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活“单元导语”,整合读写学法

 一小百合 2015-11-24

“单元导语”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编者对一个教材单元的整体设计意图,是教学的指南针和导航仪。“单元导语”具有统领全组、定位目标、导航学习等重要功能。研读“单元导语”,对把握编者意图,夯实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单元导语”一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单元学习主题;二是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方法。本文仅仅探讨如何盘活“单元导语”中蕴含的学习方法这一重要教学资源,加以梳理、细化、归并,整合读写学法,教学时优化指导、点拨和启迪,学生就能掌握读写学法,养成自学习惯,给力自主学习,获得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盘活“单元导语”,整合读写学法

纵观“单元导语”,一般从“学什么”“怎样学”两个角度对本单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提示,这是教好本单元的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聚焦“单元导语”,梳理“单元导语”中提示的读写方法,适当加以细化、归类,就能建构读写学法系统,给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教学实效。

(一)梳理“单元导语”,整合阅读方法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就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悟,提高阅读实效。只要积极梳理“单元导语”,适当加以细化、归类,就能整合阅读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提升阅读水平。

1.读课文,想画面。

四上第一单元导语指出:“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什么是“读课文,想画面”呢?就是通过有关景物、人物描写,借助想象、体验,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心理图像”,台湾赵镜中先生称之为“图像化”,美国语文教育则称之为“视觉化”。这是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将在头脑中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阅读想象、体验和感受。如教学《观潮》一课,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潮来前”的画面。在脑海中仿佛出现这样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静静地横卧着,江面上笼罩着一层雾气,江边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在晨光中屹立着,远处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2.阅读童话的方法。

四上第三单元导语指出:“让我们跟随本组课文,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什么是童话?童话有何特点?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其语言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做拟人化的描写,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展开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形成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亦幻犹真的境界。此外,童话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怎样阅读童话呢?首先,从主要人物的言行入手,理解童话内容。其次,从情节的发展和结果入手,体会童话主题思想。然后,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比较,领悟思想内涵。最后,走进童话情境,强化美育熏陶。作家黄蓓佳说:“当代的孩子缺乏对人的关爱,童话恰恰是真善美的心灵启蒙,是潜移默化的人格、人性的培养和情感教育。”在掌握童话内容和中心意思后,要深入阅读,进入童话境界,体会童话内在的精神美、形态美、环境美、语言美,培养自己鉴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卑下的能力,提高自己领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3.由课文内容想开去。

四上第六单元导语指出:“我们还要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工人故事;学者关心、帮助他人。”由课文内容想开去,就是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展开相似联想,搜寻大脑记忆,回忆自己读过的故事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以加深理解,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自己的内心有所触动。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有这句话:“小钱得救了。”小钱为什么能得救?回答这个问题,就应该由课文内容想开去。因为有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为小钱捐献骨髓,有医德高尚的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地在余震中抽取骨髓、护送并连夜为小钱移植骨髓,有两岸医护人员为了挽救同胞的生命共同付出的努力,因为有这么多人的关爱、帮助、付出,所以小钱得救了。

4.练习复述故事。

四下第八单元导语指出:“我们还要练习复述,并搜集一些故事,让故事长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习课文要学会抓住重点、要点,练习复述故事。

怎样复述故事呢?第一,以叙述顺序为序,展开复述。首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依据时间推移或者事情发展或者地点变换的顺序,列出简明的层次提纲;然后,依据提纲进行复述。第二,以关键词为连缀,展开复述。首先,依据课文顺序,列出关键词语;然后,复述时根据关键词语的提示,如同接力赛一样,一个个地接下去。如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怎样让学生复述呢?第一种,依据顺序展开复述。根据“无火──盗火──受罚──获救”勾勒出的故事梗概,进行复述。第二种,以关键词为连缀,进行复述。找出普罗米修斯盗火时的一系列动词,以及“悄悄地、小心翼翼地”等形容词为引子,进行复述。

