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八方面做好景区安全管理

 智慧旅游519 2015-11-24

    □郇宜秀

    去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6.3亿人次,今年旅游业发展预期目标为国内旅游达到39.5亿人次,增长10%。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旅游呈现大众化发展趋势,成为满足人们幸福感、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方式。

    旅游景区是直接刺激旅游者前往目的地的吸引力,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开展旅游活动的载体,而旅游景区安全则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利益和旅游目的的实现,是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所以,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尤为重要。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致使旅游人数激增,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很多景区出现“超载”的现象,给景区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对于景区来说,自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景区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对景区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对于旅游者来说,事故很有可能造成其人身和财产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景区都应重视旅游景区安全管理,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笔者认为,景区安全管理应包括两个部分,即为景区内部管理和景区外部管理。景区内部管理指的是景区自身为了使旅游者在景区中安全开展旅游活动而做的管理工作,内部管理因素作为内因对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保障景区安全的关键因素是做好景区的内部管理工作,在这里笔者也只探讨内部管理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做好内部管理工作应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和安保人员。景区应充分认识到安全与发展共存的关系,高度重视景区的安全管理,每个景区应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并实施安全管理责任制,全面负责景区景点的安全各执。首先要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并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责任制,景区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职工都应该有明确的职责。再次,景区安全组织应定时召开安全例会或专题会。此外,安保人员对旅游景区的治安和安全有重要的作用,应达到一定的比例,以满足旅游景区的安保需求。节假日期间景区高峰期应增加临时安保人员,确保旅游者的安全。

    第二,加大安全投入。安全投入是安全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时间、工作人员取得岗位证件情况、安全费用投入情况。

    为提高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的安全意识,景区必须重视安全宣教,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有针对性的对日常工作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及时解决;通过专业培训教育,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高旅游服务过程中的紧急应变能力;通过积极组织景区内旅游安全宣传活动,提高旅游者的安全意识。通过各种方式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根据行业和地方政府要求,需经外部培训取证的人员,包括职业机动车驾驶员、消防控制室的值班和操作人员、受电装置或者送电装置作业人员游泳池救生人员等专业岗位应按照规定持证上岗。

    景区安全管理的物质基础是安全费用的投入,安全费用应全面投入到各个部分,包括配备、维护、保养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配备和更新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安全设施及特种设备检测检验;安全标志及标识;其他与安全生产相关的费用。

    第三,建立安全保保卫制度和信息发布机制。从景区角度,景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旅游景区安全保卫制度应全面合理,根据景区的特点应包括各类安全组织工作条例和例会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治安保卫制度、各岗位安全责任制、重点要害部位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等。从游客角度,建立和完善景区信息发布机制,有利于旅游者获得真实的安全信息,因此景区安全信息发布机制应有一套系统的制度体系,信息的发布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原则,采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发布安全信息,信息内容应保证客观全面及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四,进行游客容量管理。游客容量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旅游景区因人多带来的安全隐患,为此,《旅游法》中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因此景区更有责任对景区的游客容量进行管理。景区应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设计景区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对景区内旅游者人数进行监控。

    第五,做好应急预案。景区应根据实践的积累以及景区的特殊类型、地域等实际情况制定景区应急预案,针对各种类型突发事件制定一套切实、迅速、有序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使景区的应急管理程序化、制度化。一般而言,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应当包括预案制定管理、预案评估管理、基于预案的辅助决策技术等,并且预案的制定应具有可行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等特点。景区制定应急预案应注意应急预案的全面性及合理性,并定期进行演练。

    第六,加强安全事故管理。安全事故管理,是安全事故发生前、中、后进行的预防事故发生而开展的安全管理活动。事故前的安全管理是指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管理,是预防灾害的管理活动;事故中安全管理是指安全事故发生时的管理活动,例如事故发生时的抢险的应急管理处置活动;事后管理是指安全事故发生后开展的一系列安全管理活动,如分析调查事故原因,采取防治措施弥补管理漏洞,教育培训企业员工学习事故教训,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重新部署并再落实等。为了规范安全事故的报告及调查处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制定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旅游景区开展的经营活动也属于安全生产的范畴,适用此条例,因此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活动也应该加强对事故的管理,事故发生后应及时报告、分析、调查和处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七,重视旅游保险。旅游保险本质上属于一种经济补偿机制,旅游保险是由投保方即旅游企业或旅游者本人,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投保方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方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建立保险基,保险方对合同有效期限内发生保险事故后给被保险人造成的财产或利益损失进行的一种经济补偿。旅游景区通过旅游保险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补偿旅游者和旅游景区的经济损失,并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旅游保险的范围和旅游保险的保额。

    第八,注重其他安全管理。本文指的专项安全管理是指适合本景区安全管理的专项管理。景区应针对本景区的特点建立专项的安全管理制度,专项安全管理制度需要全面、科学、规范,通过制度化管理让安全管理科学化。专项安全管理制度应适合本景区的类型特点,例如包括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变配电站管理制度;水上、冰上和雪上安全管理制度;游览设施和游乐设施管理制度;动物安全管理制度;海洋馆安全管理制度;重要活动安全管理制度等类似的安全管理制度。保证专项安全管理制度全面,专项安全管理制度符合本景区,同时注意专项安全管理制度科学性。

    此外,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安全要求方面也需要特别注意。安全法律法规对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做的规定,这些规定便成为景区的职责,应该严格遵守。景区应有适用景区的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安全要求的清单,安全法规及要求清单内容涵盖全面,并保证安全法规及要求清单内容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