,因此轻视了努力的重要性。但台湾版的实验证明,孩子就算知道成功要靠努力,也会认为“努力跟聪明一样都是天生,不是我能控制的事”。
 


用功and聪明,都是一种能力?


  如果你听到一个说:“努力不是我能控制的事情。”你会不会感到很惊讶?觉得这话很荒谬。每个学校都有学生奋发图强的成功案例——有时是男生喜欢上学习好的女生,有时是学生突然很向往某个学校。但是因为父母的开导就变得很努力学习的例子却极少。

  但从台湾儿童成长历程来看,台湾儿童说出:“努力不是我能控制的事情。”这样的话其实并不稀奇,这句话亦有其道理。在美国,父母只在意孩子能不能加入棒球队,华人的父母却开始催孩子去学习了。刚开始念小学时,孩子的配合意愿总是很高,对功课都兢兢业业。但几年下来,孩子发现成绩依然不上不下,会有何感想?“努力论”的诞生便可以理解了。

  一个有进步空间的孩子,和一个没有进步空间,或者是进步空间不大的孩子相比,哪个更有优势?我们试想下,如果是八十分的小孩,他会发现,只要每天努力一个小时,就有办法从五十分进步到八十分,但就算努力三个小时,也很难进步到八十五分。他当然会结论,多两个小时用功并不划算,去电子游戏比较实在。

  孩子之所以容易放弃,不仅仅是自身学习体验后得出的结论,你别忘记了,他的身边同样有很多失败作品在不断刺激着他的脑神经。他在学校一定看过,有的同学死用功,却永远考不到九十分;有的同学很会玩,却永远不低于九十五分;有的同学都在玩也考很烂,但偶尔努力一下下就变得超强。孩子观察到这些,很难不觉得用功跟聪明一样,也是一种能力。有人适合每天用功一小时,有人适合两小时,有人适合考前抱一下佛脚,一切从他降生那一刻开始,优势劣势已经固定。
  


找出了病因,才方便对症下药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在心中默默认定“努力不是我能控制的事情”,面对有这种思想的孩子,爸妈能怎么做?首先,爸妈应该体悟:孩子不是不用功,而是方法遇到瓶颈;方法不突破,再怎么用功也只是强化用功模样而已,并不是真用功。

  家长如果想帮助孩子改变现状,就要帮助孩子改善用功方法,而这的前提就是,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学习风格。但矛盾很快就来了,这一代父母工作太忙,大多把陪写作业的工作丢给培训班,落得自己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学习风格。可能隐约知道孩子动作慢,但不知:是慢在手写、阅读理解、常写错要涂改、还是东摸西摸?父母亦不清楚:孩子是视觉型还是听觉型的记忆者、理解力有没过度自信、还是过度自卑?
  


强化孩子自我意识更重要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风格不清楚,表示摸不着头脑也没关系。外力不行,你还可以选择强化内力。比起摸清孩子学习风格,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偏偏华人父母本身在青少年期间,自我意识从来没被强化过,当然不清楚要怎么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我想到的,是你可以在拿到孩子成绩时,让孩子知道:“我怎么看你成绩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成绩告诉了你什么?你觉得你学习方式有需要调整的吗?”

  孩子的自我意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不可估量,自我意识得到强化的孩子很容易摸清楚自己的方向。因为学习风格一定是自我观察最准:怎样维持专注力,一晚学一个科目,还是学三个科目?先学喜欢的科目,还是讨厌的?熬夜好还是早起好?除非孩子问你,不然父母应该别给意见,让孩子自己去实验探索。

  当家长尝试了一些教育手段后却感觉没多大作用,父母往往容易焦急。半途放弃的父母大有人在,当孩子达不到预期效果时,这样的话父母很容易脱口而出:“你就是心思没在学习上。”在这种时候,我的建议是换个表达方式,尽量诉诸孩子的自省能力,也许是提醒孩子:“想想等你成绩单下来时,你会不会为自己今天使用时间的方式感到后悔?”

  华人父母跟孩子的沟通一直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因为多数情况下,华人父母会把孩子的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当孩子不必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就会觉得自己是在为父母学习,而不是为自己。这种很容易成为滋生不用功的温床。


来源于新浪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