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 附骨疽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24
  10    附骨疽


    附骨疽是因毒邪深居,蚀伤筋骨,或因体虚骨弱,邪阻筋骨,阴血凝滞所致,以多发于四肢长骨,疼痛彻骨,局部漫肿,溃后脓水淋漓,易成窦道, 损伤筋骨为特点的疽病类疾病。相当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等。

    10.1   诊断依据

    10.1.1   常有明显化脓性病灶存在,或有外伤、骨科手术史,感受风寒湿邪等诱发因素。

    10.1.2   儿童及青少年最易罹患,成年人次之。好发于四肢骨干,尤以下肢为多见。

    10.1.3   起病急骤,始有寒战高热,患肢疼痛彻骨,不能活动,动则剧痛,局部肿大,病变骨端有深压痛和叩击痛,3~4周后化脓,局部骨胀明显,全身高热持续不退。骨膜穿刺可抽出脓液,脓肿穿破骨膜后疼痛缓解。溃后因骨质破坏,脓水淋漓,不能愈合,可由急性转入慢性,形成窦道,骨骼高低不平,反复发作。

    10.1.4   可根据病情作血常规、血培养、X线摄片、脓液培养等检查。

    10.1.5   应与类风湿关节炎、骨与关节结核、肌肉深部脓肿等相鉴别。

    10.2   证候分类

    10.2.1   湿热瘀阻:  除寒战高热等症状外,患肢疼痛彻骨,不能活动。继则局部肿大,皮色不变,灼热,有明显的骨压痛和患肢叩击痛。舌苔黄,脉数。

    10.2.2   热毒炽盛:  起病约1~2周后,高热持续不退。患肢肿大,疼痛剧烈,皮肤焮红,灼热,内已酿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洪数。

    10.2.3   脓毒蚀骨:  溃后急性症状逐渐缓解,脓水淋漓,久则形成窦道。患肢肌肉萎缩,可摸到粗大之骨骼,以探针检查,常可触到粗糙死骨。可伴乏力、神疲、头昏、心悸、低热等症。

    10.3   治疗方案

    10.3.1   辨证施治

    10.3.1.1   湿热瘀阻证:  清热化湿,行瘀通络,方如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加减。

    10.3.1.2   热毒炽盛证:  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方如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10.3.1.3   脓毒蚀骨证:  调补气血,清化余毒,方如八珍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10.3.2   其他疗法

    10.3.2.1   中成药:  小金丸或小金丹、牛黄解毒片、西黄丸或醒消丸等。

    10.3.2.2   外治法:  初起外敷金黄膏或玉露膏。脓成及早切口引流。溃后用七三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或冲和膏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10.4   注意事项

    10.4.1   并发症处理

    10.4.1.1   窦道形成:  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药线腐蚀,疮口扩大后改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若无死骨存在,脓液转为黏稠液体时,即使疮口仍较深,则应及时停用药线,否则不易收口。若有空腔或疮口较深时,可用垫棉法,促使疮口愈合。

    10.4.1.2   死骨形成:  可用镊子挟出或扩创取出。

    10.4.1.3   脓毒败血症:  应积极综合救治,加量选用有效抗生素。

    10.4.2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患肢抬高并用夹板制动,以防止骨折和毒邪扩散。慢性期应避免负重及跌跤。

    10.4.3   急性期,早期应用抗生素。

    10.4.4   积极治疗原发病。

    10.4.5   X线摄片检查,在2周内常为阴性,但不能完全排除,应结合症状、体征综合判定。


    10.4.6   若累及关节,可造成残废。

    10.4.7   平素加强锻炼,增加饮食营养。患病后禁食鱼腥发物及辛辣之品。

    10.4.8   疾病治愈后,必须继续服药3~6个月,以防复发。

    10.5   疗效评定

    10.5.1   治愈:  全身症状及局部肿痛消失,溃后疮口愈合。X线摄片无死骨存在。

    10.5.2   好转:  全身症状改善,肿痛减轻,但疮口未愈合。X线摄片有死腔、死骨存在。

    10.5.3   未愈:  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不能控制。X线摄片见病灶继续发展。

    10.6   病名注释

    本病证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第12条,第6.1 款;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2条,第31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