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手记2.0:隐身?转身。 我与iCourt已经共同走过了三年几十场课程、活动、私董会,不断有人在各种场合问我,iCourt是什么? 它是什么呢?一路走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带来过不解、怀疑甚至嘲笑,也带来满怀的认同与温暖。作为第一门课程诉讼可视化的讲师,三年间伴随iCourt成长了不少;如今转身成为研发部的一员,此间种种细碎故事细微体会,或许才是答案。 可视化→出庭&写作 加入研发部似乎是注定的事,因为早已与研发结缘。「现在出庭课在升级,你开过这么多次庭,上次我也旁听过,你能不能从律师角度总结一个课程内容?」「好啊。」对采那的这个回答只有两个字,此后回想起来却是肠子都悔青八百遍。 我被熟知的身份是诉讼可视化的讲师,但也有iCourters在出庭课和写作课的升级过程中,参与过我的「烧脑」课程,以至于有人戏称我准备作为老师刷遍所有课。 但,这个刷课的过程绝不轻松,在iCourt讲课,即使只有三、四个小时的内容,准备周期也往往需要一两个月,按照它的品控标准,思维、技能、工具、案例、互动一样都不能少;何况,出庭和写作都是诉讼律师的基本业务技能,人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做法,我的执业年限并不算太长,课程搭档不是律界大咖就是资深法官,凭何能够站上讲台?况且,这些领域中值得研究讲述的知识点浩若星海,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时间中兼顾深度与实用? 惟有将自己工作中的原创做法,搜寻汇集、浓缩提炼、普适验证,最后方能拿得出手。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每个关键词都足以让我搜肠刮肚、焦头烂额。「原创做法」意味着几无前例可供借鉴;「搜寻汇集」则需要将平日琐碎零星的闪光点小心采集;「浓缩提炼」最为痛苦,所有细节、经验、实践、思考,需要也应当能被总结为一句话、一个公式或一个工具;而「普适验证」又成为一个自我否定循环的开始。 iCourt的「逼疯」精神,首先是逼疯老师,而只有经历过(往往是多次经历)这个过程,一门课程才能研发出来。 「研发虐我千百遍,我待课程如初恋。」遇到瓶颈,我会向「前任」研发官采那哭诉为何会脑子一热接下新课;而坦白地讲,这几年来最紧张的一次讲课,就是对着「现任」研发官饼饼做写作课的试讲。一切只为在讲台上那半天时间,呈现出庭课的「庭审策略3×3法则」和写作课的「IRAC法律文书逻辑树」。 从课程到研发部 在iCourt,课程不叫课程,叫做「产品」。这个带有互联网时代气息的词,也诞生了这个别致的研发部。清平曾说,iCourt应该是一个创意团队,而我会说,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产品的研发人员。 从台前走到幕后的过程,正如饼饼在《研发手记1.0:方向对了,速度才有意义》(← 戳标题可读)中说,「相比担纲课程的老师,iCourt的产品研发是个半隐身工种。研发者并不会站在讲台上,即使出场,也是为了介绍课程与老师。研发者的工作,绝大多数在幕后完成:构思方向和形式,选择老师,讨论提纲、模块,辅助老师打磨课件,封闭测试,督促修改,再修改。」 讲课时我说,一个人所能想到的,与他/她能说出来的,听众所能领会的,是三个迥异的层级,每个层级都会造成信息量的流失。饼饼则跟我说,这里的老师们都是资深法官和律师,如何帮助老师萃取丰富的实务经验,有效传递给学员,使学员在这个课堂上真正“获得”——研发者的工作,正如可视化一样,就是减少这其中的损耗。 于我,这段逐渐隐身的过程,对自己更是一段修行,磨炼心性,更懂思考也更懂得人,要完成的不只是一堆知识点、一篇讲稿或一个课件,而是打通一条从老师脑海流向学员心底的细流。 正式加入研发部前,我和采那聊过,对比老师和研发者,后者没有现场的聚光灯和掌声,成就感会不会大幅度缩水。采那说不会,因为研发人员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研发者需要不断了解iCourters,学员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是否获得、如何改进、怎样才能超出学员的预期。