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 粉刺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24
  10    粉刺


    粉刺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因颜面、胸、背等处皮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故称之。相当于“痤疮”,俗称“青春痘”。

    10.1   诊断依据

    10.1.1   好发于青春发育期男女,可有家族遗传史。

    10.1.2   初起损害为与毛囊一致的丘疹,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脂栓排出,状如碎米样。也可见到黑头、白头粉刺或伴见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多种形态的皮损,且常伴有油性皮脂溢出。

    10.1.3   皮损好发于颜面部,尤其是前额、颊部、颏部。

    10.1.4   自觉症状多不明显,进食刺激性食物,油炸食品及甜食可加重皮损。

    10.2   证候分类

    10.2.1   肺经风热: 面部皮肤潮红,丘疹如刺,焮热疼痛,或伴有脓疱。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数。

    10.2.2   胃肠湿热:  皮疹密集,遍及颜面、胸、背皮肤,红肿疼痛,兼见脓疱,伴有便秘溲赤,纳呆腹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10.2.3   脾虚痰凝:  皮疹反复发作,色红不鲜,或兼有囊肿,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濡滑。

    10.3   治疗方案

    10.3.1   辨证施治

    10.3.1.1   肺经风热证: 疏风宣肺清热,方如枇杷清肺饮加减。

    10.3.1.2   胃肠湿热证: 清热利湿,通腑解毒,方如茵陈蒿汤合防风通圣散加减。

    10.3.1.3   脾虚痰凝证: 健脾利湿,化痰软坚,方如参苓白术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10.3.2   其他疗法

    10.3.2.1   中成药:  胃肠湿热、大便秘结者可选用清解片、大黄片等清热解毒通腑类中成药;病程较长,倦怠乏力者可选用杞菊地黄丸等益肾养阴类中成药。

    10.3.2.2   外治法: 颠倒散洗剂或痤疮洗剂外搽。

    10.3.2.3   薰洗、面膜: 以中药药物喷雾薰蒸颜面,再应用中医按摩手法,结合中药倒膜或石膏,使理疗、按摩、药物相互作用,起到治疗和美容效应。

    10.3.2.3   针灸疗法:  取合谷、大椎、迎香、攒竹、太阳、颊车、曲池、足三里等穴。根据肺经风热、胃肠湿热分别选用上述穴位配伍,施泻法;亦可予以耳针治疗,在耳前、耳后、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等穴位处以消毒三棱针刺血。

    10.4   注意事项

    10.4.1   并发症处理

    10.4.1.1   临床表现以感染为主,尤以面部皮损伴有脓肿形成者,应加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0.4.1.2   颜面皮脂分泌多而皮损伴有结节、囊肿者,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10.4.1.3   严重病例,伴有月经不调的女性患者,可采用性激素类药物治疗。

    10.4.2   不食或少食油腻、辛辣之品及甜食,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

    10.4.3   禁止用手挤压皮疹,以防继发感染及瘢痕形成。

    10.4.4   每日1~2次用温水、硫磺肥皂洗脸。

    10.5   疗效评定

    10.5.1   临床治愈: 皮损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或留有色素沉着及瘢痕。

    10.5.2   好转: 皮损消退30%以上,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10.5.3   未愈: 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10.6   病名注释

    本病证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第13条,第35 款;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8条,第41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