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保余: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弱,问题出在哪?

 拾叁亿人 2015-11-25
我们认为孩子理解能力弱,主要来源于两个最直观的判断:一、这孩子理解不到“点儿”上;二、孩子遇到阅读理解题便犯难。
  
在与我接触过的家长中,70%以上的家长都会反映孩子理解能力弱,甚至觉得孩子在语文方面“一点儿都不感冒”,然而事实是,一个人在答语文阅读理解题时,不管对错,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他(她)自身理解能力的高 低。孩子在做阅读题的时候表现不好,问题往往是出在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弱上。

1、        概括能力是阅读考试中最根本的要求

   记得2006年春节前,应《合肥晚报》社的邀请,去合肥做一个有关中高考语文的讲座。临走时一位郭姓同学的家长想办法找到我的住处,说她的孩子小学时很调皮,语文没学好,现在要中考了,其它科都不错,就语文阅读每次扣分特别多,问我怎样快速提高。

       当时她也带了孩子几次考试的试卷来,试卷上凡是有关中心思想、人物情感、某事物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一类的题,基本以全军覆没的情形表示着它们存在。因为当天晚上就要回北京,所以给他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特殊作业——要求孩子在春节期 间每天拿一篇千字左右的叙事或抒情性散文,只做划分层次和概括大意的练习,其他复杂的事都先不用做。

  这个孩子看上去非常的瘦干精神,给人的印象是那种调皮得怎么闲也闲不下来的学生,心想这份作业他不一定会去用心完成。等到过完年后有个《江淮晨报》的讲座活动。她母亲知道我又到了合肥,便带着他来见我。

  令我出乎意料的是,他在这十几天中,不但作完了十多篇文章,还每天自己增加了一篇,总共近三十篇文章的题,被他工工整整地写在一个新的笔记本上。

  我当时被这个学生的认真给打动了,答应家长利用后面的时间给他上课,家长立即攒了个五人的小班。于是我住的宾馆成了我们的临时小教室。给他们上了三个半天的课。回来后我专门给这五个孩子开了个网站,每周五我在网站上上传阅读和作文试题,他们每周二交作业。虽然隔着千里,但这五个孩子每次作业都交得非常及时。我把每一讲作业的讲评录成音频,由他们下载。半年后,他们五孩子中,只有一个孩子没能进入省重点中学。

       当时敢收那个孩子,还有一个原因是,他那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使得原本偏弱的概括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余下的表述能力的提高,后面的时间是足够了的,只要他的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得到了加强,理解能力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2、理解能力弱是个伪命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想正确理解一个人说话的意图,首先要能简洁、准确、完整地概括出他都说了什么。如果你将对方讲的主要内容都无法准确完整地概括出来,便很难掌握对方的意图。这也就是为什么不管我们上学时还是现在,每次在概括一篇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时,都有一个固定的格式:

本文通过(  事件或主要内容),写出了( 对文章内容的一句话概述或评价),表达了作者(  此处填中心思想          )。
  
之所以能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源于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简洁、准确、完整的概括,看上去是一道理解题,其实要答对题,靠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
  
另外,理解能力好不好,还要通过表述能力来体现。例如小升初面试,孩子对考官出的题理解再透彻也要通过语言来表述,如果你组织的语言不能准确、有条理地表达你的思想,即使是你心里明白,在老师看到,这道题你还是没能理解正确。

因此,我们说理解能力题虽然考得多,但在语文阅读考试中,严格意义说上他不是一种单独的能力,而是介于概括以能力和表述能力之间的一种思维推理活动,而任何推理所依赖的都是它所掌握的事实。因此,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  阅读理解能力弱怎么办?

上面我们说过,理解能力的提升,不能靠头痛医头来解决,如同在辅导孩子做阅读题目时的“循循善诱”,“国旗象征什么?祖国对吧?那他爱国旗就是爱什么?对,爱祖国。”实际上这样的方法通常只对这道题本身有效。问题根源依然存在,那就是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的薄弱。

家长交流QQ群:279329903。

作者:黄保余
                                                 2012.11.5
本文欢迎转摘,转摘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