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侄儿也有《出师表》![]() 诸葛亮的侄儿也有《出师表》 这篇文章其实还是满有见地的,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如此。诸葛恪首先从政权的排他性来阐述北伐的合法性,“天无二日,地无二王”,东吴和魏国是不可能并存的,而这必须二选其一,因此北伐是为争政权的合法性使然。接着论述了北伐的紧迫性,诸葛恪认为,魏国比历史上的秦国要强大得多,秦国只是天下诸侯之一,而魏国占据了大半个地图,吴国和蜀国还不到当年六国的一半,“以吴与蜀比古六国,不能半之。”如果东吴不先动手,早点除掉魏国这个威胁,恐怕日后会被魏国灭掉。该文又从人力结构上论述北伐的可行性。诸葛恪认为,早在曹操时代的北方士兵,如今都已经变老,而新一代都还没有成长起来,战斗力很弱,“但以操时兵众,于今适尽,尔后生者未悉长大,正式贼衰少未盛之时”,也就是说,战斗力还没有成熟。如果等几十年后,魏国的青壮年多起来,那时候就不好办了。从这点可见魏国和东吴的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当时的东吴正处于青壮年全盛时期,而魏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孩童又未成长的时期。 诸葛恪还提到了他叔父的《出师表》,表示读后很感动。诸葛恪的《出师表》虽然说得条条是道,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诸葛恪大举北伐的时候,才意识到魏国是一个巨人,面对敌人广袤的地盘,林立的战略要点,东吴那点有限的兵力,根本不可能全面铺开攻势,小个子打巨人,完全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束手无策的诸葛恪听从部下的建议,选定魏国的新城作为战略突破口,集中兵力发起猛烈的攻势,偏偏新城的守将是个耐战的主,跟东吴大军耗上了,连续几个月的攻守,东吴方面毫无进展,在损失殆尽的同时,又碰上恶劣的天气,最后只好撤军。巨大的魏国,只用其中一个据点就将壮志昂扬的东吴北伐军给废了。 北伐的失败,给诸葛恪带来了政治危机,东吴国内的反对派联合起来,杀害了诸葛恪。诸葛恪的北伐成了一个教训,当初的热血被残酷的政治清洗冲刷无余。 相反,诸葛恪叔父诸葛亮的北伐,虽然也没有成功,但是至少能全师而退,进则有所杀伤斩获,自己损伤也没那么难看,退则没有政治危机,这其实也说明了诸葛亮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确实是老手,军事上不至于大不利,即算是不利,也不至于摇动民心。当然,这也和蜀国险要的地理形势和特殊的政治结构有关系。 |
|
来自: yebangxing >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