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Court一姐:三年如一,匠心不移

 法学小笨笨 2016-09-24


了解详情请长按二维码联系诺诺多



作者:采那(iCourt首席产品官)

微信号:iCourtna

2013年春天,我和她在北京擦肩而过,记住了校长跟我说的一句话:这位上海大成的麦律师讲课非常棒。这些年校长作出这样评价的人屈指可数,而他也只是在一次活动中听麦欣简短分享过如何制作案卷。


2013年5月11日,图表集训营第1期,校长首先邀请的老师就是麦欣。我一直叫她“iCourt一姐”,因为她是这个讲台的第一位老师。她用Excel玩转了整个诉讼流程和管理,刷新了所有律师对Excel的认知,“表姐”从此闻名。



2013年11月9日,出庭集训营第1期,表姐是最后模拟法庭大赛的法官,复盘时她说:“这两天记录了几十页的笔记,法官老师讲的每个细节都不敢落下。今天第一次坐在法官的位置,才真切感受到法官希望的律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位老师级的资深律师能怀着空杯心态如此投入的学习,是表姐在2013年留给我的最深印象。


2014年初,我们已经有了图表、出庭、iMBA和谈判四门课程,校长跟我说,下一门研发证据课,因为证据课是美国法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我当时还质疑:可咱们是中国法庭,真的能总结出一套证据方法吗?但当我们想到麦欣的时候,这个疑问就放下了,能把案卷做到极致的律师,一定有一套强大的证据思维、技能、工具。


2014年3月21日,表姐来杭州参加第2期iMBA集训营,我在阿里巴巴园区和表姐第一次当面碰课程,我们边讨论,她边在纸上画出了证据课的思维导图。表姐曾说:自从“逼疯官”采那出现之后,不眠不休的夜晚就接踵而来了。其实,她真的不需要逼,之后三个月,我的邮箱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一次她更新版的课件。


2014年6月14日,证据课终于问世了。表姐踩着高跟鞋从早上一直讲到中午一点半,大家居然没有想起吃午饭这件事,而是在她结束时起身鼓掌。就这样“拖堂”三年,走过26期证据集训营,每一期她都会认真审阅几十份作业,用心升级每一次内容,从半天到一天再到两天。很多校友因为掌握了证据方法获得案件突破,因为用了表姐创设的证据目录受到法官表扬。


第一位上完12门课的魏存仪律师曾说,iCourt法学院是他唯一上过的法学院。表姐对他说:“我不知道起跑线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有多少,但我知道像魏律师这样不断奔跑的人,无论起跑线在哪里,第一的位置,终有一天是属于他的。”表姐征服大家的不仅是她娓娓道来的那些精彩案件,还有她关心每一个校友,给大家很多鼓励和课后的帮助。


表姐在证据课一周年的纪念文章《iCourt,给我一个年轻的秀场》(戳标题即可查看)里写到:“当有一天,我老到会被形容为aged,我希望,我还有一颗不曾old的心,我还有愿意去experience的激情。” 


转眼证据课已经第26期了。无数个复盘的深夜里,我看到她眼睛熬得通红,仍不放过每一个可以改善的细节;苦思冥想后有了好的思路和点子,也会像小姑娘一样欢欣雀跃;旅途漫长疲惫,喝杯咖啡转眼就神采奕奕地站在了讲台上……


表姐不仅是有着一颗愿意去尝试的年轻的心,更是有着对自己严格到近乎苛刻的意志力,这大概就是她永远能够给我、给iCourt、给证据课的学员带来惊喜的原因。


她本身有律所的繁重业务,每一个课程的周末,还是会飞到不同的城市,和一群法律人无保留地分享。这个周末,她一如既往地,细致地看每一份提交的作业,修改精进课件,让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比赛的每一个环节,在每一个周末,完美呈现。今天,是表姐和iCourt校友一起度过的第三个母亲节,三年来数不清的周末,表姐是在iCourt课堂上,和校友们在一起度过的


五月初夏,槐花满地,正是适合相遇的季节。三年前,表姐遇到iCourt,成就了她这段与众不同的experience;而iCourt遇到表姐,则是为我们“用技术驱动法律”的理想,找到了强有力的引擎。


5月11日是iCourt开课三周年的纪念日,我们有一个全新的项目“匠心计划”。构思这个名字时,我想到了表姐,表姐做律师时的职业精神,做老师时的极致态度,这些点滴背后,是一颗匠心。


就是这样一颗匠心,牵引着这么多校友与我们相遇、同行、成长,未来,还将一路相伴。




iCourt 与众不同的法学院


本文经授权转载,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海坛特哥”(haitanlega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