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机食品信任危机如何解?

 丙丁寅卯 2015-11-23


提起有机食品,很多人心头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有机、健康,恨的是市场上的有机蔬菜难辨真假。“什么都不敢吃了”是眼下都市人的集体无奈,有机食品的信任危机已经成为一大问题,怎么解决呢?


咱们先来看看有机鸡蛋是怎么来的



一颗有机鸡蛋的生产过程


1

首先,生产有机鸡蛋的母鸡必须是“有机”的。这些母鸡在生长的过程中,必须是散养的,不能是圈养的。而且,其吃的食物必须是纯天然的,夏天吃草地里的虫子,或者野地里的草籽。到了冬天,饲喂母鸡的饲料,必须是有机地块生产出来的玉米、大豆做成的饲料,不能添加任何防腐剂、激素等非天然成分。


2

其次,为了保证生产饲料的玉米、大豆是有机的,还必须保证种植有机玉米、有机大豆的土壤是健康的,不能有污染源。除此之外,还要有洁净的水源。为了达到有机玉米、有机大豆的生产标准,农田的土壤必须经过一个“转换期”,因为一般的农田都用过农药化肥,所以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获得有机认证。


当然了,有机玉米、有机大豆的种子也要经过挑选。以玉米举例,一般每年开春下种,到中秋节以后才能收获。在这过程中,玉米可能遇到虫害或者营养不良。这时,农民不能借助任何农药和化肥,而是用生态的、传统的方法去应对。对付虫害时,可以人工捉虫、物理捕虫还有生物治虫。对于病害,可以将病害玉米苗拔除。对于苗间的杂草,也必须人工拔草,不能使用化学除草剂。


所以说,一颗有机鸡蛋绝不仅仅是蛋的问题,而是生态、循环农业在产出的农产品上的体现




看完这个“生蛋”过程,有没有感觉到有机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的确,有机不是“上个牌”、贴个“有机”标签就完事的事情。可是,一方面,商人要逐利,另一方面,消费者要安全,还要便宜,两者之间的矛盾让有机食品很尴尬。一来二去,商人玩了噱头、造了假,消费者买了假货、伤了心,对有机食品的信任感大打折扣。


有机信任危机是怎么产生的?

小源
价格走高真假难分


一般情况下,按照有机标准种养殖的食品,其成本是普通同类食品生产成本的数倍乃至十几倍。无论是什么食品,只要加上“有机”标签价格就能翻上一番。但高昂的价格,市民愿意买账吗?



不少消费者称,虽说有机食品环保健康,但怎么识别却不得要领。加上价格那么贵,动辄是普通食品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万一买上假的,岂不是亏大了!


近期调查统计表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71%的消费者愿意接受有机食品30%以下的溢价,只有6%的消费者愿意接受60%~100%的溢价,可接受100%以上溢价的消费者仅为2%。价格高于普通人承受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机食品难以辨别真假是很多人不信任的原因。




看不到食品的种植和收获情况,也看不到包装过程,如何确定它们就是有机食品呢?有些有机食品,比如柴鸡蛋和普通鸡蛋,有机草莓和普通草莓都能通过口味识别出来。但有一些可能吃不出来,甚至没有普通产品好吃,也不如普通产品好看。


缺乏相关知识的民众如何辨别有机食品也是难题。比如某些人认为,“价格比普通蔬菜贵的”,或“包装上写着‘有机’字样的”,“吃起来口感好的”、“有营养的”、“没有农药残留的”等等。这些模糊的定义和标准让他们在购买有机食品时更容易反复掂量,不敢信任商家宣传。


相关人士称,一般而言,有机食品除了必须有国家统一的有机产品认证标识外,还应该有判定该产品符合国家有机产品标准的认证机构标识或名称。除标识外,还应附上该食品的有机认证证书编号,便于消费者上网查询。


小源
真正有机门槛太高


有机食品是等级最高、安全性最好的食品。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而成,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同时产地周围一定距离内不得存在工厂等污染源。在生产转型方面,从生产其他食品到有机食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认证要求定地块、定产量。



而且,某个地块的某种产品,即使拿到了有机食品的认证,也不等于一劳永逸。有机食品的认证期限为一年,即当年从种到收合格了,可以认证为有机食品;到了次年,想要成为有机食品,必须得重新认证。