5.理解句子含义。

五上第四单元导语指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歌德说:“经验丰富的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体会句子的含义,并不是了解字面的意思,而是体会蕴涵在文字背后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感情和思想。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主要有:突破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和联系时代背景等去思考、揣摩。如《钓鱼的启示》有一句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思考:鲈鱼开放的时间还没到,而我却钓到了一条鱼。不把它放了,就是违规;把它放了,就是正确。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是,要把到手的鱼放了,需要勇气。一个人要克制一己之利去实践道德规范,需要勇气和力量。

6.抓住主要内容。

四下第三单元导语指出:“让我们来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主要内容就是课文的基本意思,是课文的浓缩。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摘录句段、联结段意、要素归并、扩充题目、取主舍次等。如教学《自然之道》一课,让学生先读一读全文,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分部分阅读,了解每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最后把每部分的内容连起来,就抓住了主要内容:“我”和同伴在加拉巴哥岛旅游时,看到一只出穴的幼龟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随后,成群的幼龟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导致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我们”感到悲伤、悔恨。透过课文的主要内容,便于体会大自然的规律。

7.领悟深刻道理。

六下第一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组课文,要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任何一篇作品都有一个写作目的:有的说明事物规律,有的揭示生活哲理,有的折射人物思想,有的体现做人智慧。教学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事物的规律和做人做事的智慧,可以避免走弯路,获得健康成长。如教学《桃花心木》有这样一句话:“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想一想就会知道:桃花心木在不确定的变化环境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这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再联系生活实际,讲一讲遇到困境怎样想方设法走出来,从而明白深刻的哲理:在变化不定、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经得起磨难和挫折的人,才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正所谓: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二)梳理“单元导语”,整合习作方法

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习习作既需要观察生活、多读好书,也需要学习表达方法和技巧。掌握了习作方法,便于更好地表情达意。只要积极梳理“单元导语”,适当加以细化、归类,就能整合习作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表达,提升习作水平。

1.学习观察方法。

四上第二单元导语指出:“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观察是认识的天窗,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观察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身体感受,用大脑想。观察有一定的顺序,要抓住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引导学生聚焦有关句段,体会其观察方法:一是细心观察,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二是连续观察,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2.学习说明方法。

五上第三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本组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说明方法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可以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引资料等。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说明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增强了可读性。“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通过具体数字介绍了“吃音玻璃”具有减弱或消除噪音的独特作用,使人一清二楚,印象深刻。

3.学习抒情方法。

五上第二单元导语指出:“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方式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寓情、融情于事、融情于理、直抒胸臆等。如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让学生学习诗人叙事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巨大反差,正好说明诗人人在旅途,心系家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吹,归乡无期,更见思乡情之浓烈。

4.学习动物描写。

四上第四单元导语指出:“我们来认真读一读,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描写动物,既可写形态、颜色、大小等动物的外形特点,也可写性格、脾气、活动等生活习性,既可写坐着、站着、卧着时的静态,也可写奔跑、打斗等活动时的动态。如《白鹅》《白公鹅》是作家的作品,描写的是白鹅,教学时让学生比一比,体会作者在表达方面有何异同?其相同之处:第一,行文结构上,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第二,描写方法,运用拟人手法;第三,善用反语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有两点:语言风格不同、叙述的语气不同。

5.学习人物描写。

五上第六单元导语指出:“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人物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人物的静态特征和动态变化状态。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既有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对比描写。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让学生聚焦有关句段,学习作者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以及侧面描写和对比描写等多种方法,塑造出父亲的高大形象,感受父爱的伟大。

6.学习景物描写。

五下第八单元导语指出:“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景物描写就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进行描写。景物描写既可描写事物的形态、形状、颜色、大小、数量、位置等静态,也可描写事物的运动、变化状态。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静态和动态描写手法:描写小艇的样子和内部设施,是静态描写;介绍“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极具动作性和跳跃性,是动态描写;介绍小艇的作用,白天小艇最忙碌,是动态描写;夜晚戏院散场,人声喧哗,是动态;半夜过后,人们各自散去,水面静寂,城市入睡,是静态。这样静态与动态交替进行,笔法灵活多变,画面动静错落,对比鲜明,生动有趣。

