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三种误解”误了孩子(丘河讲堂)

 长沙7喜 2016-11-04

如果你的孩子已存在阅读障碍,或阅读理解失分过多,很可能对阅读存在这“三种误解”。

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三种误解”误了孩子(丘河讲堂)

我始终认为,阅读理解在小学阶段不应成为问题。但事实恰恰相反,被阅读理解困扰的小学生家长远远多于中学生家长。之所以如此,恰是因为这个阶段语文的重要性相对比较突出,且被关注的程度相对较高。不过,及早地关注孩子阅读理解并非坏事。然而,对孩子阅读理解的一些误解及不当指导,可能对孩子后期阅读理解能力及相关素质提升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当然,科学合理的阅读引导及必要的答题技巧,还是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教师及学生困惑的。下面,我将就这些问题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三种误解”耽误孩子

如果说有些孩子已然存在阅读障碍,或者说阅读理解失分过多,我大可以认为,可能是以下三种误解诱发了问题。

(一)阅读非作业,可读可不读。当我写下这个标题时,内心是忐忑的。我觉得会有不少家长,认为我严重低估了他们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家长和教师,我完全相信他们对待阅读的态度。但这并不等于我十分认可他们的实际行为。相反,我始终觉得很多家长和教师,在对待孩子阅读的态度和行为上是不成正比的。换句话说,相对于虔诚的态度,行为总在妥协中打折扣。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家长或教师有意无意地将更多的时间让位于作业,使阅读无形中沦落为从属或“零余者”地位。阅读被放逐,虽并非出于引导者及阅读者真心,但尴尬的命运似乎注定其只能成为那需要时才被记起的“打气筒”。当孩子有一大堆作业需要完成,亟待明天上交时,毋庸置疑,不仅是孩子不会去阅读,就是家长也不会允许孩子阅读。当然,相似的情景在学校更是见多不怪。当一个孩子作业没有完成,或者课程没有学会时,他能有看书的机会吗?相信,每位教师对此再清楚不过了。对,我们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不是不让你看,作业完成了吗?”

我常给孩子们讲,语文绝对不是一门考刷题就能拿高分的学科。尤其是阅读理解,大搞“题海战术”注定是最愚笨的方法。学生们不禁要问,语文高分的窍门到底在哪里?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阅读。我始终坚信,阅读是提升语文成绩的最好方式。如果说得再准确些,那就是阅读写作。记得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曾说过,“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潜在的差生。”进一步说,一个不善阅读、写作的孩子注定是个差等生。记得有次下课,一个孩子专门找到我,说:“老师,提高语文的最好方式是什么?”我十分肯定地告诉她是阅读。她随口抱怨了一句:“可没时间啊!”我紧接着问:“你觉得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天天作业都写不完,哪还有时间看书啊!”“阅读不是作业吗?”她沉默了。我知道,她内心是明白的,同时也是矛盾的。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教师和家长的困惑呢!只是很多时候,中小学的阅读远不似大学中文专业作品鉴赏课,需要老师布置和讲授,更不需要按时上交和批改。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就不把它当做作业。既然不是作业,自然就不用恭敬地对待。其实,应该说,阅读从来就没有被作为作业正式存在过。料想,读与不读,多读与少读也就无什大碍了。更何况,阅读本就不是可以立竿见影的短效行为。

这里,不难发现,对中小学尤其是小学阶段阅读来说,人们对待的态度绝大多数是好的,但落实到阅读行为上,永远是大大缩水的。试问,此刻我们还好意思拍着胸脯说阅读非常重要吗?如果我们还视阅读为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又为何轻易丢掉上帝的馈赠,放弃语文分数提升的捷径,而屈从于诸多“作业”,自陷囹圄呢?

(二)阅读你(我)做主,量变引起质变阅读给了孩子们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掌握一把正确的钥匙。对于小学生来说,这又多取决于家长和教师。阅读能力俨然成为孩子成长马拉松的基础。但阅读并不只是孩子自己的事,更不只是教师的事,家长也不能只扮演指导者,更不能做甩手掌柜。

具体而言,第一,认为阅读是孩子自己的事。在孩子进入独立自主阅读阶段(大约6岁后)之前,家长还是一个伴读者,不能只负责买书。即使过了伴读期,家长还是个引导者,告诉孩子读哪些书、怎么读;是个分享者,不断与孩子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小学阶段的阅读,阅读氛围和家长榜样作用与孩子阅读同样重要。第二,认为阅读能力培养是教师的事。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误解,语文课、语文教师完全可以解决孩子的阅读能力问题。其实不然,二者远不能满足孩子阅读及能力发展的需要。所以,一定不要完全寄望于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第三,视自己为孩子阅读指导者。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引导者,但永远不要以指导者自居。很多家长对孩子读什么、怎么读很不放心,所以,时时处处干涉孩子的阅读。自以为是地为孩子推荐些不适合学龄段、不感兴趣、缺少文脉的书,使得阅读不自由、不快乐、不高效,甚至造成孩子阅读挫折和严重抵触情绪。尽管有了暂时的阅读行为,但阅读兴趣和习惯被扼杀了,阅读也就成了短命鬼。在小学阅读过程中,有效的阅读引导更多是为服务于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所以,盲目指导不如兴趣引导。

第四,寄望于量变引起质变。也许,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书读多了自然什么都明白了。严格来说,这只对了一半。多读书固然好,但读哪些书、如何阅读可能更重要。所以说,多读书更应读好书、书读好。也即是说,在小学阶段,阅读对象、阅读方法远比阅读量重要。我始终认为,单靠量的积累并不能引起阅读质变,质变能且只能由思考引发。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同龄段、同年级的孩子阅读能力有时差距很大,甚至某些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远超过高年级学生。这种现象在生活学习中似乎还很普遍。比如,有个六年级学生在阅读心理学著作的时候,同年级的其他学生都觉得不可思议。对于阅读,我们看的不是孩子读了多少、记了多少、说出多少,而是有何思考和实践。读而不思,思而不用,阅读问题就难以有解,阅读理解能力就难有质变。

(三)早下手早受益,多做题多收益。这里暂抛开广义的阅读,从狭义层面具体谈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这也正是很多家长所担心的,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差,阅读理解题丢分普遍较多。为此,家长们就开始各显奇招,免不了让孩子也跟着深陷误区。一方面,认为补习趁早,做题要多。我们认为,在小学四年级之前,孩子的阅读理解若不是沦陷严重,没有必要急着恶补。这个阶段,孩子无论是阅读基础知识、解题技巧,还是基本理解能力都在逐渐形成中,靠恶补很难起到效果。换句话说,无论是“疾在腠理”,还是“病在肌肤”,都还不至于让阅读病入膏肓。即使等“病在肠胃”再治也大可不晚。如果恶补过早,还有可能导致孩子阅读兴趣受挫,不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不补习是不是就意味着多做题。其实不然,前面说过语文尤其是阅读理解靠大量做题不是明智。起码在四年级之前,没有必要要求孩子大量去做阅读理解。这个阶段,只要努力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足矣。

另一方面,头痛医头,分道扬镳。阅读理解出现问题并不简单是阅读问题,还有写作问题。读写向来不分家,一般来说,阅读理解失分多的孩子往往写作也不怎么好。因为无论是理解能力还是概括能力,最终都要凭借表述能力得以呈现。阅读理解的表述能力其实就是指文字表述能力,是与写作息息相关的一种能力。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写作能力可能要比阅读能力提升更重要。因此,阅读理解出问题不能简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读写兼顾,以读促写,读写相济。只有写作能力不断增强,文字表述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才会自然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