课程研发不只是「从0到1」,而是需要经历不断修正的过程,也就是众多iCourter熟悉的「升级」。 每次课后,我们会收集学员反馈,将现有内容去芜存菁、调整结构、变换形式,更需要根据痛点需求,增加模块、深化内容甚至大换血,一门课程便是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常改常新,越来越好。正如我更喜欢话剧胜于电影的原因,舞台上的表演虽然容不得NG,但每场结束后的复盘和调整,是为了下一场更精彩演出。 李宗盛在短片《致匠心》里说:「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而在研发部,我们也将自己视为手艺人,打磨课程的过程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虽然已有渐成体系的十二门课程,每次在课堂上总还有人会问:「下一门新课是什么?」资深的学员甚至会问:「什么时候安排内测,我能去吗?」也许是我们自己的步调太慢了,也许是我们的行业对优质课程渴求已久,这种催促成为了研发部最大的动力来源。 在一家创业机构做法律实务课程研发,是为了某种情怀么?我在今年西藏iCourt产品年会上说过,自己是典型的「情怀癌」免疫;在这个被称为「情怀横行」的年代,敢于直面自己是一家商业机构,或许需要不小的勇气;作为罗辑思维的粉丝,也敢坦荡地说,只有良好的商业模式才能保证我们作为一家法学院的生命力。 一切商业模式的背后,归根到底仍然有关产品,有关课程里思维、技能与工具的干货,有关课堂上内容到形式的精心布置,有关课前课后繁复琐碎的流程细节,而这些,都不是情怀两字可以轻松包裹的。 如果说确实有某种情感驱动的话,便是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可以帮助更多的法律人成功。每每和诸位资深iCourters聊到课程带给他们的改变,每每在朋友圈看到学员传来胜诉捷报,每每有法官褒奖在法庭上遇到的iCourters如何专业,似乎有种隐居者的快意,正如演讲课陈少文老师的经典名言:「我的梦想是鬼谷子和风清扬。我并不出山,但我的学生苏秦张仪却纵横捭阖,佩六国相印;我并不想一统江湖,但我的学生令狐冲却是江湖人心之所向。」 流动的法学院 一家法学院最重要的是什么:校园?老师?课程?都不是,最重要的永远都是校友。 2015年11月5日,我结束了周六厦门的课程后当晚飞赴广州,只为一个人。在周日的合同审查课程下午开场前,我走上讲台,为已经完成现有十二门课程的胡晓帆律师送上iCourt为她准备的纪念礼物。晓帆律师发言的关键词是「感谢」,她感谢iCourt,感谢一路上每门课程与她同窗的法律人,最后,她感谢自己,感谢自己的选择和坚持,感谢十二门课程在她身上呈现的改变。 改变,这个词可以在许许多多iCourters身上看到,有的人从电脑小白变为技术高手,有的人从籍籍无名的律师助理成长为令人瞩目的律界新星,有的人从当众发言恐惧症华丽转身为演讲课冠军,有的人从陌路成为同事甚至合作伙伴,更多的人从旁观者走进这个课堂,而我们也走进了法院,走进了大学法学院。 在吉林大学法学院孙学致院长那里听到一句话:「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激情点燃。」我们的愿景则是:「教育改变人,而我们改变教育。」就在这样一个没有校园、没有教室、没有围墙的法学院里,iCourters们获得、成长、改变。 海明威这样说过巴黎:「如果你曾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去,它都会一直跟随你,因为巴黎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希望这个法学院也是如此,它是这样一群人的集合,他们认同「独立思想」「拥抱变化」「追求极致」;他们相信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相信年轻人;他们将每一个梦想,搭配上自己能力的重量,落地、生根、发芽,直至繁花流动。 我想,我已经回答iCourt是什么了。 by 七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