而有机蔬菜的种植要求更是严苛。例如,有机农田附近不能有任何车辆,如有汽车尾气,就会影响了有机蔬菜的呼吸。因为不能使用任何化学物质,虫害防治要全部采用物理的方式,例如安放荧光驱虫灯、捕虫糖罐,还要把辣椒、大葱这类驱虫蔬菜和芥蓝等易招虫的蔬菜交叉种植,甚至需要动手捉虫。




由于这样复杂的种植要求,使得有机蔬菜成本高,而且有机蔬菜产量大大低于普通种植的蔬菜,加上有机食品在中国并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因此种植有机食品要获取利润,难度很大。为此,许多食品虽然号称是有机食品,但其实无法做到“有机”。而在各环节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大量商家打着“有机”的幌子骗取高额利润。


小源
有机认证多乱象


目前我国的蔬菜认证分为三个层次: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无公害认证和绿色认证都是政府主导的,农业部门对这两种认证有监管权,但有机蔬菜的认证是属于市场行为,并不在当地农业部门备案登记,无法对其进行监管。鉴于此,某些有机认证机构钻空子、扯幌子,导致认证乱象丛生。


据悉,目前我国有机食品认证机构有20多家,除了像中绿华夏、南京国环等知名认证机构外,有些认证机构则是只要你愿意花钱,什么有机食品认证都可以拿下。




一些认证机构表示,能提供有机食品认证服务。但在国家认监委认可的咨询机构目录上,业务范围包括有机认证咨询的机构却寥寥无几。不过,这些咨询机构一般都和认证机构存在某些关联,有的背靠某部委,有的脱胎于科研机构,类似于“前店后厂”,由于利益均沾,认证机构对于认证标准的把握难免手下留情。


比如某认证机构声称,不管蔬菜生产基地地处哪里,只要交钱两三个月就可以拿到认证证书。该工作人员表示,该公司和认证机构有对口合作,只要文件准备充分,“通过绝对没有问题”,收费为2万元。但根据规定,有机蔬菜生产认证仅土地优化就需要两三年。


小源
有机食品没那么“美”

至今并没有足够的科学统计依据能表明有机产品在营养、味道或者安全性方面优于合格的非有机产品。而由于有机食品生产环节中对环境因素要求极高,所以有机食品虽在农药、化肥及重金属残留方面比非有机食品安全,但微生物的残留量却可能更高。


像早前德国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毒芽菜”就因残留致命的大肠杆菌而一度引起恐慌。从这个角度看,有机食品并不比合格的非有机食品有绝对的安全优势。



德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确认豆芽等芽苗菜是造成疫情的源头


有研究认为,从营养价值来说,像有机的樱桃番茄、西芹的可溶性蛋白及西芹的锌、可溶性多糖、维生素C营养成分要比非有机的番茄、西芹高,但其他营养含量却无差异。


信任危机如何解决?


在“假有机”泛滥的时代,怎么避免有机农产品沦为企业“买证书,卖概念”的附庸品,如何重获消费者信任呢?


解题思路一:不打“有机蔬菜”的牌子,直接在产品上附上一张有农残检测内容的报告。让报告来说明一切。


解题思路二:建立农产品二维码全程可追溯体系,一查便知种植人、种植方式、施肥情况等,解决消费者不知菜怎么来的心头之忧。




解题思路三:建立会员制,有机蔬菜直供会员,种植过程可视化,真正让吃菜的人吃得放心。



解题思路四:“参与式认证”重建与消费者信任关系。单个个体很难建立信用,专家建议抓紧农业生产的社会化进程。可以把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人士组织起来,直接参与到农业生产中。而商家只作为服务供应商,提供工具,指导种植,这些消费者自己种植的茶叶,无须任何有机资质认证,没有人会质疑它不是有机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参与式认证”。


解题思路五:有机蔬菜生产者自身要严守底线,生产过程不用化肥、农药,不种反季节蔬菜,保证安全性。蔬菜质量不是监管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




解题思路六:要有自己的品牌,最好能有商标保护。一旦出现假冒伪劣产品,都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解题思路七:使用防伪码和防伪标示。建立产品真伪识别系统,使买到你产品的用户可以方便的查询到自己购买的产品是否是正品,如遇假冒,鼓励消费者举报。




解题思路八:固定销售渠道,鼓励消费者到有机蔬菜生产企业认证过的销售渠道购买产品,谨防上当受骗。






有机食品前几年还是新鲜事物,但随着大家对健康、养生的关注,有机食品迅速火了起来。而随着“有机”概念大行其道,信任危机也接踵而来。希望做有机农业的农人们多多寻找出路,让真正有机的蔬菜水果走进千家万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