7.展开联想和想象。

六上第一单元导语指出:“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联想就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乙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就是根据已有的见闻和生活经验,构想出不曾见过,或者从未出现过的形象或情景。生活是想象之源,想象是作文的翅膀。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作文。运用联想和想象,使作文内容更充实,感情色彩更浓烈。如《山中访友》一课,想象丰富、新奇,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把悬崖看成了一位智者,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8.了解叙述顺序。

六下第三单元导语指出:“还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文章的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所谓倒叙,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情景提在前边叙述,然后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开头一段采用的倒叙方法,然后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呈现了四个片段:被捕前,李大钊烧掉文件和书籍;被捕时,面对残暴的敌人,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李大钊镇定、沉着;被害后,全家无比沉痛。这样开头,洋溢着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9.学习说理方法。

六下第五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还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说理就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说理的方法主要有举例、道理、对比、比喻、引用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确定其观点的是与非,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如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让学生明白作者怎样抓住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从水的漩涡旋转方向发现跟地球自转有关、从盐酸花瓣变红发明酸碱试纸、从睡觉者眼珠转动发现在做梦等三个事例,说明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二、传授读写学法,给力自主学习

构建读写学法系统之后,怎样将这些学法教给学生,并转化为学习技能呢?针对教材对学法“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的编排特色,教者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来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法,给力自主学习,形成学习技能。

(一)在教学课文时渗透学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著名学者梁启超早就提出:教人当以方法为主。教学一篇篇课文要充分利用潜在的教育资源,结合教学目标,相机渗透读写方法,为学生知晓方法,掌握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颐和园》一课,引导学生抓住过渡句中的“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表示游览过程的动词和几个地名,认识作者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方式,抓住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等景点的特点,让学生读中悟法,读中学写。

(二)在解答练习中揭示学法

“思考练习”一般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的重点内容而精心设计的。一般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揣摩语言表达,学习读写方法,指引读写实践。因此,解答“思考练习”,能落实教学本课需要传授的学法。如《将相和》一课,课后第2题:“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怎样加小标题呢?小标题是主要内容的提炼与浓缩。其教学策略包括三个环节:首先,选择切入角度。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或思想品质等因素,挑选相对明显的一个作切入点。其次,考虑语言形式。小标题的语言,既可以筛选本段中的关键词句或人物语言,也可用学生的话语概括。最后,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两组答案:(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思想)智勇双全──维护尊严──顾全大局。这两组小标题切入的角度不同,但语言简洁,抓住了要点与精髓。

(三)在落实“小练笔”中运用学法

“小练笔”是针对教材特点和训练重点设计的练习活动,是实现读写结合、化知为能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寻找写的契入点,让学生有兴趣写、乐于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内容。“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自由灵活,宜短而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不宜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如《落花生》一课后设计了一道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回顾教学课文的相关内容,弄明白什么是借物喻人?然后挑选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动笔之前,先弄清人与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事物的特点,由此联想到人的精神品质,用富有真情的语言加以颂扬。

(四)在教学“交流平台”中整合学法

高年级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回顾·拓展”中新设了“交流平台”栏目,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本组教材之后交流学习心得,侧重就阅读、作文的某一方面进行交流小结,以便领悟到读、写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把一单元课文的教学看作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交流平台”就起着帮助学生把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再用来指导实践的作用。因此,教学“交流平台”,有助于整合学法。如五上第八单元“交流平台”提出:“本组课文中有一些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你注意到了吗?和同学交流这方面的收获,再说说自己在习作中是怎样运用的。”教学时结合《开国大典》一课让学生谈谈什么是场面描写?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在交流中加以梳理、整合:场面是在一定时间、地点,以人物的活动或自然景观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怎样描写场面呢?第一,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第二,突出重点,渲染气氛。第三,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聚焦一个“单元导语”,就会明确提示的学法因子。盘活所有“单元导语”的学法因子,整合读写方法,就能构建读写学法系统。只要以学定教,还学于生,传授学法,学生就会尽快掌握读写基本方法,给力自主学习,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技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