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4 黄疸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24

    34    黄疸


    黄疸是目睛黄、皮肤黏膜黄、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组症状。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或脾虚湿困,血瘀气滞等所致。一般按病之新久缓急与黄色的明暗等分为阳黄与阴黄。黄疸为肝胆病变的常见症状,胰的病变、血液病等病亦可出现黄疸。相当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脂肪肝”、药物性肝炎”等肝胆系统疾病。

    34.1   诊断依据

    34.1.1   目黄、身黄、尿黄,其中以目黄为主症,目不黄者不属黄疸。

    34.1.2   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颜色变淡等症。黄疸严重者可出现皮肤瘙痒。

    34.1.3   有饮食不洁或不节,肝炎病毒接触或应用化学制品及药物等病史。

    34.1.4   肝脏、脾脏或胆囊肿大,伴有压痛或触痛。

    34.1.5   胆红素(直接或间接)、尿三胆试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 谷氨酰转酞酶、碱性磷酸酶以及B超、胆囊造影等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

    34.1.6   必要时作甲胎蛋白测定,胰、胆管造影,CT等检查,以排除肝、胆、胰等恶性病变。

    34.2   证候分类

    34.2.1   肝胆湿热: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   ,口干而苦,恶心欲吐,腹满胁痛,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34.2.2   湿困脾胃: 身目俱黄,黄色晦滞,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纳少,腹胀,大便溏垢。舌苔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

    34.2.3   热毒炽盛: 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色黄如金, 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    中医内科病证诊疗常规    45血,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舌苔黄而燥,脉弦滑数。

    34.2.4   寒凝阳衰: 病程较长,身目俱黄,黄色晦暗。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34.3   治疗方案

    34.3.1   辨证施治

    34.3.1.1   肝胆湿热证: 清热利湿,佐以泄下,方如茵陈蒿汤加味。

    34.3.1.2   湿困脾胃证: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方如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34.3.1.3   热毒炽盛证: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方如犀角散加味。

    34.3.1.4   寒凝阳衰证: 健脾和胃,温化寒湿,方如茵陈术附汤加味。

    34.3.2   其他疗法: 肝胆湿热证可选用甘露消毒丹等清热利湿类中成药;热毒炽盛证可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凉营解毒类中成药。

    34.4   注意事项

    34.4.1   并发症处理

    34.4.1.1   腹痛: 必须作B超、CT等检查以排除外科疾病的可能。

    34.4.1.2   发热: 可以做血常规检查,有异常者可适当选用抗生素治疗。

    34.4.1.3   腹水: 加用利尿剂,并参照“水臌”诊疗常规处理。

    34.4.1.4   出血: 参照“吐血”、便血”诊疗常规处理。

    34.4.2   预后:  临床如出现黄疸进行性加重,病起急骤,肝脏缩小,出血倾向,肝性脑病时,应考虑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可能,应给予补液、输血等中西医结合紧急处理,预后不良。

    34.4.3   饮食: 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和辛辣刺激食物,忌食油腻、煎炸、热性食物。

    34.4.4   心理: 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保持乐观情绪。

    34.5   疗效评定

    34.5.1   治愈: 黄疸消退,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

    34.5.2   好转: 黄疸及其他症状减轻,胆红素正常或降低,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好转。

    34.5.3   未愈: 黄疸不退或加深,其他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无改善。

    34.6   病名注释

    本病证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第22条,第31 款;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1条,第18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